造园手法之路桥与铺地

    园中之路桥和铺地,往往不被作为观赏的主景之物,但在园林中却也起着不小的审美作用。这种作用,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于人的。
    路的设计,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路本身的形象,二是线路的设计。路的形象就是路面造型。路面有多种多样,有的平铺,路面简洁,用石板或结实的泥土。有的路面上设图案花纹,用石块拼出各种图案,引人注目。所以前一种路,人们往住会走得比较快,一走而过;后一种路面上有花纹,人们边走边欣赏,所以走得较慢。另外,有的园林或风景区,将路面做成很有特征的形式,如庐山上的小路,用两边筑条石,中间用正方形石板转45度角铺设,余下的空处则填土,上长青草,很有特色。人在路上行走,方知自己在游庐山。
    路的方向线路有关游园导向,一般说游园导向,路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园者在园中设置许多景点,就是用路将其连起来。路的总体安排属园林总体布局所要考虑的问题,先游什么,后游什么,由何处入,通向何处等,都有讲究,好像写文章、小说一样。而从路本身来说,也值得注意。园中之路,宜曲不宜直,直则无趣,留园后部有一条长而直的路,是个败笔。路之转弯处,或十字路口、三*路口,须用“暗示”手法,起到指向的作用。这些设置物,能使游人见到以后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得到要去的地方,这就是园中之路的手法。
    在园林中,桥的形象要比路明显。桥的作用大体有三:一是通行,物质性的功能;二是观赏桥的形态,精神性功能;三是组景作用,人在桥上行,由于水面空阔,所以此处是赏景之佳处。但若是用曲桥,如拙政园、网师园等都有曲桥,人在曲桥上行,可以自然而然地观赏到桥左右两边的景物。但曲桥要曲得自然,有的曲桥做得太过分,不但做成90度曲,而且还要做“九曲”,人行其上,似受拘束,感到不自在。桥之组景,还有一个作用是桥可分割水面空间,使水面空间有层次。所以园中水面设桥,总是将池面分割成有大有小,使水面主次分明。如网师园大水池,其西北首用曲桥,东南角用小拱桥,形成中间大水面,两边两处小水面,不但有层次,而且又有主次。
    园中之桥,宜低不宜高。有的桥为什么造得很高?这是由于桥下有高大的船只通过,所以桥须造得高大。园中一般无大船,所以不需要造高大的桥。这是个尺度问题。园,小中见大,桥小而低,则水面空阔;反之,比例不相称,乃是大忌。有的造园者不懂这个道理,以为石拱桥好看,殊不知它难以与其他景物相称,造园切忌孤立地对待某个景物。按照陈从周的意思:“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说园》)
    园中之桥,还与文化艺术联系起来。江南园林之桥,以“小桥、流水、人家”为意境。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陆游的《沈园》诗,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情更深。“……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是北宋词人张先的《浣溪沙》。由于诗词的描写,使桥这种形式更富有艺术性。而园林之桥,是实际的桥的“再现”,所以也是对桥的艺术性表现。从这种理念出发,园中之桥就不应当只认为仅仅是沟通两岸的通道,而是一种艺术对象,须精心设计。 
    园中铺地,其实是一种地面装饰。铺地形式多样,有乱石铺地、冰裂纹,以及各式各样的砖花地等。砖花地形式多样,若做得巧妙,则价廉形美。
    也有铺地是用砖、瓦等与卵石混用拼出美丽的图案,这种形式是用立砖为界,中间填卵石;也有的用瓦片,以瓦的曲线做出“双钱”及其他带有曲线的图形。这种地面是园林中的庭院常用的铺地形式。另外,还有利用卵石的不同大小或色泽,拼搭出各种图案。例如,以深色(或较大的)卵石为界线,以浅色(或较小的)卵石填入其间,拼填出鹿、鹤、麒麟等,或拼填出“平升三级”等吉祥如意的图形,当然还有“暗八仙”或其他形象。总之,可以用这种材料铺成各种形象的地面。
    用碎的大小不等的青板石,还可以铺出冰裂纹地面。冰裂纹图案除了形式美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内涵。文人们喜欢这种形式,它具有“寒窗苦读”或“玉洁冰清”之意,隐喻出坚毅、高尚、纯朴之意。这又是一种文化了。
    园林中的路、桥、铺地等,还须注意风格的统一。什么风格?皇家的,还是俚俗的,还是文人的?苏州的还是扬州的,北京的还是岭南的?路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风格须一致;桥的风格,多在桥墩、桥面和桥栏上统一;铺地的风格也同样。总之,形式多样,风格统一,方使全园景物和谐得体。 
造园手法之路桥与铺地
    园中之路桥和铺地,往往不被作为观赏的主景之物,但在园林中却也起着不小的审美作用。这种作用,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于人的。
    路的设计,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路本身的形象,二是线路的设计。路的形象就是路面造型。路面有多种多样,有的平铺,路面简洁,用石板或结实的泥土。有的路面上设图案花纹,用石块拼出各种图案,引人注目。所以前一种路,人们往住会走得比较快,一走而过;后一种路面上有花纹,人们边走边欣赏,所以走得较慢。另外,有的园林或风景区,将路面做成很有特征的形式,如庐山上的小路,用两边筑条石,中间用正方形石板转45度角铺设,余下的空处则填土,上长青草,很有特色。人在路上行走,方知自己在游庐山。
    路的方向线路有关游园导向,一般说游园导向,路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园者在园中设置许多景点,就是用路将其连起来。路的总体安排属园林总体布局所要考虑的问题,先游什么,后游什么,由何处入,通向何处等,都有讲究,好像写文章、小说一样。而从路本身来说,也值得注意。园中之路,宜曲不宜直,直则无趣,留园后部有一条长而直的路,是个败笔。路之转弯处,或十字路口、三*路口,须用“暗示”手法,起到指向的作用。这些设置物,能使游人见到以后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得到要去的地方,这就是园中之路的手法。
    在园林中,桥的形象要比路明显。桥的作用大体有三:一是通行,物质性的功能;二是观赏桥的形态,精神性功能;三是组景作用,人在桥上行,由于水面空阔,所以此处是赏景之佳处。但若是用曲桥,如拙政园、网师园等都有曲桥,人在曲桥上行,可以自然而然地观赏到桥左右两边的景物。但曲桥要曲得自然,有的曲桥做得太过分,不但做成90度曲,而且还要做“九曲”,人行其上,似受拘束,感到不自在。桥之组景,还有一个作用是桥可分割水面空间,使水面空间有层次。所以园中水面设桥,总是将池面分割成有大有小,使水面主次分明。如网师园大水池,其西北首用曲桥,东南角用小拱桥,形成中间大水面,两边两处小水面,不但有层次,而且又有主次。
    园中之桥,宜低不宜高。有的桥为什么造得很高?这是由于桥下有高大的船只通过,所以桥须造得高大。园中一般无大船,所以不需要造高大的桥。这是个尺度问题。园,小中见大,桥小而低,则水面空阔;反之,比例不相称,乃是大忌。有的造园者不懂这个道理,以为石拱桥好看,殊不知它难以与其他景物相称,造园切忌孤立地对待某个景物。按照陈从周的意思:“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说园》)
    园中之桥,还与文化艺术联系起来。江南园林之桥,以“小桥、流水、人家”为意境。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陆游的《沈园》诗,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情更深。“……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是北宋词人张先的《浣溪沙》。由于诗词的描写,使桥这种形式更富有艺术性。而园林之桥,是实际的桥的“再现”,所以也是对桥的艺术性表现。从这种理念出发,园中之桥就不应当只认为仅仅是沟通两岸的通道,而是一种艺术对象,须精心设计。 
    园中铺地,其实是一种地面装饰。铺地形式多样,有乱石铺地、冰裂纹,以及各式各样的砖花地等。砖花地形式多样,若做得巧妙,则价廉形美。
    也有铺地是用砖、瓦等与卵石混用拼出美丽的图案,这种形式是用立砖为界,中间填卵石;也有的用瓦片,以瓦的曲线做出“双钱”及其他带有曲线的图形。这种地面是园林中的庭院常用的铺地形式。另外,还有利用卵石的不同大小或色泽,拼搭出各种图案。例如,以深色(或较大的)卵石为界线,以浅色(或较小的)卵石填入其间,拼填出鹿、鹤、麒麟等,或拼填出“平升三级”等吉祥如意的图形,当然还有“暗八仙”或其他形象。总之,可以用这种材料铺成各种形象的地面。
    用碎的大小不等的青板石,还可以铺出冰裂纹地面。冰裂纹图案除了形式美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内涵。文人们喜欢这种形式,它具有“寒窗苦读”或“玉洁冰清”之意,隐喻出坚毅、高尚、纯朴之意。这又是一种文化了。
    园林中的路、桥、铺地等,还须注意风格的统一。什么风格?皇家的,还是俚俗的,还是文人的?苏州的还是扬州的,北京的还是岭南的?路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风格须一致;桥的风格,多在桥墩、桥面和桥栏上统一;铺地的风格也同样。总之,形式多样,风格统一,方使全园景物和谐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