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观现代景观营造的空间,感知其中的设计理念参照西方的景观设计思维及体系较多,以客观的数据及优劣势等场地特性分析为主,构建功能性及实用性的景观空间。这种设计模式似乎在景观教学与实践中已形成了一种范式,这种思维固化的设计方法与体系很难营造出引起游观者内心趣味的环境。鉴于此,应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城乡现状的基础上,传承中国造园多维度艺术趣味与立意,营造符合当下生活及中西景观设计理念交融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景观营造;多维度艺术;造园立意

造园大多是通过造园家的巧妙构思及工匠的精心雕琢而成,同时包含园主人的审美趣味及精神世界。不同造园呈现出多维度的趣味与立意,如造园秉持怎样的美学理念,运用哪些景观要素,如何组织景观及空间序列,是否有写意手法的应用,与其他艺术形式如何融通,最终指向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与哲学向度等,然而这些正是现在景观教学及实践中所缺乏的思考。

景观营造作为现代新兴的专业,设计师面临的营造场地相比造园家有质的变化。一是从原来的封闭式及私人场所变为开放式及公共性场所;二是在城市化及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服务群体思想改变。因此,如何在满足现代景观营造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注入设计师的造园立意与多维度艺术趣味,使游观者产生共情与精神上的遐思,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现代景观营造的多维度艺术交融

现代景观营造不仅是为了给现代生活带来功能性与便利性,也不只是遵循西方景观设计理念而建造的空间,我们需要的空间应该是综合性的。历史文脉传承在营造景观空间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国造园多维度艺术的交融,能增加景观空间的景深、意境、趣味,给人带来心性的陶冶。

(一)曲径通幽的景观序列

开放式与公共性的社会属性使得现代景观空间开阔,目光所及即所游之处,缺乏游观时的惊喜与可游之趣。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了解中国造园艺术中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组织结构艺术。设计师应从景观场地的整体性构思与游观序列的規划入手,注重景观序列之间藏露、对比、转换等设计手法的运用,使景观呈现出神秘而引人入胜的美感。这就要求设计师结合古今构景要素的特点,运用一些物质性的要素营造满足游观者对表象景观的观赏。

(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遐想

童寯先生有论:“情趣在此之重要,远胜技巧与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在景观营造中,有时巧妙地趣味点题会使景观呈现别样的情趣。物质性的构景空间是否能让游观者进入更开阔的境界,这赋予了景观空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中国古典造园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于经典意象的运用和理解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它可以使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具体有形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基础上,方便纯熟地进入更高更深的艺术境界;反过来说,这种使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大大富集化的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园林艺术中[1]。如在造园中,匾额楹联的文字点题可以使观赏者想象眼前景色的深层意义,有对哲学维度的追求,对士大夫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寄情山水的思考,对自然视觉、声乐、触觉、嗅觉等的感悟。这是现代景观营造突破物质环境而达到精神境域应考虑的艺术手法。

(三)诗情画意的韵味

现代景观营造大体围绕城市公共空间与乡村农业景观这两类空间,这就好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城郊私家园林与郊野自然山水园。我们会用如诗如画来形容美好的景观环境,这当然是有艺术文脉渊源可循的。曹汛先生有论:“大体上从魏晋到南宋是诗人园的时代,由南宋至元明属画家园,明代以后迄于清末则以职业的造园叠山艺术家即园林建筑家为领袖了。”[2]当然,诗画园的相互影响在时间上不会这么分割绝对,其中有传承与交融。如唐代王维集诗画园造诣于一体,苏轼、王安石等能诗善画同时醉心于构筑园林,元代倪瓒、黄公望在造园中再现其山水画的意趣,张南阳、张南垣、戈裕良等职业造园家亦兼通绘画。这里的绘画多指中国山水画。当今中国景观文化复兴的突破口就在于衔接历史与当代,而成就这种有机衔接的钥匙,首先在于对中国悠久的山水文化传统做出全面客观的研究[3]。现代景观营造应传承中国造园文脉中彼此水乳交融的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有公园、滨水景观、遗址公园、湿地、植物园等,在满足现代景观生态性、功能性、娱乐性的基础上融入诗词的想象空间与情怀,融入山水长卷的娓娓道来与渐入佳境的体验。乡村农业景观切合了当下乡村振兴的大方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方式改善乡村农业景观生态性、生产性、观赏性,是生产与生活及艺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诗画趣味融入景观营造的指导与案例分析。2017年柏林国际园林博览会“大师园”中,朱育帆教授的“独乐园”灵感即来源于宋代画家仇英描绘司马光私人庭院的作品《独乐园图》,其以现代景观营造的方式再现画中的园林意境与当时的景观环境。学生应主动思考其所营造的景观环境能带给游观者什么样的诗画趣味,如图1所示,该毕业设计的主题是栖迟,学生们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阅读大量诗画作品,确定以“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为主题。我们暂且不论诗词运用是否恰当,诗词的魅力也在于能让每位观者产生不同的感想。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现代景观营造更广泛的艺术维度,让身临其中的人感受物质环境的满足与心灵情感的寄托。

(四)激发思考的哲学感悟

“清谈之徒好谈老庄,陶醉于自负自慰之中,想脱离人的社会地位认识人的价值,求不受束缚的自由的精神生活。魏晋之后,隐于酒中以求韬晦的隐士辈出,他们在自然风致中寻求自身情念的写照,这种思想应说是在那时形成的。自汉末至于魏晋以后,园林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变得非常大起来。况且佛教自后汉输入中国,至魏晋时日趋隆盛,于是在天然风致中寻求冥想的寂静,已是必然的结果,因而这种时尚不可能不进入园林构筑中。”[4]造园中营造道家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景观象征手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造园家将哲学感悟很好地融入日常居住与观赏空间中。现代景观营造应重视传承造园中的哲学向度,梳理哲学对于造园家的思想触动及其如何影响造园实践,隐逸思想、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等思想是如何影响造园活动并传承至今的。

二、造园融入现代景观营造教学实验

景观营造教学中,学生对于景观设计专业的认知程度不一,有时会认为中国造园艺术与景观营造没有直接联系而忽略造园思想的学习。因此,笔者通过毕业设计设置题为“园林与绘画及现代景观应用”的子课题,培养学生通过多维度艺术去思考造景艺术,促使学生发现各艺术间的相互促进与联系。

针对子课题的设计思维如下:首先,充分了解实践项目场地的客观条件。不论是城市景观空间还是乡村景观空间的设计改造,都不应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因此场地的生态性与人居使用的关系要协调。其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多维度的艺术趣味与立意。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独立发展而不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设计师需要对造园与文学、诗书画、哲学等相关艺术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设计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最后,对工匠精神的传承。设计技巧、营造材料、施工技术、植物属性等是支撑前两点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工景观环境如何能最少干预自然,如何呈现出多维度的艺术趣味,都需要物质实体去表达,这是景观营造中强调的匠心。

三、景观营造的栖身与栖心

设计师为城乡居民游观打造的景观空间,不只是为人们工作之余提供的栖身空间,更是能让人暂时放下繁重的生活而栖心的景观之境。同时,在当下集体性审美背景下,设计师的人文关怀与素养在景观空间的营造中不可或缺。中国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保护并延续造园的思想与技术精髓对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景观文脉至关重要。

综上,中国造园重视“七分主”的思想,这是对造园家多维度艺术趣味及造园立意的高度要求。正如袁柳军学者所说:“设计师的整体离场,让实际的生活使用缺少了精神上的感动与愉悦,而园林中体现的个人化意识,却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5]

参考文献:

[1]王毅.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62.

[2]曹汛.中国造园艺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15.

[3]柯律格,包华石,汪跃进,等.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2.

[4]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M].瀛生,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36.

[5]袁柳军.“造园”范畴下的艺术介入:美院体系下的“开放性”造园毕业设计实践[J].新美术,2018(1):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