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人对景观设计要求不断提高,设计难度随之增加,为取得理想效果,传统风水学越来越受重视。水在风水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景观设计中同样不可或缺,若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对提高设计水平将大有帮助。文章首先介绍了传统风水学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水文化,然后就水的表达,以及传统风水中水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风水学;现代景观设计;水景;实水;虚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0-03 

  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最早人类的居住便是遵循“逐水而居”的原则。而景观设计对水有着很高要求,没有水就失了灵性和活力,所以不管古时还是现代,景观设计都离不开水。同时,景观设计还讲究风水堪虞之术,而水则是风水学的重要内容。风水学作为研究人如何与自然、与大地和谐共处的学问,对指导现代景观设计意义重大,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水文化,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值得思考。 

  一、传统风水学和景观设计中的水文化 

  (一)概念 

  水是自然界一种元素,常温下成液体态。《说文解字》:“水,准也。”《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比如温度极度低时,水会冻结;温度较高时,水会蒸发掉。从现代环境学来看,水循环是在太阳能和重力、引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水圈在地球外圈中最为活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自然元素,人类发展至今,对其赋予了厚重的寓意。我国道家讲究“上善若水”,西方早期哲学认为水是组成宇宙的元素之一。水本身也足以构成一种文化,如傣族以水为魂,寨子临水而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与水相关。同时,水还能影响到人的精神感觉和情绪变化。比如水很柔软,但却能穿石,瀑布跌落、大海咆哮则又显示了水的雄伟磅礴。 

  (二)传统风水学中的水 

  晋代《葬书》有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龙经》言道:“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逐成山水。”风水学理论也认为“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吉地不可无水”。 

  可见,水在传统风水学中的重要地位,山无水不活,风水师在考察地形地势时,对水十分看重,没有水,山则显得没有灵气。古代很多著名景观都是临水而建,如江南三大名楼、颐和园等。现代景观同样如此,设计时必须考虑水景,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三)景观中的水 

  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下阚洞庭,前望君山,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日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日挹翠”;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见,在古代景观中,景观几乎离不开水。水除了给景观添色加彩,还常常能引发人们无限感慨,使得水更具神秘感。水在不同状态下有着很大变化,所以有实水和虚水之分,设计师在设计现代景观时,通常会模拟这些不同的状态,设计出吸引人的水景。 

  二、水在传统风水学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一)水在传统风水学领域的表达 

  1.实水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势多样,中原地区少山,为达到风水效果,常常以水代山。按照风水学理论,水应该满足眷、恋、回、环、交、锁、织、结八项要求,才算得上为佳。 

  殷商之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水和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选址时,吉利水形最理想的位置在“、衲位”,三面都有水流环绕,安全可靠性大大提升。殷商时不管是王宫位置、王公贵族的陵墓群,还是平民百姓的生产区。居住区,都符合风水原则,处于�I位。“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曲则吉贵则成了传统重要的风水理念。虽然倡议水之弯曲,禁止建在反弓处这一理论是在实践总结中所得,但与现代科学强调的一致。因为在河水冲力长时间的作用下。�I位才能获取更多基地。水质辨别也是传统风水学的重要内容,《博山篇论水》有云:“水,其色碧,其气香,主上贵……苦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古人通常会采取尝水这种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水中微元素的辨别,进而判断出水质优劣。 

  山水总是连在一起,《周礼考工记》:“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可知山水组合并非偶然连在一起,而是遵循着一种大势,是自然形成,两者属于伴生关系,相互依存。景观设计时,“山无水不活,水务无山不转”,山主静,水主动,两者相互补充,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效果。所以在设计水景观时,务必要勘察地理形势,了解水的习性。 

  就自然界而言,水具有很多基本样式,可以是江河湖海沟渠潭瀑中的任何一种。《水龙经》中将水喻为龙,分为干龙和支龙,用现代话讲,即是干水和支水,又可细分为大小之样式。比如长江、黄河就属于大干水,直接流入大海;而赣江、嘉陵江等属于小干水,在途中汇入大干水。大支水则再次一级,指的是注入小干水的河流。而小支水则指小河、溪流等。干水主要有“干水散气格”、“干水城垣格”两种形式,支水主要有“支水交界格”。这是从水格局形式来讲,若从水和场地的空间关系来看,则有背水、朝水、斜水等样式。 

  2.虚水 

  比如道路、干涸的河道都属于虚水范畴,前者应用最多。因为现代城市高楼大厦耸立,但除了别墅、私宅外,很少真的依山傍水,而蜿蜒的道路、街道和立交桥等则被视为虚水。 

  当然,不同的风水师有不同看法,有风水师将主干道看作江河,夹道小巷则为水渠水沟,广场为水库或池塘,车辆和人流则成了水流。不过与实水相比,需注意,实水的水是单向流向,而虚水的水其实是路,为双向流向,所以其分析要比实水复杂。风水学理论强调“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应当从相对的角度去理解,不仅仅以地平线为标准。比如楼和地面、草坪和上面的石头都可以形成山水关系。从阴阳的角度去理解,一般认为高大外凸者为阳,低洼内凹者为阴。   (二)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1.实水 

  水景也可分为自然形成和人工早就两类,前者是大自然的手笔,后者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当太阳能把水蒸发后,水以气态形式输送至高空,逐渐凝结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大地。自然水景的形式灵活多变,并不统一,常见的有瀑布、湖泊、溪涧等类型。因是天然形成,和周围环境比较和谐。然而自然水景毕竟少见,为达到同样的效果,便出现了人工造景。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比如轮廓以几何形为主,十分讲究对称均衡,比如运河就属于典型的人工造景。常说巧夺天工,其实是对人造水景“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原则的一种赞美。 

  不同环境下的液态水给人的感觉也有着很大不同,飞瀑江河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池塘潭水则让人觉得婉约幽深。而且也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感受。那些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宁静感觉的水景观,往往还能起到调节当地微气候的作用。水通过培育动植物,来满足自身越来越多的资源需求,还能兼顾着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2.虚水 

  水的固态和气态都属于虚水范围,固态冰也有块体和结晶颗粒两种形态,前者如冰川,后者如雪花。气态水主要呈气雾状,雨后彩虹、冬天的雾都属于该范畴。除了这两种形态,还有一种能够给人以水的感觉的感知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虚水,比如石头纹理、枯水意境等,这些可称为意象的水。 

  三、传统风水中水景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 

  (一)水形态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 

  首先,水景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现出整体统一性,让人愿意去亲近。关键在于是否得体,而不是水体大小。若盲目地按照“以大为美”理念去设计,不但会浪费水资源,而且可能会面临安全风险。对于我们生活区域内的固有水资源,通常会根据对水质的判断,来选择比较好的住址。传统风水学认为吉凶在水形上也有体现。所以,在评价水形时,应先观察水之形态,看起是否符合弯曲缠绕、回顾环抱的格局。满足要求则可用,否则不可用。 

  其次,要对劣势的水形态进行调整。水形只要有弯转,必然出现内外两侧,选址时占其油位,而另外一侧也就是反弓面便成了被摒弃之地,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对其水形进行改善,主要方法是:就其水流势,在反弓处顺延开沟调水或分散水流,这样一来,水向反弓处的煞气便消失殆尽了,从而反弓处也变成可用之地。对于在直水上适地阔湖、引流等手法都能对其劣势水形进行调整,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 

  另外,合理运用自然水体和水形。尽可能不改变原来的地形与地貌,只需微调、改造即可。满足建筑景观的采光、通风的基本需求后,再进行人工制作来仿效自然水系。 

  (二)水形态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 

  首先,依路选址。路也分干流与支流,普通住宅、大型商场和企业单位分别选择支流道路及干流道路;现阶段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商业依路选址时往往会选择十字路口,因为二水相交,有较多人流;但是,对于十字路口的位置选择,必须得是较有实力的商业,其建筑规模也要能够与路口的分享向均衡,而普通商店则需选择临路口的第三或第四个的位置。 

  其次,路网规划。原则主要有: 

  1.通畅。保证区内道路相互顺通,避免出现断头,形成路冲煞。 

  2.忌横向、纵向道路“四正”。与城市道路规划同理。 

  3.道路根据需要控制平直与弯曲。弯曲能够形成减速弯,适当的减缓车速,避免事故。 

  结语 

  现代人们对水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还增加了功能、文化方面的要求。比如景观中蕴含的文化、是否符合生态平衡原则。风水学是现代水景观设计常运用的手段,它既有神秘感,又具有科学性,需要合理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