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观赏效益日益凸显。但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发展中,由于不合理的植物配置、盲目引种、不适的立地条件及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气候异常、后期的养护管理跟不上等原因,使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 

  1 园林植物病害的种类 

  第一,腐烂、溃疡病类:杨柳腐烂病、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杨柳溃疡病。第二,根部病类:苗木立枯病、苗木白绢病。第三,肿瘤病类。第四,萎蔫病类。第五,丛枝病类。第六,病毒病害:大理花花叶病、郁金香碎叶病。第七,寄生性植物种子病害:桑寄生、日本菟丝子。 

  2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性气候条件的变化,出现了部分区域气候异常或者是持续暖冬等情况,而这一些环境、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与侵染,导致植物病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植物出现了生理上的干旱,发生了严重的病害。其中,腐烂病是最为严重的一类。 

  2.2 种植品种 

  在城市园林当中所栽植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采取的引种措施,极少数存在天敌种群或者是与之相平衡的植物群落。此外,由于地下管网、硬覆盖、人群活动等因素,也会导致土壤出现不良状态,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 

  2.3 病原菌 

  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病原菌可能产生变异,部分非优势性小种在经过变异之后,其致病性逐渐增加,便成为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物,也可能侵染到原有的植株。 

  2.4 其他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植物配置、认为错误、施药技术落后、养护管理弊端、防治措施简单、缺少专业技术力量等也创造了有利的病虫害滋生条件,严重影响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 

  3 从园林造景方向来防控园林植物病害 

  3.1 源头防控 

  3.1.1 保持植物群落的和谐、稳定。做好园林植物病害防控,需要避免出现“头痛医头“的行为、短期性的“打药治病”行为,要懂得从源头上治理病害,做好植物群落的科学配置。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生物学特殊性,做好自然植物群落模拟,因地制宜,构建出复层绿化结构(乔、灌、花、草之间的合理搭配),如此才能够保持植物群落的和谐、稳定,提升植物的自然控制能力。在选择园林植物上,尽可能选择本地化、乡土化植物,做到适地适树,以此来提升植物体本身的抗病能力。 

  3.1.2 强化植物检疫。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也可以称之为法规防治,是指所有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或者保证其官方控制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措施或者是立法措施,避免人为性的有害生物传播出现,或者是延缓有害生物传播。植物检疫是各种植物病害管理当中法令性最强的一种措施。做好苗木产地检疫以及栽植地的复检,严格把好苗木关卡,选择无病的优质苗木,才能够达到预防病害发生的条件。 

  3.2 过程防控 

  园林植物病害的过程防控也可以称之为生境防控,其中最重要的是全方位、高质量的养护管理。植物所生长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长期性的动态过程。当前,由于生境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生存条件的日益恶化,导致植物得不到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病害乘虚而入,逐渐地降低了树势。因此,园林植物病害防控的第一要务在于全面改善植物的生存条件,将植物的生理需求作为基本原则,以植物的强身健体作为基本要求,来提升植物的抗病害能力。 

  3.3 末端防控 

  3.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环境的调节,使得寄主植物不再适合病原物的生长,最终达到防治目的。考虑到生物防治措施拥有的可持续性、无公害性,生物防治成为生态型植物病害防控的手段之一。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生防菌的溶菌、抗生、竞争等作用,将植物的微生物环境加以改善,也有利于植物抗病性和耐受性的提升,如此也有利于病害发生的进一步控制。 

  3.3.2 化学防治。当今社会中,健康意识、生态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受到了人们高度的关注。虽然化学防治存在生态污染、毒性等不利因素,但是由于其“经济、使用、高效”等特点,依然拥有“挡不住”的优势。因此我们在选择农药时,应当尽可能选择无公害农药,改善现有的施药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将园林植物化学防治纳入到有序的规范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刘志民.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10(10) 

  2 李旭颖.植物病害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