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园林造景和绿化的基础材料和主题是植物,园林景观的效果也是在植物和植物群落形态、色彩及气味等因素的变化中不断改变。我国在园林造景和绿化中对秋色叶和观果树木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为了更好地在园林造景中应用秋色叶及观果树木,本文从二者的概念出发,对其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秋色叶;观果树木;园林造景;应用;分析 

  植物及植物群落是园林造景的基础材料和主题,其中,园林树木是园林三要素之一,不但填充了园林绿地和建筑物的空间,其自身具有的独特风格也能够赋予园林和建筑物的美感。作为园林树木的一部分,秋色叶及观果树木是近年来受到人们青睐的独具特色的观赏树种,为园林造景带来了新的创意设计和元素布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宜居性,秋色叶及观果树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美化环境、丰富园林四季景观和调节生态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秋色叶及观果树木在我国的资源较为丰富,已经成为我国园林造景和绿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1 秋色叶及观果树木的定义 

  秋色叶树木是指在秋天到来时,树�~在形态、颜色上会有明显变化的树种。在我国,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树木多种多样,表现在树木的大小、形态、颜色的变化等,园林造景可以通过对树木的外形和结构进行搭配,并利用树叶自身颜色的多样变化进行设计,以及对落叶树木的有效配置,能够实现园林造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加强园林景观的美化效果。对于秋色叶来说,不同的树种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需要依据其自身的特征以及需要实现的园林造景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配置。观果树木指那些果实具有千变万化特点的树木,这些树木同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树木的果实则能够为园林景观提供别具一格的效果,观果树木就是利用其果实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加之以树木的叶子,营造出别致的园林景观效果。 

  2 秋色叶及观果树木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2.1 秋色叶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优良的秋色叶树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树木的叶子在秋天会变得靓丽、醒目,与其他季节和观赏期的颜色和形态具有很大差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树木的生长势头在秋冬季依然较强,具有较厚的叶幕层;树木在秋季会落叶;树叶的色叶期较长,有一定的观赏性。我国秋色叶树种资源丰富,不同的秋色叶树木具有不同的造景作用。 

  枫香是秋色叶中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属于落叶乔木,树形挺拔,树冠广阔,呈圆形。深秋季节,枫香树叶转为金黄色或艳红色,气势宏伟壮观,是著名的南方秋色叶种。枫香叶也称作红枫、江枫或者丹枫,“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古诗诗句就是描写枫香的佳句。枫香适宜在低山和丘陵地区种植,营造风景林,也可以在庭院用作庇荫,或者在草坪种植,于常绿树搭配,在秋季红绿相对,营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 

  乌桕是另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在秋天树叶转为深红或鲜红。“乌桕新添落叶红,乌桕尤争夕照红”,在冬天,乌桕结满沉甸甸的果实,可作为作为行道树和庭荫树种植,“江枫似锦,乌桕练金”就是对枫香树和乌桕的描写和形容。 

  重阳木是一种落叶或半常绿乔木,树冠卵圆形呈山庄,枝叶茂盛浓密,树形优美,早春时节,重阳木树叶粉红鲜亮,入秋则变为红色,十分美观大气,同样可以作为庭荫树和行道树种植。 

  臭辣树和丝棉木也都是落叶乔木,树冠都呈圆形或者卵圆形,在秋天,这两种树木红艳灼灼,蔚为美观。臭辣树可以作为庭荫树和行道树种植,也可以散植或者丛植。而丝棉木在秋天还会结出粉红的果实,是良好的绿化树种,可以在园林草坪种植,也可以作为工厂绿化树种,既是秋色叶也是良好的观果树种。 

  2.2 观果树木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南天竺是观果树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属于常绿灌木。南天竺5月开花,11月果实成熟,颜色呈红色或者朱黄色,形状则是珊瑚状,果实于树枝之间的距离较远,冬天下雪时,雪花覆盖在果实上,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天目琼花是另一种常见的观果树木,属于落叶灌木,果实在10月左右成熟,形状接近球状,颜色则呈现殷红色,长久不退。天目琼花一般生长在林荫之下,树形低矮,可以作为树种的点缀,殷红的果实丰富了秋冬季节的园林景观效果。 

  枸骨属于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也可以作为观果树木应用在园林造景中。枸骨一般可以长到3~4m高,甚至可以高达10m多。枸骨枝叶较为独特,在冬天,枸骨果实呈现红色,和天目琼花的果实一样,经久不衰。枸骨适合种植在岩石园,在花坛中间单独种植别有一番风味,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围。 

  冬青树属于常绿灌木,枝叶较为浓密,树冠的形状则较为整齐。冬青树的果实是椭圆形、深红色的,成熟于9―10月之间。作为观果树木的一种,冬青树可以作为园景树和绿篱植物种植或者盆景观赏。 

  参考文献 

  [1]熊雯.秋色叶及观果树木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