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景观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微地形的应用对园林景观的营造意义重大,微地形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园林持续发展的保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园林景观;微地形;持续发展 

  一、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二、园林微地形应用处理技巧 

  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技巧。本文以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例探讨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技巧。 

  (一)公共绿地。路堤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二)人工水系。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规则式水体如喷泉等,其轮廓可处理成几何式,水岸整齐;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 

  (三)自然式水体。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对天然水体观察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以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于自然水系的效果。为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水的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露、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设计成人工沙滩或草地缓缓倾斜延伸入水体中,驳岸主要用鹅卵石或石矶等天然材料修砌。 

  (四)混合式水系。处理要因地制宜或根据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而稍偏远的地方可处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体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五)广场绿地。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 

  三、城市街道园路微地形处理 

  (一)街道绿地。街道绿化是街道景观的要素,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立面空间至关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表做成“龟背状”或楔状,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性,满足排水、地下管线、管沟的布置需要,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窨井、化粪池、建筑散水的处理生硬的窨井、化类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常被认为是园中的一大败景,因为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通过微地形处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观效果。园林绿化中常采用花卉或绿篱、藤蔓植物、花坛的植物景观进行遮盖处理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如果通过在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上置石或架空成微地形处理手法,则可使其与周围景致更加协调。 

  (三)园路处理。在居住区、动态交通、游路设计中常见。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图案铺地,可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砖铺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园林景观色彩。 

  (四)绿地边沿。一般做法是使绿地边沿形成缓坡逐渐延伸至路面,不仅利于排水,而且在道路与绿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也可随意以自然石嵌边或采用短木埋桩,不仅能形成野趣景观而使整块绿地清新而不落俗套,使道路与绿地融为一体,使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得益障。 

  四、园林工程微地形施工原则及措施 

  (一)安全稳定性原则。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密切观察。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地形处理坡度一般控制在1/3以内为宜。如果因景观需要,必须修建过高过陡的坡度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如在土体坡脚处加入毛石砌筑等。地形建成后的稳定处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土体自身稳定,在土中掺入毛石料或在容易失稳的坡面上加大种植量,防止因雨水冲刷引发坍塌事故。 

  (二)功能原则。地形处理除了要满足排水需求,还要起到改善种植条件、塑造小气侯的作用。地形处理不仅仅是指高出原有地面山形也包括挖土形成的沟壑溪流。一般的堆建原则下,地形处理通常会北高南低,北陡南缓。这样形成背风坡,遮挡冬天的风;延展出舒坦的平面,增加了种植地面。通过地形的高低变化,改善光照条件,满足多种植物需求的不同光照要求。 

  (三)自然原则。园林无论在设计还是施工,都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堆建地形。虽然园林工程是人工构造的景观,但人们对园林的创作灵感还是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在绿地处理时也要充分考虑自然元素,只有把握好自然特点才能实现绿地微地形的合理运用。如:规划绿地处理时可参照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再配合地域适合生长的景观植物,让整体景观看起来更具美感。 

  (四)经济原则。地形处理应按照依低挖湖、据高堆山的原则体现工程经济适应性。只有合理堆建地形才能将园林美学与经济价值联系到一起,才是更完美的园林组合。在施工方面,应充分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制定符合实际的堆填、挖掘顺序,确定合理土方挖土量和回填量,以及挖填之间土方运输路线,严密计算和现场施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切记土方的来回捣运。 

  五、结语 

  总之,园林景观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微地形的设计应用对园林景观的营造意义重大。微地形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园林持续发展的保障,微地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将为我国园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自锋.浅谈园林微地形在景观中的处理应用[J].绿色科技,2013,12(1):154-156. 

  [2]乔保雨.景观道路绿化中微地形改造的利与弊[J].中国园艺文摘,2012,28(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