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

       摘要: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制定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时,必须把眼光放得远一点,面向现代化。同时也应切合实际,与现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结合某小城镇规划设计,对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之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化效率的提高,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发挥城乡两方面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小城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兼有城乡两个特点和两种职能,自然就成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一、城镇建设规划总体要求

  (1)城镇化过程相伴随的是不可流动资源或半流动性资源的大量需求,城镇化过程必须遵循当地这两类资源的约束。城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我们的现状是人多、地少、水缺,石油储备短少,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要适应这种现状,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宝贵资源。

  (2)我国现正处在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发展时期,必须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做到较密集的城市开发布局,城市必须要成为紧凑的城市,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我们坚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这一点对于人多地少,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我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3)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各行各业提供资源环境允许的发展空间。按照城镇化进程发展的趋势,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各类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突出强制性内容,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要将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利用、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等内容作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执行,增强规划的刚性。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反馈式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在全社会推广节能、生态型城市的新理念。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再出现工作与居住明显分区的现象,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原则。

  二、城镇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2.1城镇概况

  该城镇距市区30公里,总面积为113.68平方公里。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0元。上缴国家税金4800万元。

  2.2规划区范围

  城镇规划区是指城镇镇区、近郊区以及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控制的区域。城镇规划区范围划定的原则是:

  既要满足本规划期内城镇建设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城镇远景发展的需要,包括城镇远景发展用地、城镇重要基础设施及风景名胜区以及城镇水源地等;尽可能沿行政区划界限或自然地形界定。

  2.3规划总体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产业兴镇、工业强镇、民营活镇、生态立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战略,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两条主线”,发挥“三大优势”,实施“四大战略”,确保“五大重点”,把该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发达区、对接城乡发展的城镇开发区、人文底蕴丰厚的文化中心区。

  一个主题:新农村建设(以此为基础实施城乡一体化);

  两条主线:产业提升、和谐稳定;

  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区位优势;

  四大战略:项目带动、机制驱动、人才推动、环境拉动;

  五项重点:招商引资、村庄整治、庄园经济、移民开发、环境绿化。

  从区域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该镇镇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产业基础以及区域城镇体系职能分工和现状特点,确定其城镇性质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清洁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山水生态型宜居城镇。

  (1)功能定位

  根据历史条件和地域特点,镇域和镇区分别按以下规划体系发展:在充分认识现状的基础上,强化中心镇区的综合职能,突出村庄的居住职能,工业采取集中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形式,以工业小区布局为主,适当发展中心村工业据点。

  (2)镇区体系

  镇区规划形态按“一城两区”布置。一城:该镇镇区;两区:北部城区和南岸的产业区。以镇政府所在地为核心的行政办公、商贸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中心;城西区、城东区、城南新城区——城西区主要布置为该镇的教育科研中心;城东区主要是该镇的对外交通中心;城南新区主要是该镇的工业中心,这样各中心主次分明,分工明确。

  规划综合自然地形、城市发展形态、现状建设用地布局、地质条件、防洪、风向频率及规划期内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方向为:近期在改造完善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和村庄用地的基础上,集中向南侧发展,远期沿向东、西拓展。

  (3)经济结构发展特点

  农业和蓄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要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农业龙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现代化进程。

  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煤炭、石料加工、建材等主导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引导村镇企业向园区集中;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和附加价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旅游业、商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为支柱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对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4)社会发展特点

  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城区面积,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区积聚,提高土地和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同时完善镇域内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大为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要达到国家标准,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与机构。

  (5)规划分期目标

  近期目标(2015):衔接对外交通,理顺交通秩序,建设对外窗口,提升城镇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划定城镇功能分区,完善城镇功能。建设重点:完善和提高镇区供水、供气、供热、污水排放、雨水排放等市政配套设施;突出镇区绿地广场、景观道路、公园绿地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完善镇区综合服务功能。

  远期目标(2020):

  镇区内交通发达,人民生活质量较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并得以保持,功能分区明确,进一步完善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产业主要以清洁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而步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并将其打造成优美的山水生态型宜居城镇。

  三、结束语

  小城镇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的问题,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因此规划工作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的。规划方案不可能准确地预计,必须随着城镇的发展因素的变化而加以修改或补充。

  参考文献:

  [1]谢红梅,李荣.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吐鲁番科技,2007,(01).

  [2]王万洪.科学建设小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J].新重庆,2007,(01).

  [3]张金才.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9,(02).

  [4]谢红梅,李荣.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吐鲁番科技,2007,(01).

  [5]陈金泉,刘中伟,孙兰.“小城大事”——剖析城市化与小城镇规划建设[J].陕西建筑,2008,(04).

  [6]袁崇法.小城镇特点对小城镇规划的影响[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9,(01).

  [7]王军.关于小城镇规模规划的再认识[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