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分析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当前小城镇建设及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为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走规模化、集约化和内涵化的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分析;建设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小城镇正处于城乡两者之间的过渡态,一部分属于城市范畴,另一部分属于乡村范畴,但小城镇规划内容的层次划分既不同于大中城市,也不同于村镇,其内容通常分为4个部分: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镇(乡)域镇村体系规划;3)镇区规划;3)重要地段或村庄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几个问题

  1.1小城镇规划滞后

  小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小城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①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造成新的破坏;②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③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④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小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小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已很不容易,很少编制详细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O年,单凭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再加上现在领导换届比较频繁,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规划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雷同。

  1)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中特色的缺失。

  2)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b.小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层次,都必须彰显小城镇的特色。

  3)对图形、建筑单体特色的过分追求造成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减弱。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

  2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通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空间分布上结构层次不分明,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2.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2.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2.5要注重规划的可比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择优选择规划方案。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要特别重视小城镇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充分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性。

  3科学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科学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控制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6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公共绿地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生态宜居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5结语

  小城镇建设从作为“大问题”提出,到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战略”,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起飞阶段,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将要到来。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并且是变化的。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体化及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可预测因素增多,于是对小城镇规划方法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每位规划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增庆.对偏远地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