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性是风景园林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认识和理解地方性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三个方面,并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五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也是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1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 

  “文化景观”概念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它“代表某个明确划分的文化地理区域,同时亦是能够阐明这一地域基本而独特文化要素的例证”[1]。文化景观可以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等所构成的连续时空中。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建筑与聚落景观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以土地利用形态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和以环境伦理为核心的生态空间三大方面。 

  文化景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质,突出体现地方性特征[2]。一是地方性自然环境。温度、水分、地形、植物、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分异性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是地方性景观形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二是地方性知识体系(非物质文化景观)。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文化传统和对文化现象的整体理解,是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悠久历史的地方性知识。三是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在地方性环境和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直接表达在地方性物质空间上,塑造出独具特色和独特认知体系的物质景观体系,主要包括建筑与聚落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地方性居住模式三个方面。成为认识地方性环境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最直接的方式和便捷途径。通过物质景观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方性文化体系。因此,地方性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3]。 

  2 保护地域文脉景观的重要性与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以及城市的记忆,保存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是提供线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人民带来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会使我们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使我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景观,必须能积极地融入地方的环境肌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能有效的节能、节地、节省资源。真正创造出适合本土条件的,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景观环境。 

  2.1 城市景观文脉延续的设计原则 

  2.1.1 保持历史与空间连续性―求真原则。 

  城市景观始终与一定时间维度相联系,城市与时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城市景观也随着时间不断演化,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是遗存下来的记载着城市演化过程的片段。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历史之中所谓“真”的东西越来越少。千城一面让我们失去了许多“记忆”。当然,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中西合璧”建筑,同样也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它是当时历史、文化的真实反映,至今其中许多建筑成了文物建筑,它们所在地段成了今天现代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历史遗产珍贵之处不但在于他得外在物质形式,也包括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外在可以模仿,但是历史信息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象风格的确定总是会有意无意的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过去民族风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时,始终保持其创造性。其中通过类聚的手法与过去的风格保持连续性、相似性;通过对比保持新旧信息的可识别性。 

  2.1.2 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表层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具有复杂、多样和多元的形态,并与地段的功能相对应。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是人们多样性的生活内容的物质反映和历史积淀。一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特征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城市中的标志物,更多的是由大量普通建筑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性状决定的。城市历史地段景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地段景观“功能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二是对整个城市而言,如果存在多个历史地段,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各个地段各自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不能为了取得整个城市景观表面形式的统一,而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而应该具有各自的主题,表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是要达到深层的统一;三是对于单个历史地段而言,不能采用单一的设计方法,不能仅仅追求平面形式以及某一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的推敲每一个建、构筑物的功能和形式,保证普通建、构筑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当然,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强调表层的形式美,因为景观作品的艺术表达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但是由于现代人在生活中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加强景观外在的表现力,利用各种手段方式等,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想要传达历史文化的氛围就更应创新景观的创造了,比如,南京的夫子庙,各式的灯饰让当年秦淮河畔的繁荣呈现在了众多游客的眼中,使人们对这里的感受更加深刻。利用现在手段去体现历史的元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2.1.3 强调传统心理的延续性―中层与深层审美特征原则。 

  景观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原则的体现。特征原则是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始终的,尤其是在中层以及深层审美层次上更为突出。特征原则在地域文化的体现则是传统的一种体现。地域传统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形成地方特色的风俗礼仪、道德及习惯等等,构成一个亚文化区域。人们对自身传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延续有如生物“基因”,这些“基因”存在于一定的人群中,他们的行为习惯、情感意识、审美体验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正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积留在我们传统经验中与记忆相对应的设计元素,唤起当地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情感认同。每个人对城市都能产生意象,通过看、听、感觉、感知产生心理形象,一般来说,个性强的、形象鲜明生动的、意义重大的、能激起情绪活动的,与观察者关系合宜的,多次重复出现的事物,其意象性越强。通过一些文化传统的共鸣,我们更能达到一些深层的感动,关乎生命、历史、宇宙、当代等等。当然,美是不存在真伪的,但是要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时往往需要我们内心所有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情感认知。 

  3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规划设计 

  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来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本质体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景观的调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之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一是依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多元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是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三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性。其中,地方性物质空间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生活模式四个方面为核心和设计切入点,将各自的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纯和归纳,并综合反映到新的地方性设计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点中。打破传统设计中只关注建筑特色的传承,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设计的不完整现象。全面、系统、综合传承地方性精神的景观要素[4]。二是将地方性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三者在特定空间中结合所形成的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空间才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最高体现。只有对居住模式的研究,才能将各个地域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综合,进一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承地方性景观图示,强化和传递居住模式的内在规律和特征。三是依托不同尺度景观特征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的复合性尺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尺度不同,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决定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不同。 

  4 结语 

  地方性是保持风景园林多样性和文化性的重要属性,地方性园林就是文化园林,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大成。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设计更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和营建可持续景观的核心。在传统地方性认知中大多存在以建筑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忽视传统地域景观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在传统村镇保护过程中就形成了对建筑和村镇保护体系,忽视了对周边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空间的景观延续,更忽视了土地利用景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现的文化地方性、景观地方性和综合特征的保护。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建立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示语言体系,系统展现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将成为未来生态景观和可持续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和发展前景。 

  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景观的塑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文化、能够与人们产生更多的共鸣,寻回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设计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保持城市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景观的表达方式方法,让景观可以真正的走入人们的心里,让人们记住历史,保留传统并使人们能够感动,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UNESCO.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Z]. 2003. 

  [2]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3] 王云才,郭焕成,陈田.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 

  [4]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