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论园林与八卦的关系。
关键词:易经,八卦园林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而画为八卦,这是原始的易。后经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一.八卦的形成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所谓卦,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测量太阳位置,从而知季节、记录劳作规律的手段。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所谓八卦,应该是在地之八方测量结果的记录。所以,八卦是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的理解,是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体现。
《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宇宙),是生两仪(天地)。两仪生四象(四季天象,长日照的夏季为太阳,短日照的冬季为太阴,春为少阳,秋为少阴),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二十四节气。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二.八卦的发展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三.《易经》的内容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一是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二是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三是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一是《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二是《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四.八卦与园林
《园冶》(明)计成著,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10篇。《园冶》共三卷,其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名话,这两名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长物志》(明)文震亨著,共12卷,它更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1995年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向联合国递交的文本就将这本著作列为苏州古代造园理论专著。苏州园林申报成功,《长物志》的名声也就大振了。巧合的是文震亨喜爱的或者说擅长的艺术中有两类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体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即苏州园林,古琴艺术。
《园冶》与《长物志》两本伟大的专著在造园思想和原则上是一致的,均突出强调了“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强调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大地的多姿。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乡,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横溢,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作。这与八卦形成过程中,伏羲用的三个对中国人影响很大的方法,即仰视(这是人类独有的权力)、俯视(宇宙所有的东西在你身上统统能找到)、广角(看得很周到、想得很周密)是不谋而合的。
总之,《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