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方法能够科学地指导风景园林的规划,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景区的物种及其良性演变、维护整个生物链的物种多样性、保持其整个环境的生态平衡。运用生态格局方法是建立生态风景园林的基础,运用其相关理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为风景园林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依据缀块、廊道和基底,对风景园林的生态格局的组成单元要素做出具体的指数分析,确定主要变化动力联系空间时空的变化做出动态化分析。风景园林中的单元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植被、物种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指数构成,科学地得出其指数特征;结合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在时间和时空变化中的规律,确定主要变化的动力因子,以此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生态格局分析的科学理论基础。对于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在进行生态格局研究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能教条地搬用已有的经验。明确风景园林景观主体的显著特征,对影响风景园林主体构成的生态格局做出合理的分析。选取风景园林中产生主要影响的带状生态格局,对影响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做分析。在风景园林中这种能全面反映其生态特征的生态格局带,是其不同于其他园林的重要标志。例如淠河河流廊道景观格局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月亮岛滨水景观的主要格局特征,是其不同于六安市中央森林公园的重要特点。这种在分析风景园林景观格局时注重对重要构成的生态格局的分析方法,有利于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时使得对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变得科学和便捷。分析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特征,确定风景园林的景观安全格局。在实际的规划中,不同的园林景观系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特征。我们需要通过采用相关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种特征和可能发生的潜在规律性变化,收集相关的景观格局信息,分析其生态格局的构成和推演动态变化规律,绘制园林的景观安全格局图,制定风景园林的规划方案。总的来说包含以下三步:第一步了解生态环境,区分景观源,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格局分析确定生态保护源;第二步结合实际的阻力面,合理区分景区格局结构,构建景观生态格局。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计算可以明确被研究的风景园林的实际生态格局情况和累积阻力面图,并依据上面的结果绘制景观生态格局图谱,实施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生态源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恶性破坏。在生态源的周围构造阻力的缓冲区,降低人为因素对其的不利影响。确定风景园林景观主轴线,合理规划,有序布置各功能区。在园林景观格局图谱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景观分布的主线,进行功能区划分。在进行功能分区布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格局的主要动力因子,明确具体地方景观格局原则,合理有序地规划各功能分区的组团结构。例如苏州金鸡湖景观工程,从起草规划到结束历时4年,其主体规划遵循了生态保护理念,同时基于滨水景观这一实际情况确定了以金鸡湖面为最大斑块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模式。在综合考虑旅游经济效益这一主要影响动力因子的前提下,将全湖面和沿湖面划分为8个功能分区,在功能分区后综合考虑景观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子的驱动力效果,有序规划了绿地、道路系统和建筑群等具体景观和单体。风景园林的规划离不开对园林实体景观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实体进行分析,结合风景园林设计实际情况,为规划和建设风景园林提供理论基础。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时,研究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有利于对风景园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