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日本震害后城市公园发挥了强大避震疏散作用,总结出在城市有必要规划建设避震疏散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防灾公园。根据我国城市实际状况,对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防灾公园实现功能所需要满足条件及其依据,具体包括:防灾公园规划的原则、类型、基本条件、地理位置的选择、规模、服务半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避难安全有效面积等。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灾公园;避难疏散;规划
1引言
我国是不时遭受严重地震震害的国家,有资料表明,我国有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度区,且有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地震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整个城市将进入地震应急期。为了确保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减少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和因震引发的次
生灾害必须快速将人员撤离危险地区。这是地震应急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时,设置避难场所,引入“防灾公园”的设计理念,适当改造现有公园或新建防灾公园,以增强城市防灾抗灾功能。
作者简介:卢秀梅(1970.10),女,硕士,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教学研究
薛振林(1969.5),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工作
2防灾公园的规划要求
2.1避震疏散场所和防灾公园的概念
避震疏散场所是临震预报发布后或地震灾害发生时把居民从灾害程度高的住所或活动场所紧急撤离、集结到预定的比较安全的场所。避震疏散场所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地区,防灾公园和防灾据点。
防灾公园是指以地震为起因,发生的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为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规划建设的避震疏散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园。
2.2防灾公园的类型
根据我国城市的实情,防灾公园视其规模与作用可分为:
1.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公园。
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
3.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
4.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街心花园,平常作为防灾活动的据点。
2.3防灾公园规划建设遵循的原则
1.防灾公园规划必须确保避震疏散途中和在避震疏散场所内避震疏散人员的安全。防灾公园内的设施应当进行可靠性分析。
2.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提出就近震疏散、集中疏散和远程疏散的适用原则和要求。
3.防灾公园应实施“平灾结合”原则,平时有产权单位建设、维护与管理、临震预报发布后或地震灾害发生时转换为避震疏散场所。
4.防灾公园规划应当与城市教育、体育、园林、人防、交通、公安、综合防灾以及居民委员会等部门的规划建设相结合。
5.要制定定期的避难疏散宣传教育与演习规划。
6.避震疏散时避震避难人员一般步行至避震疏散场所。
7.防灾公园规划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
8.制定防灾公园避震疏散规划应当和城市的其它防灾要求相结合。
2.4防灾公园规划应考虑的基本条件
避难场所理所当然是保障安全,防灾公园设计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防灾公园内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对需要避难人员是必要和充分的。
2.从防灾公园周边的火灾延烧状况来确保其安全性。
3.周边街道发生火灾时,没有热气流辐射热、飞火等对避难者构成的危险。
4.公园内,没有发生灾害的因素或扩大因素。
5.避难者生活所需的饮水、食品等的应急用品能够提供。
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虽然困难很多,但至少从火灾中保证安全十分必要。
2.5防灾公园地理位置的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是选择避难疏散场所的首要条件,应当对城市防灾公园的地理位置进行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地质环境评价、自然环境评价和人工环境评价。
1.地震地质环境。避难疏散场所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特别是火灾)源,不在危险地段和不利地段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
2.自然环境。避震避难场所不会被地震次生水灾(河流决堤、水库决坝)淹没,不受海啸袭击;地势平坦、开阔;北方的避震避难场所应避开风口.
3.人工环境。避震避难场所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有可能震毁的建筑物;有较好的交通环境、较高的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应设防火隔离带、防火树林带以及消防设施、消防通道,设突发次生灾害的应急撤退路线,有伤病人员及时治疗与转移的能力。防灾据点应当有更高的抗震设防能力。
2.6防灾公园的规模
根据日本关东、阪神大地震的经验,避难地的规模与大火的形状如下表1:
表1避难地的规模与大火的形状
避难地的规模大火的形状 50公顷以上 25公顷以上 10公顷以上
四面火 基本没问题 必须采取措施 可能有问题
两面火 没问题 基本没问题 必须采取措施
一面火 没问题 没问题 基本没问题
可知把避难场地的规模为10ha以上时是比较安全的。根据我国实情,
1.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规模一般不小于1公顷,考虑至少容纳500人,包括城市居民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专业绿地。
2.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的规模应在10公顷以上,包括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城市公园。
3.作为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的规模应在50公顷左右。包括大型的城市公园。
各类避震疏散场所所用的地可以各自连成一片,从防止次生灾害的角度考虑,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宜选择短边300米以上,面积10公顷以上的区域。如果公园的面积不够10公顷,但是和周边的公共设施及其它设施共用一体也可以。
2.7防灾公园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
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考虑以人站立时所需的面积,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至少1平方米。有条件的可以在1平方米以上;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应考虑人睡眠是所需的面积并且满足避灾人员一定的生活活动空间需求,应至少2平方米;作为中心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应考虑避难人员一定的生活空间需求和长期性,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至少2平方米。
2.8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
防灾公园服务范围的确定考虑避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求,宜以周围的或邻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便于防灾公园的管理与有组织地疏散。见图1。
图例:广域避难地避难区域
道路不燃化区域
图1.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
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服务半径500米左右,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作为固定和中心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的防灾公园宜在2~3公里,步行大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2.9避难安全有效面积
新建市区或老城改造时,规划建设新的避震疏散场所,其周围的建筑物应当具有耐火性能。据日本的调查数据,如果避震疏散场所的四周都发生火灾,面积50ha以上基本安全,两边发生25ha以上基本安全,一边发生火灾时10ha以上基本安全。发生火灾后避震疏散人员可以在避震疏散场所内向远离火源的方向移动,所以给出避难场所内安全有效面积和必要前保距离这两个概念。
2.9.1.避难安全的有效面积(S):指当周边街道发生大火时,辐射热为2050kcal/m2h时能确保避难者安全的有效面积。如图2。
图2.避难地的安全有效面积
(1)安全有效面积A1:图3中A是固定避难场所的全面积,A1部分即是避难场所的四周都延烧也不受辐射的安全空间。
(2)由移动空间形成的安全面积A2:A2=(A-A1)×α式中α为有效率。图2如果火从一个方向延烧过来的时候,避难者可以向远离火源的地方移动,进而免受辐射热。这部分空间,通常受避难场所周围环境状况的左右,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域的起火率,进而可推算确定这部分移动空间有效率。
(3)对避难有效空地率的计算β:图2中的A1部分即是避难场所的四周都延烧也不受辐射的安全空间,A-A1部分为移动能保证安全的空间。因为在这两部分空间包含道路、河流、水池、耐火建筑等,有必要扣去这部分面积,剩余的空间就是避难场所有效的空间。因此提出避难有效空地率β,根据实际对不同的避难所,β从0.3-0.9区分定位7个档次,这样可算定最终的避难有效面积。
(4)避难安全的有效面积S的计算:从以上(1)(2)(3)求避难有效面积用下列公式:S={A1+(A-A1)a}(1)
式中S—避难有效面积;A—避难地全面积;A1—避难安全面积;a—有效率;β—空地率
2.9.2必要的前面保有距离L
为了确保避难者的安全,大火的辐射热靠防火树林带的有效作用减弱到人体能承受的辐射热2050kcal/m2h以下地点的距离为必要的前面保有距离,也称为安全的后退距离。日本的藤田金一郎博士,在纯木造街道以无限直线与空地连接的情况,为了保证人的安全,提倡应离开前方300米。从以上的条件来探讨:街道向境界线燃烧正好烧到境界线时的辐射受热风速为12m/秒。假定火的形状和大小,火的煴面温度为850˚C,煴面率为0.338,前面距离300米,容许辐射热正好为2050kcal/m2h。如果有耐火的遮挡物时,这个距离可以适当减小。
3总结
通过对防灾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防灾公园建设和改建成防灾公园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了城市公园的防灾机能,对完善城市的防灾体系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中国园林vol15/1999平日是公园,灾时好避难
[2] 苏幼坡,刘瑞兴公园绿地防灾技术共同研究会.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
[3] 姚清林.关于优选城市地震避难场地的某些问题.地震研究第20卷第2期1997年4月
[4] 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防灾规划思想B
[5] 河北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译).防灾技术手册.公园绿地防灾技术共同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