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摘要:随着公众对湿地的认识不断深入,各地的湿地公园建设逐渐步入一个高峰时期,成为目前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焦点之一。湿地公园规划,作为一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全新规划类型,在其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秉持何种理念、制定何种策略,是每一个湿地工作者和规划工作者应该加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谨结合个人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湿地公园规划过程中的保护性开发的框架、基础条件、核心保护、动态调节、开发引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未来湿地公园规划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观点。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保护性开发准入制度动态调节

  湿地公园(WetlandPark)是目前人类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形式之一,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特殊湿地区域。它的概念类似于小型湿地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例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380公顷)、维多利亚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等,它们都是在湿地保护区内的外围地带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通过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来实现对湿地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 保护性开发的概念与内涵

  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共识,即采用保护性开发的基本策略。所谓保护性开发,是指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强调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关系,突出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湿地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内涵可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2)以保护湿地资源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制定开发策略;(3)强调以保护为根本目的的利用;(4)拥有以保护为核心的完善的保障体系;(5)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

  2. 保护性开发的基础条件

  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湿地公园的保护性开发策略制定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各类资源的摸查,摸查的内容主要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展开。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数量、类型、分布、主要习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等,都属于要进行摸查的内容。摸查还应以时间为维度,针对不同季节或时间段各物种的不同形态、习性、数量及分布等特点加以记录,并借助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

  3. 核心保护策略

  3.1湿地的维育和修复

  湿地公园维育、修复的根本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间,将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维育和修复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完整性、稳定性来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维育和修复过程中,应谨慎地选择使用外来物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2准入控制策略

  保护和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针对游客来实施的准入控制系统。主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对进入滨海湿地公园的游客加以开放和管制。

  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或开放区)”和“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划分方式,综合考虑到各类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与外围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笔者建议应该将湿地公园的准入控制分区引申并拓展为“六区”概念。即核心区、缓冲区(带)、过渡区、生态实验区、生态联系区和外围地带。

  核心区:核心区范围内禁止一切建设行为和人类活动,完全按照原始的湿地自然形态加以维育和保护。

  缓冲区(带):重要的核心区外围、核心区域之间的区域或带状的缓冲区域,完全隔离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围绕核心区,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性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禁止一切建设行为。

  过渡区:缓冲区外围的过渡地带,可进行一些科研、旅游、休闲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内部可设置少量为旅游服务的建筑,所有建筑必须经过特殊的处理并与环境保持一致,并受到严格控制。

  生态实验区:可选项目,用于外来物种试验、科研以及教育而设置的专门区域。主要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实验、新物种进入影响评价、多物种交叉试验等来设置,避免盲目引入外来湿地动植物带来对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联系区:为可选项目,主要专门针对多生态系统重叠的生态复杂区域而特别设置。这些区域采用何种保护和准入政策,因需要不同来灵活制定。

  外围地带:主要指过渡区外围、除生态联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这些区域的建筑形体、高度应结合实际生态保护需要,当给予一定形式的约束,降低对滨海湿地公园的影响。

  4. 动态调节控制策略

  4.1动态更新的资源库

  湿地系统具备快速动态变化着的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在经历了数年、甚至数月之后,会发生各种变化。就拿全球气候变暖事件来推论:大气温度的上升不但导致海水水温、海平面的变化,更引起了洋流系统和区域小气候发生改变,随之而来滨海湿地的构成要素也必然将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加全面详实地掌握现在湿地公园的资源状况,更有效地保护和发掘潜在的资源,对已经掌握的资源库进行动态的更新和维护,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开发策略是极为必要的。

  4.2季节性、周期性调节和控制

  季节性、周期性调节是指针对主要生态要素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结合季节上、时间上的变化,对开发利用方式加以调整。它是动态调节控制发展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调节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基础,来源于之前对湿地生态资源的摸查和核心要素的选择和分析。季节性调控手段主要包括游览区域、游览线路和游览方式等的调控以及其他一切有利于保护的调控方式。例如香港湿地公园,在部分鸟类繁殖期间,通过标识牌和管理途径,禁止游客靠近或影响。

  5. 开发利用引导

  5.1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

  环境容量(Eco-environmentalcapacity)是一定区域内发展对资源需求以及环境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它是合理制定旅游发展策略的前置条件之一,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中的规划人口确定的参考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关于湿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计算的方法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游客容量和合理的利用强度,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其一,滨海湿地公园规划的容量计算不能简单地套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公园设计规范》等与公园等相关规范的规定;其二,容量测算可结合湿地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一同加以研究,可以通过水资源、生物资源、热量、干燥度、地表覆被覆盖率及人均量化指标等指标来综合进行测算。其三,通过较密集的科学观测、数据统计和分析,掌握这一时期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达到新的平衡的状态和其所用的时间等等,掌握其内在规律并最终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

  5.2游览方式、游览线路、游览设施的策划

  湿地公园区内的游览方式应以步行为主,在适当的区域可配套一定多样化的旅游方式来缓解交通、增强趣味性。例如:电瓶车游览可以解决较大数量游客点对点式交通需求,主要游览项目附近设置电瓶车停靠站和临时上落客点是不错的选择,但仅限于主要配套服务区周边;自行车游览可以灵活地与步行游览结合起来,但活动区域必须加以严格限制;游艇游览可以满足部分游客深入接触红树林和鸟类生存环境需求的游览方式,但必须结合季节上、时间上的管制严格控制调整水路游览线路,并预留水路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设施等。

  6. 结束语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保护性开发策略,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的拓展与延伸。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行为,应当在全面掌握湿地资源的基础之上,秉持生态优先的核心理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制定和统筹各项具体的实施策略。笔者谨结合个人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实际湿地公园规划过程中的所感所悟进行一个小结,望能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黎南华.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启示.香港《环境》,1998年,第12期:31

  [2]: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第2卷:51~54

  [3]: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华中建筑》,2005年,第23卷,第2期:103~105

  [4]:梅晓阳,秦启宪,(日)铃木美湖.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国园林》,2005年,第2期,第21卷:28~31

  [5]: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6期,第35卷:11818~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