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结构特征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城市景观结构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希望在此基础上从内在的层次上理解城市规划精光结构,让景观布局发展为一套成形的可应用的技术方法,与其他设计方法并用于城市精光规划中去。

  关键词:景观结构;内部特征;外部特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景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其实践规模有城市节点、公园设计、街景设计等转向更大规模的街区、开发空间、城区以及整体城市和区域性的水系、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哲学艺术》一书中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在城市景观规划的工作内容由点到线到面的转换过程中,城市整体景观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1. 城市景观结构的概念

  城市景观结构是指城市在其历史的演变过程之中一切物质形态以及人如何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原则,以及组成城市景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作用。按照结构主义的定义,城市景观结构不但是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而且这些关系本身还是统一的、互相关联的、动态发展的整体。

  城市景观结构研究并非仅仅限定在某些特定的实质元素(如广场、林荫布道、植栽等)的设计上,而是城市整体层面上综合考虑城市景观的功能特征、构成特征和反映特征三方面的因素,提供一个组合这些实质元素的合理方法,确立研究方向,并探讨城市景观布局的原则、技术方法及内容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城市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往往只被当作嵌块体来研究,其镶嵌、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但在城市级别上,城市本身可以看作一个景观单元,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部分,构成了这一单元的景观结构要素。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反映其内在实质的形式特征,城市景观也同样如此。

  由于城市环境中视觉事物和事件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城市景观结构具有构成上的复杂性、内涵上的多义性、界域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时间上的变化性等特点。

  城市景观结构的形态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景观结构都表现出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的形态特征。

  2. 城市景观结构的内部特征

  城市景观结构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本质属性,有三大特征:系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2.1 系统性

  系统性是城市景观结构的本质特征。城市景观结构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这样,在城市布局规划中,不仅要从城市本身系统出发来规划,还应以现代城市学、环境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方法为主要手段,在高层次上,将城市空间——实体——人三大景观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加以研究,以求建立既有合理的城市功能,又有益于认知和理解的高质量城市景观。

  2.2 地域性

  地域性是城市景观结构在空间上显示出来的形态特征,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色,城市景观结构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地方特色。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地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区地理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又绵延起伏地山脉,也有广阔无垠地草原,各地区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地长期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了各地区独特地城市景观结构,如我国地江南水乡城市“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以秀美之感,既是这种强烈地地域性地形态体现。

  古人在建造城市时,在“相天法地”之余,也有意识地利用现有地山系、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来组织城市的景观结构,后来者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它。利用山系者如绍兴、北京、常熟虞山、重庆。绍兴的城市景观结构

  立足与城市内的敲山、府山和塔山;北京西山形成了紫禁城的城市背景;武汉市的则以龟、蛇二山为核心的东西向山脉横贯城区,构成城市标志性景观区;常熟虞山有“地势高爽、岁无水旱”的建城条件,“城加于山乃古人守御之深计,据山所以固一城者也是腾山而城”,因而形成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腾山而城的独特景观;山城重庆的人行步道以台地、台阶、坡道形成独特的景观。

  利用水系者如武汉、苏州、南京,水域可以是横贯或深入城市的一定宽度(逾越有一定困难的)江、河,如珠江;西、北、东三江交汇于广州,长江、汉江交汇形成三镇鼎立之势的武汉;也包括满布城市的水网和湖泊,如苏州东西向三条、南北向四条主要的河道,称为“三横四直”,与街道一同形成双棋盘格局,还有南京的“襟江抱湖、虎踞龙盘”的形态、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环形运河系统;还可作为城市边界,如港口城市厦门。

  利用植物者如泉州、福州,泉州古城因历史上环城遍植刺桐树,遂有“刺桐城”的盛名;福州素有“榕城”的美称,也是由于其遍布全城的榕树,而茂密的法国梧桐树则构成了南京城街道的意象。

  但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信息交流、交通工具、手段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内容、生产方式、建筑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相互交融的机会愈来愈多,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2.3 民族性

  城市景观结构的民族性主要指不同的城市主体——人所创造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赋予景观的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宗教建筑、民居形式、民俗生活习惯宗教活动、传统节日等各方面都显示着浓郁的民族性,因此他们所创造的城市景观呈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是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文化价值观念的物质外显。除此之外,随着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及人口的迁移,从同一城市的不同景观片断中,也颗窥测其民族性,如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部分异国情调的景观,象上海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徐汇路、虹桥路等;青岛、大连、长春等城市的部分路段等。

  3. 城市景观结构的外部特征

  城市景观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发展过程中显示如下特征:历史性、传承性和动态性。

  3.1历史性

  历史性是城市景观结构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外部特征,这种特征既是在特定历史中构成,又随着历史不断向未来发展,获得了历史和记载,在时间的洗礼下保持了历史的延续。

  3.2传承性

  传承性是城市景观结构历史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普遍性的运动规律,是城市景观结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世代相传、古今沿袭的联系。城市景观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这样传统城市的诸多景观才可能延续至今为我们所认识。城市景观的传承性是其今天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这种联系在于利用原有城市景观中的特色与精华,使其反映物质和精神的信息从过去传送到现在以至将来。这从我国许多重要的城建实例中可以看出,如西安、南京、苏州等城市,虽然屡经沧桑,一些景点或许湮灭,景观表象不复存在,但城市景观形态格局却一直传承至今。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景观的基本组织结构具有一些稳定性的图式,如泉州古城从宋元至今,城市的道路系统、商业活动分布,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延伸或增减外,其“鱼形”的城市图象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虽然城市景观地局部有所变动,无完整地几何形和精确地数字比例,但由于城市中基本的定位点、定位要素的确立,使城市景观景观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人们在其间形成的整体感受是稳定的,比如中国传统街坊的组成,无论规则与否,所强调的正是这种稳定性的整体感受,在实践上则表现为对原有约定的巩固和维持。但城市景观结构的传承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因各民族、城市发展条件不同,会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处于封闭状态的城市,传承性体现出因循守旧、复制模仿的城市景观形式,处于保守状态;而与异质文华交流频繁的城市,传承性则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处于活跃的继承发展的进步状态。另外,城市景观结构的传承性因各构成要素自身发展的特点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一般而言,自然系统因素就具有较强的继承作用力,如气候、山水的分布形态特征,一般是稳定不变的;而人的因素在传统的基础上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3.3动态性

  动态性是与传承性密切联系、相互适应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标志着城市景观因子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相互交流、传播中,吸收外来方式或形式,以及自身从内容到形式诸方面或多或少的变化与推陈出新。传承性并不意味着城市景观结构原封不动的代代相承,各地分隔毫不走样的复制,而是随着世代的变迁、人们的需要不断地被改造。城市景观结构的动态性首先表现在新旧因素的共存上,新因素的成熟和旧内容的废弃都有一个过程,城市景观正是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得以动态地发展。其次,在具体地构造上,城市景观呈现出一种修修补补地根据人们需要而进行改建、增建的过程。此外,这种动态性也表现在原有功能的丧失上,代之以新的社会内容。动态性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时而微弱、时而剧烈,但脱离历史根源的变化难以为人们在心理上感情上所接受。城市景观的传承性和动态性是城市发展过程的对立统一体,是一对互含概念,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共同体现在城市景观结构作为整体的存在上,亦即“整体秩序”的建立上。

  结语

  城市景观结构不是单纯的城市空间的扩展、观赏,而是在城市环境的扩展中,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和周边环境的整体之间形成的某种协调统一。城市景观规划布局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保证城市布局形态、视觉感受等可视形象的发展,满足人类文明延续的需要,其科学、合理、完善的体系将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美】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 【英】G.卡伦著,刘杰、周湘津等编译,城市景观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1982.8.

  3.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4

  4.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6

  5. 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6. 朱旭辉/邓述平.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1993.3

  7. 关平/赵秀恒.城市景观控制要素与形态标准.同济大学硕士论文,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