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旧城改造规划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

    摘要:当今,城市化进程正在以我们曾经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旧城改造,则因为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我们发现,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出现,原因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以人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做到实处,融合进旧城改造规划之中。

  

  关键词:旧城改造;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人性化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汹涌大潮的推动下,城市建设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规划成为了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而对于那些陈旧的连基本的配套设施都不算齐全的老城区来说,居住环境的改善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旧城改造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如何能够既使不适应于城市发展需要的建筑、设施以及城市功能结构得到改善,同时又不会破坏城市原有的那些人们喜爱并依赖的舒适环境、交往空间呢?——“以人为本”思想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旧城改造既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将“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理念应用到旧城改造规划中,以求从中得到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性化的规划思想。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人口将会以每年1200万人的数量递增,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了城市化发展之必然,所以,“以人为本”的合理的旧城改造规划将会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旧城改造既有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及改造的盲目性

  就目前而言,旧城改造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旧城区的简单盲目的拆建行为,达到改变城市的原有面貌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以新换旧。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变迁导致了城市原有的建筑、设施以及功能结构等都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街道、建筑、文物古迹等也往往比较陈旧不堪,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所以就需要相应的旧城改造来加快城市的发展。于是许多地方就会以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作为城市化的象征,或者为了追求某些政治利益而急功近利的一拆到底,以建设所谓的“全国第一”、“国内最大”的建筑、广场等等。固然旧貌换新颜是不错,但是这种只重形式却不在乎内涵的行为使得城市的历史痕迹、原有风貌以及城市特色都被磨灭掉了,城市的归属感以及人情味儿也已经遭到破坏。

  另外,关于旧城改造的运行模式: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方共赢,大多情况下都是以政府为主,开发商为辅,由专业人员规划设计图纸并组织专家评审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一方面,忽略了公众作为利益的承担者的身份,使得公众对城市的改造结果只能被迫接受;另一方面,开发商会因为利益的关系,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而只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共设施配置的不合理现象

  旧城改造是为了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健全城市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速城市发展。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一方面,往往政府和开发商会在短期内使用强制性手段进行旧城居住区的大面积拆迁,从而产生了改造规模和速度过大过快的现象,也导致了拆迁户的安置困难问题。有的拆迁单位只顾压低拆迁费用,扩大自己的利益,而置群众利益不顾;有的则无现房安置,使得群众不得不疲于寻找过渡房。这样的拆迁改造,不但没有真正改善人们的居住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相反却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这完全违背了旧城改造的初衷。

  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年的旧城改造实例研究,我们发现,交通方便且公共配套齐全的地段都集中在市中心,而越接近市中心的区域房价越是出奇的高,这样的房价让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事实上,城市居民的主体是中低收入者,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应该是以先满足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旧城区居民住房的户型结构大多都不合理,而且居住面积低,人均居住面积以及住房结构是最需要提升的方面。旧城改造本应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如今却演变成了为富人服务的改造。中低收入群体在旧城拆迁改造的过程中,被迫从市中心搬迁到城市周边,因为他们很难承受改造后的高房价。由于城市周边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迟缓,公共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工作、交通实际上都很不方便,这同样也改变了旧城改造的初衷。

  二、 旧城改造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

  (一) 因地制宜,保护历史,取舍有度,合理开发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保护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是保护城市的文明,所以旧城改造的前提应该是对历史的保护。但保护并不是盲目的全盘保护,而是应该有选择性的,在一定的保护对象及范围的基础上来进行改造开发,使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共同协调发展。对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应当修旧如旧;对于民居、传统街道街区则应根据是否有保留价值选择拆除重建或者在保留其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适当改造。这种改造方式实际上也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另外,我们除了保护城市原有风貌外,也应该注重创造丰富的地方性风格,使新建筑更好的与传统建筑风貌相融合,使城市规划具有整体的协调性。

  (二) “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旧城改造规划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群众、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根本,旧城改造所造福的对象应该是以社会大众为主体的,因此,旧城改造规划应该从观念、方法到内容、手段都充分地体现出人性化。

  首先,拆迁作为旧城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应该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居民安置。旧城改造在实施前,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合理、完整的规划方案,并从居民职业、收入情况、补偿方式等等方面对拆迁区内的居民们进行民意调查,从而起到对拆迁计划有效的指导作用;在拆迁过程中,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使居民减轻思想压力;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贴近民意的拆迁安置细则,特别是合理的拆迁补偿措施,做好拆迁居民的周转、安置工作;重视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的建设,加大建设力度,从城市中低收入水平居民角度出发,缓解住房压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城市改造。

  其次,对于旧城改造中各种利益冲突,应该充分体现出公平性和社会性。

  在城市中心区的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利益之争,房地产开发商、当地居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等等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一些低收入居民被迫搬离,取而代之以高端的居住、商业设施,这一现象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严重化,根本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事实上,采取就地整治的方式才是更加适当的做法,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原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翻修,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城区环境,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原住房,而不是单纯的让居民搬离,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性,才能使社会再分配从根本上避免因拆迁导致的不平衡。

  除此之外,公平性和社会性还应该体现在公众的参与上,在旧城的改造规划中,使居民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民主思想真正的融入进来。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旧城改造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的实施来说,势必是要经过坎坷之路,然而,我们应该坚信“以人为本”是一条真理,将会指导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创新,寻求更能够适应中国国情的旧城改造之路。

  

  参考文献:

  [1]来福裕.旧城改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J].特区经济,2008(02).

  [2]陈林,王轶.“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城市科学版),2008(03).

  [3]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02).

  [4]张伊娜,王桂新.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J].城市问题,2007(07).

  [5]陈宁,周炳中.城市化进程下的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经济论坛,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