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毗连松山湖片区,项目大区整体景观面积超六万平方米,中心大园林组团式的建筑规划及台地式高差留给景观充裕的发挥空间。项目由园外的公共社区绿地、园内的归家轴线空间和大区园林绿化空间三大部分组成,延伸松山湖山水格局并赋予项目公园式生活基底是本次设计的发力点,力图跳脱传统售楼处式的设计方法,从公民精神、精工品质、生活内容及品质场景营造等多维度全方位诠释设计主题,呈现绿色掩映、氛围惬意和功能完善的公园式生活体验。作为大区提前展示的社区场景,整个空间由入口中轴、北入口前场、花厅及泳池区四个组团组成,共同形成大区北中轴线。设计不仅需要表达大区的品质生活内容,同时也以人的视角营造场景与情感的空间链接,在搭建理性的功能基底之上赋予空间惬意、放松的公园气质,将公园式生活融入社区之中。

北入口会客厅借鉴传统古典园林中的“前场”格局,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形成层层递进的礼序空间。前场轴线压低视线高度,在60M长的轴线上通过空间的开合变化形成既能体现登堂入室的礼仪感,又不会造成带状空间的单调感。随着流线逐步靠近门楼会客厅,两侧特色景墙徐徐展开。踏入园内,错落有致的特色绿化花厅增加了归家流线上的仪式感与空间层次感。通过传统园林的院落式布局手法形成回廊空间,营造中式的留白与意境。聚树成林,中心点缀特选造型铁冬青,呈迎宾的姿态。花厅四周通过干净的景墙、定制化的云锦图案格栅、主景乔木搭配和置石等元素营造宁静温婉、舒适自然的休憩空间。利用场地高差,花厅与水乐园间设计了两米多高的跌水瀑布景观,呈环抱形状朝向社区内部。面向叠水瀑布方向,整体景观画面犹如横幅山水画卷,穿插点状绿化,巧妙形成了北社区入口的花厅视线端景。清凉夏日,极具趣味性的多功能游乐空间赋予社区充足的度假属性。

儿童戏水区、泳池吧台区、成人泳池区,1000㎡的泳池度假式泳池设施齐全。泳池吧台区内设置景观廊架,提供林荫下的休闲空间,提升泳池区的氛围与实际使用效能。赏心悦目的绿色视线环抱下,超大型儿童戏水乐园打破常规的游泳功能,通过特色构筑、滑道、互动平台及水上设施玩具等元素强化了儿童“戏”水及“乐”水的参与感。并行于泳池的丰富体验流线外,是穿行过林下的归家林荫小径。通过林带式种植方式搭配龟背式整洁地被,缓缓而上的坡道,营造公园氛围。从喧闹的日常中脱离开来,享受归家前的精致与自然宁静。红线外的荔林之下,是园外的社区公共空间。原场地有三米高差,台地上覆盖原生荔枝林,冠幅茂盛姿态优美。基地外为居民街道,空间较干涩,市政空间缺乏绿色氛围和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如何基于现场条件最大程度保护原生林、延续荔林下的场地记忆,并营造一个聚集人气并且昭示性较强的外部界面?经过多轮的推演与验证,设计团队决定搭建一个社区公园,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多可停留的绿色公共空间。一片绿意从旧市政界面中跳脱出来,成为融于自然的园外空间,同时以开放、包容、引导的姿态形成开放式入口。为保留原生树,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园路位置,使得主入口视线轴能与冠幅形成完整的画面感。同时因形就势借助天然高差形成高低台地花园,强化主入口界面感。寻求与原生林建立对话的语境,材料上通过粗犷的肌理与沉稳的色调,借助跌水声营造轻盈自然的空间氛围。而在细节处粗犷与细腻的金属材质对比,彰显精工品质感。在设计初期定位每一个原荔枝树位置与标高,预留出施工安全距离并设置挡墙,形成台地林下花园。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林下平台为街道和城市创造更多公共空间,向公共打开边界,成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的纳凉场所。

反复推敲荔林与建筑的剖面关系、挡墙与建筑的尺度空间,所有原生林得以保留。同时荔林的天际线屏蔽从建筑望出的不利因素,让建筑与荔林互为视线背景。镜面水景的烘托,将社区公园开放、烟火的气息逐渐转换为精致与宁静。水景持平于室内标高,将室内视线从水面直接连接至中心组团,再通过秀茂的林带背景形成远端背景,巧妙地形成三重景致,让视线始终停留在空间范围之中。设计基于对自然的敬重与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搭建,充分利用场地原生林条件与高差关系,梳理人工与自然的边界、视线层次之边界、公共空间与销售展示的边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社区是承载生活的容器。这是包含了“事件”、“情理”与“情感”的场所。在物质之内,我们希望给予云锦项目完善的社区功能、显性的社区品质。而在物质之外,希望这是一个产生情感联系、共享价值、储存记忆的具有归属感的场所。整个项目围绕公园式生活而展开,将社区中常规的景观功能区营造为场景感、记忆感更强的景观亮点,以山水造园手法进行外在的表达,以大开大合的写意方式诠释社区的公园般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