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带生态设计与构建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带有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本文探讨滨水公园的生态设计方案,阐述景观构建的原则与布局,以及对细节的把握。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生态设计 

  环境问题己经是当今世界共同的问题,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都对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进行破坏。永不停息的建设活动使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及客观环境越来越差。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使城市里的滨水地带成为最有景观开发价值的一块区域。滨水区景观的开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则经济发展意义,市民生活需要,景观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工程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成了“山、城、水”的阶梯状分布的地貌特征。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的极力推动该工程沿岸景观进行提升,满足城市生态建设,提升品位。需要打造出一个集景观、旅游、悠闲人文、生态、防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海、滨河公园,使之成为辽宁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滨海、滨河景观走廊。 

  2 构建的原则与规划布局 

  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必须遵循“生态景观学”的概念。这样才能发挥其“滨水”的生态价值。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注意保留或者建立一些原始的河,湖浅滩。在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泥土自然驳岸,一定要有防洪考虑,则选择防止水土流失的“快石驳岸”设计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用当地的自然风化石作自然堆筑,尽可能的保持其生态的面貌。 

  在该工程中以“点,线,面”来说明。即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整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必须放在城市的“面”上来考虑。立体设计方面则体现在滨水区立体层次的设计上,其中还包含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等。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次高低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3 自然生态的滨水区的设计与构建 

  3.1 护岸设计 

  3.1.1 护岸的规模 

  考虑到不使护岸在河川风景整体中过分突出,在设计时,不要将混凝土护岸的视觉高度差搞的太大。为了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在设计时应注意护岸与水面的高度差不要太大。对于护岸的坡度,从易于接近水边的角度考虑,坡度不宜超过1: 2.5,以免使坡度更加平缓而产生单调和显眼。在护岸长度方面,应避免在很长区间连续出现同一形状的护岸,通常加入阶梯设施或运用无落差护槽和接缝等手段,以及让护岸肩部高度沿纵断面产生变化。 

  3.1.2 护岸的材料与其生态性设计 

  (1)垂直护岸 

  垂直护岸主要有钢板桩、钢和石棉水泥沟槽板、石笼结构、混凝土和砖以及污工重力挡土墙、预浇混凝土块、加筋土结构、其他低造价结构。这种护岸的做法非常没有景观性,主要都是以单纯的防洪防涝为目的而设立的。垂直护岸将人与自然河川分开来。非常的生硬与单调。 

  (2)铺砌护岸 

  铺砌护岸的肌理包括石头中的抛石、砌石、污工、石笼沉排、灌浆结构;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块、现浇混凝土板、土木织物沉排;土工织物和土工膜的有草复合结构、面层和栅格、二维结构(织物)。在做护岸设计的时候,应该避免将其构筑成一块石板似的大平面。从舒缓混泥土无机质的生硬外表考虑,设法不让材料留给人单一呆板的印象。在普通段护岸中,大都使用混泥土块作为材料施工。但是在使用混泥土块作为护岸材料,回在景观营造上带来一些问题。既外观呆板,而且与自然环境也不融合。 

  最好的办法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而且从生态性设计的角度来讲,用天然石材作为材料,更能融入到自然的环境中。其材质,尺寸,形状与质感具有散乱的特质。这种散乱显得十分的微妙。但是,如果是人为的刻意去制造形状和尺寸上的散乱,反而弄巧成拙。让人觉得不自然。图1滨海步道运用的是天然的花岗石石材。这与其地理优势有关系。但是因为运用了天然石材,其具有色彩,形状和尺寸上散乱的特质,构筑成的护岸表面形态显得比较生动。 

  (3)天然材料护岸 

  天然材料的护岸包括草和草皮、合成材料加固的草、芦苇、柳树和其他的树、木结构、灌木、水边植物,等做临时保护。 

  采用在堤坡表面的粘土层上种植草皮进行堤防坡面保护,是保护堤防免受波浪侵蚀的有效方法。在荷兰,大部分堤防的护坡均采用草皮护坡,只有当波浪荷载太大、草皮护坡无法提供足够的护坡保护时才用硬块护坡的方法。事实上,堤防表面的草皮不仅可以抵抗波浪侵蚀,还可以在农业、生态和景观等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堤防草皮护坡的作用部分是由于植草之间的相互交叠,形成了一种类似屋顶瓦片的结构,从而在坡面水流通过时,可以保护土颗粒不随水流流失。另外,草皮护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草皮根系的蔓延和根瘤的分枝固定了草根之间的土体,从而起到一种加筋的作用。参见图2。 

  3.2 木质栈道设计 

  在当今景观设计中,木质的栈道和平台设计为景观环境添色不少。特别是在生态性设计上来讲,木质的栈道更有其积极的意义。木质替代硬质铺设的地面,或者作为一种伸展的平台,在材质上能更加贴近自然,融入环境,并给人亲切感。参见图3。 

  3.3 人工湿地设计 

  3.3.1 形态设计 

  人工湿地是人为设计,但在其形态上应尽量模拟自然状态,营造真正自然生态的环境,这才是生态性设计的核心。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自然的湿地有凹岸、凸岸、曲流、河心岛,有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又可降低水流速度、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人工湿地的平面形态,应尽量保持自然弯曲的形态,尽量避免如简单的圆形、矩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避免人工痕迹的过重。另外也要注意生物的多样性的考量。 

  3.3.2 植物选择 

  对人工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既要满足生态要求,能够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互相补充,同时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从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又满足了审美上的需要。如香蒲与睡莲搭配种植,既有形态的高低对比,又能协调生长。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对比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动人的倒影。 

  3.3.3 水岸空间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它环境的过渡,生态、亲水、优美是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应利用多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图4人工湿地运用了卵石浅滩,和周围的丰富树木与水中的浮萍一起组成了自然的湿地空间。 

  3.4 地面铺装 

  在生态性设计的理念下,减少硬质等非渗的漏地面铺装是需要考虑的。我们用下面两张图进行评价:图5为一段地砖铺设的道路。这种人造砖而且色彩这么跳跃铺设在室外是很破坏环境的。图6路面铺设用天然的花岗石板简单的勾勒出路面步道,用生态性设计的原则来讲,就是规则越少越自然。如5那样繁杂的秩序人工痕迹过重。因此,图6中的路面是符合生态性设计的思想的。青草自然的从缝隙中生长,班驳的痕迹,还有自然的路面起伏,都很成功的融入了自然环境。 

  4 结束语 

  作为设计者在不同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滨水区景观的独特性,即是蕴含丰富意境的“环境意”,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创造出具有特色景观的滨水环境。 

  参考文献 

  [1]汤晓敏,王云. 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 上海农学院学报, 2003,(03) . 

  [2]王江萍. 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2) . 

  [3]唐剑.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 中国园林, 2002,(04) . 

  [4]邹锦,符宗荣,颜文涛. 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J]. 装饰, 2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