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雕塑的材质运用方法

  雕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时刻都在反映着人类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城市雕塑,一般指安放在城市内及城郊有固定位置的大型雕塑,能够起到反映城市特色、历史,并作为城市文化标记以及美化环境的效用。它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美化的点睛之笔,它将健康的审美情操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映透着城市环境的人文内涵,是城市时代精神的凝聚。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基本物质前提,实物的精神和形体服从材料,这也是雕塑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构思以及作品形体的构成。材料本身就已经包含种种社会意义和审美原则。每种材料都有它特有的与其他材料不同的特性,用不同材质创造出来的雕塑形象已不单纯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具有生命意义等深层精神映像的雕塑。材料作为一种雕塑语言,只有了解了它的性质,才能运用适当的工具,顺应材料的特性,按照相应的操作方式和程序进行加工,才能使作品达到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由于城市雕塑被置于室外空间,要求能经受千百年的风吹雨淋、严寒酷暑,以保持久远的艺术魅力。这就必须使用永久性的材质。
  最早使用于室外雕塑的材质是石材。铜的发现和掌握冶炼技术之后,除大量用于制造兵器和食器、乐器、建筑构件等外,也用于铸造雕塑作品。琉璃和烧陶在部分地区也是作为雕塑的材质。铁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在室外锈蚀严重及表面效果不如铜,只在少量情况下用于铸造一些人物及动物雕塑,未曾普遍用于城市雕塑。可以说,石材和铜十几千年来,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最主要的两种材质。
  产业革命以后,近似科技的重大发展,为城市雕塑艺术的材质提供了广泛的新的选择。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混凝土、玻璃纤维、合成材料等等,相继加入城市雕塑材质的行列。加工手段也不局限于刻制、铸造和锻烧,又增添了锻造、模压、焊接、电解、喷涂、充分等等新的工艺技术。大大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力。
  如此多样的材质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适当范围。这是从事城市雕塑创作的每一位作者所必须熟知的。
  石材,这种具有悠久传统的材质至今仍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为众多的雕塑家所喜爱。不仅因不同石质(主要分大理石和花岗岩两大类)也由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表面处理,可以获取极为不同的艺术感觉。既可运用色泽纯净、质地细腻的大理石,经精细磨光后充分展示润泽典雅、华贵柔美的质感,也可使用有较粗颗粒、色彩浓重的花岗岩打凿出粗狂沉实的肌理。既可以刻凿出雄浑朴厚的体块,也可以镂刻出透剔深凹的起伏。我们试比较一下古埃及的巨型法老像、我国西汉霍去病墓的石雕、云岗石窟20窟大佛、中美洲奥尔梅克人的巨石武士头像、阿兹台克人的《大地女神像》;古希腊的《胜利女神》、《米罗的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伯尼尼的《圣德列萨的幻觉》;罗丹的《吻》、亨利·摩尔的《卧像》和阿尔普得《云中的羊》.....这些著名的石雕作品,就可以领略到石材的表现力是多么丰富。至于中国古代园林中喜用的太湖石,则是在水中千万年雕琢而成的天然大理石(石灰岩)珍品,其“瘦、皱、漏、透”的形态和肌理,令无数雕塑家倾倒的鬼斧神工,发挥出石材的奇妙魅力。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的大理石,作为主要成份的碳酸钙的大气中受二氧化碳、硫化物、水气的作用,容易风化和溶蚀,是表面失去光泽而花岗岩系火成岩,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坚硬密实,不易风化变质。
  金属中最早被人类掌握和使用的是铜。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被称为铜器时代。青铜是纯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和铝,有良好的流动性、硬度和韧性,氧化膜又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有极好的耐久性。沉入海底,距今约2500年之久的古希腊青铜铸像经表面清理后仍完好如初。青铜有细腻的质感,能翻铸出任何微小的起伏变化,具有古朴深沉的色泽以及表面氧化后的历史沧桑感。所以,虽然铸造工艺较为复杂,仍备受几千年来雕塑家的喜爱。青铜铸件可显得苍劲有力,也可经抛光后得到明快的色泽。即可铸造出厚实的团块形体,又可浇注出支离通透的结构,保存原作的细小塑痕和流畅手感。经过化学药品的着色处理,可得到更丰富的色彩效果。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多那泰罗的《冈塔梅拉达骑马像》、中国古代宫廷的铜狮、亨利·摩尔的《核能》、罗丹的《加莱义民》和布朗库西的《空间里的鸟》、《波嘉尼小姐》......从这些著名的铸铜作品,就能清楚地看到其丰富的表现力。
  铜的使用除铸造工艺外,还可采用锻造成型的方法。工艺过程为用薄铜板在硬质的阴模或阴模上分片锤敲成形,而后通过焊接,并固定在钢骨架上。一百多年前落成的纽约《自由女神》就是采用2.5毫米厚的纯铜板锻制而成,内部有埃菲尔工程师设计钢架支撑。这种工艺较简便易行,节省费用,适用于大型作品。但不能反映出原作表面的细致变化,而多用于一些处理较简洁概括的作品。其强度极耐久性都不如铸件,自由女神像因大西洋海风的百年侵蚀而不得不于1976年重新更换全部铜板。
  铅,因为熔点相当低,易于操作,也曾被用作铸造雕塑。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几件女人体作品《塞尚纪念碑》、《山岳》、《河流》、《大气》都是用铅铸造的。但色泽变化和厚重感均不如青铜。所以,至今在城市雕塑中的使用并不广泛。
  钢,从19世纪被人们大量生产后,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现代雕塑家们用于制作城市雕塑作品,而基本上是美国的大卫·史密斯、托尼·史密斯和亚历山大·考尔德。而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手法。前二者的钢铁作品保持了材质的冷峻坚硬的性格和质感。而考尔德用钢板制作了趣味不同的作品,从刚劲挺立的《火烈鸟》到轻盈摇摆、随风飘动的《红花瓣》和《螺旋》,却都涂上了十分鲜艳的颜色。着色钢之所以常被现代雕塑家使用,可能是因为作者看中了刚材的内在强度,而不满足于其变面较为单调的艺术效果。
  不锈钢于20世纪初被发明,其高强度和耐久的防蚀性、经抛光后表面的光泽,受到现代雕塑家的喜爱。不锈钢雕塑的亮丽辉煌,在阳光下有灿烂夺目的装饰感。前苏联的著名城市雕塑《工人与女庄员》是不锈钢首次应用于大型作品的成功例证。这件作品已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沧桑,仍保持了强烈的震撼力。这和成功的选用了不锈钢为材质是分不开的。锻造成型的加工工艺也保证了这座巨型群像的加工得以短短的三个月内赶制完成。不锈钢材质对光线的强烈反射,对中小型肖像性作品可能会使形象歪曲变形,却有助一些作品装饰化的效果。不锈钢铸造工艺于60年代末,曾在国内两次用于大型雕塑作品。但工艺过程较复杂,且耗资巨大。建成后,在阳光照射下,雕像面部形象及表情艺术效果均不甚理想。
  铝合金有银白色光泽,又有体轻的优点。很适宜用于装饰性作品。80年代初,重庆长江大桥的四件组雕和延边艺术剧场门前的一对组雕皆系铝合金铸造。前者为8米高的大型作品整体铸造成功,后者为分段铸造后组接而成。轻快明亮的色调较好的增加了作品主题构思的表现力。
  钛合金在季节、气象、时辰各异的不同光线照射下,能呈现出变化丰富的光泽。这种独特的质感吸引着现代城市雕塑家。莫斯科高达百米的宇航纪念碑的抛线型上升的碑体,就是用钛合金板覆盖表面,使本来较简单的形体 产生了闪烁的璀璨光感,烘托了宇航事业的壮观和辉煌。
  陶,是最古老的雕塑材质之一。因其烧制前的良好可塑性,以及烧成后的一定强度而深受雕塑家的欢迎。秦兵马俑是世界历史上大型陶塑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惊人实践。陶,由于其加工工艺的局限,较多被用于小塑作品。现代雕塑家运用它于城市雕塑时,较喜欢用釉陶或马赛克帖面,以形成独特的鲜艳装饰效果。
  琉璃,是陶瓷大家族的一员。它以陶土为配料,外施含铅的琉璃釉,经烧制而成。琉璃有相当的强度,即耐雨水抗风化,又色彩鲜艳又不褪色。它由古代西亚发明,并制作出巴比仑易斯塔城门那样不朽的建筑、雕塑艺术珍品。我国明清两代在大同、北京等地的三座大型琉璃浮雕九龙壁,也是琉璃材质运用于大型城市雕塑的范例。琉璃在现代城市环境中仍会有良好的使用前景。但由于烧制条件的限制,大型作品须经栟接,难以整体烧成,而且,在成型干燥和烧成过程,还有收缩的因素需周密考虑。干燥和烧成时还要稳定支撑摆放,否则会出现变形问题。
  混凝土由建筑材料而转用于城市雕塑,具有价廉、工艺较简单、能真实反映作品风貌、模拟石材效果等优点,而受到欢迎。一般工艺过程系用石膏作模具,突隔离剂后,先预埋钢筋再用白水泥和不同色泽的石子,加入着色剂进行预制或浇柱。经养生后脱模。表面如加斧剁,更近似石材。前苏联和东欧的许多大型城市雕塑作品都是用钢筋混凝土著制作的,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综合体的特大型雕像《祖国-母亲》和里加的萨拉斯比尔斯集合营纪念群像等等。超大型作品制作中得配筋河水泥标号等均应对抗风力等因素严格计算。
  高分子聚合材料出现的历史也不长,因具有体轻、工艺简便、造价低廉、易于修整、能模拟各种材质的表面效果等多种优点,而常被用作城市雕塑的材质。国内最大规模的应用,为沈阳市中山广场的高达10.5米的毛泽东像及规模很大的群像。工艺过程系在模具内用树脂材料加入填料,加入固化剂、促进剂后固化成型,后用玻璃纤维粘接。脱模后经组接而成。大型作品内部须安装骨架。因有较高的强度而被称为玻璃钢。但在室外有老化问题,虽可添加防老化剂,仍须加以维修。而且由于树脂材质本身色泽不佳,作品表面要进行喷涂。或在表面层树脂中加入各色石粒,脱模后经大磨具备石材的逼真感觉。
  用薄膜充气的工艺方法,可制作一些形体简单的作品,多用于一些临时性的标志性雕塑。外施彩绘,也能为环境创造出鲜明、活跃的情调。
  木材曾大量被用作建筑雕塑的材质。由于不耐风雨,故需经常涂刷油漆等保护剂。总的说来不太适宜用作室外雕塑作品。但现代雕塑家也常有用木材制作园林雕塑或建筑外墙雕塑,其耐久性是并不好的。
  霓虹灯,能产生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观,也为有些雕塑家所喜爱。他们常充分发挥霓虹灯明亮变幻的特点,使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范略,给人们以新奇耀眼的刺激。
  了解并熟知各种材质的性能和特点之后,作者就可根据下列几方面的要求,综合选择将用于自己作品的材质。
  1)作品的类型的性质。有着重大主题的纪念性雕塑作品,为保证其永久性,当然不宜采用玻璃纤维、薄膜充分等材质。需要形成庄重严肃的氛围,也不宜用表面十分亮丽的不锈钢这类材质。青铜或石材均属较好的选择。而那些装饰性、标志性的城市雕塑的材质选用就有广泛得多的范围,根据作者所设计的情调来选择,轻巧的或沉重的,素雅的或华丽的......
  2)作品的构图和艺术处理。虽然有如巴洛克雕刻大师伯尼尼那样的雕塑家,能把大理石像面团似的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但石材终究有自身的固有美,那是一种浑厚沉稳的力度感。有的作品的构图过于玲珑通透,或形体倾斜、支撑点很少,就不能选用石材。而那些团块状的封闭式、收缩性的构图无疑是适合采用石材来加工可制的。
  城市雕塑艺术处理手法也制约着材质的选用。微妙精致的起伏,金属板材锻造工艺就无法展现,流畅自如的泥巴塑痕,石材刻制就不可能表达。不锈钢不能获得青铜铸件那种历经沧桑、斑循陆离、苍劲古朴的效果。而石材的粗粝敦厚又是金属材料所难以实现的。西汉霍去病病墓前的石雕兼工带写的艺术手法由预留残石的到体现,赋予无限的气韵和生机。
  3)作品所处的环境。常能见到一些位于绿茵背景前的青铜雕塑。距离稍远,雕塑就与背景混在一起,轮廓不清,而被淹没。这是由于在色相和明度上二者都较接近。同样的原因,在白墙背景前摆放白大理石雕像,也不易使作品凸现出来。只有天空为背景,才能较好的接受各种材质作品,不论是青铜、不锈钢或是花岗岩、大理石,都能有很好地观看效果。城市雕塑与环境,在选题、位置和尺度等大的方面总体上均需协调统一,而在材质、色泽、韵律等方面则都应采取对比的手法。这样可保证雕塑在环境中的醒目和突出。旧金山海亚特旅馆二楼材购成层叠方翻腾得空灵景观,在层层水平阳台的中间色调背景前,以强烈的对比取得辉煌的效果。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式广场,《普罗米修斯》的镀金铜像与背景的深色花岗岩墙面或由水柱组成的帘幕都有鲜明的对比,使雕像在广场中格外醒目。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亚历山大·考尔德的《火烈鸟》用铜板衔接,洛杉矶阿尔科广场,赫伯特·释尔的《双重阶梯》用铝合金制作,二者均喷以鲜红色在深重色调的建筑群背景前响亮耀眼。巴黎德方斯新区的一片玻璃大楼的现代主义建筑环境中,布置了突上鲜艳颜色的钢板或合成材料制作的城市雕塑。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旁的广场水池中也散放了许多色彩艳丽的雕塑。他们都活跃了周围比较枯燥呆板的建筑环境,带给市民们一丝亲切和幽默。这种效应是传统的青铜和石材难以取得的。
  4)作品的经费及其他因素。城市雕塑家们所碰到的伤脑筋的事情之一,本来这件作品应该使用青铜或石材,可以保证上佳的艺术效果。但却由于经费不足,或为了赶工期,而不得不改用玻璃纤维或钢筋混凝土。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为了实施列宁提出的《纪念碑宣传》计划,在较短的时间里,建起了一批代用材料制作的临时性城市雕塑作品,甚至使用了石膏、木材等。后来,这批作品陆续被拆除。由于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用代用材质,难免要使作品显得粗糙,影响艺术质量和耐久性。还是要在保证作品艺术质量效果的前提下,来寻求解决经费、工期与材质、加工工艺之间的矛盾的适当途径。两件超大型雕塑: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和前苏联的《工人与女庄员》均采取了金属板材锻造加工的方法,既节省了经费又加快了施工进度,还保证了相当高的艺术质量。
  城市雕塑作品材质的固有美感也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因素,作者在作品构思阶段就必须把它包含在内,使之成为增添作品魅力的重要一环。材质运用的选择范围和使用方法几乎是无止境,不断发展丰富的。在科学技术的成果中,许多新材料有待城市雕塑家们去尝试探索。
对城市雕塑的材质运用,我们回顾历史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中外的古代雕塑家们似乎并不中意作品使用材质的自然美感,而总是要把它掩盖起来,涂画上鲜艳的颜色。只是在阳光和岁月的销蚀使表面的颜色脱落褪去后,让后世的人们接受并认识了材质的固有美。雕塑不再被涂抹装扮起来,而充分的显露出材质的天然面貌,突出了形体作为雕塑艺术语言的魅力。可是,现代艺术的兴起,使雕塑艺术作品再次披上了多彩的外衣,原因之一是有些材质得本身色泽缺乏表现力,作者对此不满意。更重要的是,现代雕塑家们力图丰富自己的表现语言,扩大活动的舞台。这位城市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材质加以掩饰和改变的处理,与保持、显示材质固有美的传统手段,二者应是并行,也都应该是作者综合诸方面因素慎重思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