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套完整的设计是一个庞杂且系统的的工程,为了更好的完成一项设计工程必然需要在该设计项目中有组织的计划相关运作程序与管理相关负责、设计、监制、实施等方面的人员,这一系列的设计活动被归纳为设计管理。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管理能够让设计任务及施工任务更加高效的完成以及适当优化。尽管设计管理是近现代由国外设计师提出的,但是我国古代在建筑中就已经存在了系统的设计管理方式。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设计管理;设计管理的应用

1设计管理的概念

设计管理这一概念源于上世纪的英国,目的是在既定的设计问题里由设计师在规定的条件内解决相应的设计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团队明确相关的市场定位,确定设计任务走向,成立合适的设计师团队,考虑各方面运作方式、充分照顾到经济利益。在一个系统的工程中,设计管理可以看做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好的设计管理基本具备如下若干特征:

(1)明确的设计目标,根据项目需求制定设计活动,并从宏观上预期成果,规避不必要的错误。

(2)设计活动的实效性,结合市场及业内经验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在现有条件下合理调动各方面机制及信息为项目服务以达到最终结果最优化的效果。

(3)过程性,对项目活动的流程严格把控管理,一切与设计项目相关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利于设计项目过程顺利。

(4)控管性,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从起始到项目结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流程,整个项目的质量优劣关键在于控制管理,换言之,控制管理贯穿项目活动的始终,从开始制定项目计划到结束验收,每一个环节的完善控制都是各部分职能组织间的密切合作的结果,不同类型的设计通过其相关规定的方式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结果。总的来说,设计管理就是领导设计活动,在既定设计项目上做统筹规划,给出方案,安排设计活动细节,跟进项目完成度,有效提高项目进程。设计管理是一个大的管理框架,从事管理的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组织、分析的能力,同样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所以一个完整的管理是一个设计管理系统的完整体现,同时也是若干设计管理组织的综合体。

2古建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且带有民族文化符号的体系。华夏民族经过长久生活经验的累积,从而选择了以木材作为主要房屋、祭祀、宫殿的建筑材料,而石材则是普遍用于陵墓与塔类建筑。这是因为木材取材方便,轻便易于加工等优点,并且对于冰冷的石头来说,木材更温和、适用于居住。而石材坚固耐腐蚀以及“冰冷”的属性则使它更适用与地下陵墓的建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悠久,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了漫长的改进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无论是蒙古的统治还是满族的统治,古建筑的建筑形式都没有跨越性的改变。汉族的民族文化无形中同化了部分其他民族文化。其次,中国的官本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形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崇儒家、道家学说的国家,一个尊崇祖先的礼仪之邦,一脉传承不易改变。中国木建筑最主要的是“穿斗式”和“抬梁式”。穿斗式是由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组合成房架,这种结构节省用料,结构的整体性强,空间尺度有一定的限制。抬梁式是在柱子井字型往上累叠,这种结构可适用在需要较大室内空间跨度的建筑上。由于宫殿及祠堂宗庙、寺庙等建筑需要较大的室内空间,故而此类建筑多采用抬梁式木构建筑,由柱子、斗拱连接屋顶所组成的单体建筑。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极具特色的结构部分,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中,其作用是在柱子上向外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使檐部向外挑出。檐下斗拱因位置的不同所以作用及名称也不同。作为主要承重的有柱间铺作、转角铺作。作为辅助承重的有补间铺作。它们除了作为承重结构外,本身的结构及排列组合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标志性建筑符号,另外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在构件外露的部分做彩画装饰,这一结构也充当于装饰结构。

3古建建造模式

中国古建筑的精妙之处在于,除了用斗拱解决压力问题,让每个柱子受力均匀,稳固整体结构外,各式各样的榫卯结构更是做出了让“整个建筑不使用一颗钉子”的神奇搭建技术。其次,由于“礼制”原因,各个阶级的人群在建造房屋时不可“僭越”,故统治阶级针对下面不同阶级给出了不同的建筑形式标准。《营造法式》中明确规定,把“材”作为房屋尺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使用固定的模数,统一标准,如果“低等阶级”使用了“高等阶级”的标准,则会被冠以“以下犯上”的罪名受到严厉的惩罚。同时“材”这一模数单位的制定开启了“预制件”的先河。在建筑装饰色彩上也如同“材”的标准一样森严的等级划分,例如皇宫建筑中会使用到金色、大红等妍丽的色彩,图案样式由专门的设计工匠所设计,其中和玺彩画作为等级最高的彩画在普通建筑中是见不到的,大众最为熟悉的如苏州园林、徽派建筑,在整体色调上大都是白色、灰色,与宫廷中色彩绚丽的装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皇室专用的装饰彰显着当朝掌权者尊贵的身份也让现代研究者了解到在当时体系化设计的成熟程度。作为房屋重要的组成部分——屋顶,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屋顶设计上体现的极为丰富。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古建中关于屋顶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环境搭配不同形制的屋顶会让人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不管是形制统一的民用建筑群还是园林景观中的亭台楼阁都能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官体验。最为特别的屋顶形制当属于重檐庑殿顶,它是屋顶的最高形式,仅出现在故宫中的几个大殿的建筑上。结合上面所提到的关于“材”、“彩画”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尊卑等级的明确区分,在建筑及建筑相关设计上的这一区分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4古代建筑工匠团队

在现代,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被称为设计师,在我国古代,崇尚儒家思想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设计从业者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例如国外将设计从业者称为设计师,而在我国这类人群被称为“匠人”。但是由于所服务的对象有所差异,为统治者服务的那批工匠会享有一定的官阶及权力。在千百年前,工官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汉代以后,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将作”,东汉以后则改称为将作大匠,到了唐朝称为将作监。由他们主管修作宗庙、宫室、陵园土木等。大匠跟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工官作为掌握建造大权的主事者,其职责囊括了制定设计规划、召集工匠、采办建筑材料、组织施工等,实行统一的领导与管理,调度现场大小事宜。历史上有过不少有作为的将作,如宇文凯,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几乎都出自他手;宋代的李诫所经手的工程有王府、辟雍、尚书省署、太庙等;明代的徐杲、蒯祥负责宫殿的重建与长陵的兴建。在工官的掌管下建的官式建筑,设计、预算、施工都是工部统一掌握,不管建筑物建在何地,都有图纸、条例加以约束。历经一代代的补充与修整,建筑样式在美学与结构上也在不断的精进。

5古建与现代设计管理的联系

在古代,由于大量使用木材,导致木材稀缺,于是在《营造法式》中用法规的形式规定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等等一系列的节省材料的措施。由此可见,古代工官不仅在团队上把控总体工程,负责项目运转,还要协同礼部制定用料等级以及考虑材料用度,灵活的调整团队,对设计、施工进行整体管控,提高工作效率也照顾环境。设计管理这一概念充分体现在我国古建不断完善的设计体系中,不难看出,从茅茨土阶到使用穿斗抬梁结构,再到统治者影响下产生的各种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宏观上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庞大完整的设计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结构无论是从人员分配还是理论体系都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对于当时所服务的设计项目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真正实现了现代所提倡的经济(可拆卸、易搬运、循环使用)、适用(满足人们空间使用需求)、美观(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应使用不同的装饰,另,建筑本身的形体美感也较有表现力)。古建设计管理体系有如下几方面:

(1)从团队上看,少匠少监辅助将作监运作项目,各部分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将作监作为设计项目的核心,对项目起着总体统筹的作用。

(2)《营造法式》是集合数代中国古代建筑师经验之大成,有力的支撑着项目的时效性,让设计项目的可行性得到了保证,不管是制度,材料规制,图纸规范都有明确的指导性。(3)在设计管理的目标性上,工部主要负责官式建筑,其目标很明确,实行过程比较系统化。同时,由于流程及各个部分都有明确章法可依,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项目的时效性。例如建筑材料上各个构件的尺寸是固定的;建筑装饰上,所用颜色,图案也是有章法可依的。

6结论

现代设计管理的一大优势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不断有新材料与新的技术的更新,建筑样式,结构,手法在不断的翻新,设计管理团队面对市场多样选择实时做出调整,这一点是古代条件无法比拟的。相对的,古代由于官本位体制的影响,很多制度形成了体系,会适当调整,不断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结构或式样的出现为整体做补充。古建的设计管理优势是纵向深入发展,不断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比较统一规范。现代设计管理的优势是机动性更强,横向发展范围宽泛,没有过于苛刻的系统限制,有利于适应当下时代发展。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有系统的完善的设计管理体系,能够在各自的设计领域中做好项目监控、拓展与延伸。通过组织、协调、计划对全过程掌控,这也是设计管理系统化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林鸿,江牧.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管理探析[J].包装工程,2011(2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