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介
1)园林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囿、帝王宫殿园林和皇家猎场,这一时期的园林是对自然风光的直接利用,无太多的人为整理。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最基本的园林样式“一池三山”,出现了秦始皇的阿房宫、汉高祖的未央宫。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摆脱了纯自然的利用,但仍以模仿自然为主。2)园林的萌芽时期。魏晋时期,儒、道、佛百家争鸣,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发展,对园林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族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于是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寄情山水成为社会的风尚。为避免游山玩水的跋涉之苦,最理想的办法是营造第二自然———园林,于是园林伴随着隐逸思想而逐步形成,隐逸者开始用园林描绘自己的理想生活。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陶渊明和他的田园理想。这时期建筑散开到风景里,文人开始进一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
3)园林的发展时期。全盛时期的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以诗取士的文化制度对文人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时特有的环境下,知识分子纷纷走上仕途,希望一展才华、扬名立功,但又不想随波逐流,放弃自己自由高傲的人格,于是“中隐”方式应运而生。隐匿者不再远遁山林,而是更多地选择了隐于园,这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普及与发展,城郊园林大量出现,满足了士大夫既可以享受山林,又可以不脱离朝政的要求。所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做中隐,隐在留司官。”中唐以后,逐渐进入探索山水之理的时期。这个时代画家辈出,画作中已总结了山水之理,例如,主峰、宾峰互相怎么呼应,怎么配置其他景观要素等。园林上,王维的辋川别业、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白居易的易草堂都有被记载。和魏晋时建筑散布在风景中有所不同的是,这时已是自觉地、有逻辑地进行布局,在自然中寻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章法。《林泉高致》中提出了“气势”,这个“势”字引申到了山有脉络、水有脉络,客体山水之理基本完备,有了势、动态,就有了神。所以,唐代出现了大量的城郊园林,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精神境界都远远超过前代。
4)园林发展的高潮期。宋代园林继承了唐代园林的风格,大量的文人们开始营造私家园林,加上文化的繁荣提升了文人们的审美标准,景观中蕴含的主体情致更加突出,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造园技术更加精致。南宋时,由于宋室南渡促进了江南园林的发展,经过几朝几代宋代成为文人园林发展史上的高潮阶段。就在这个时期,园林中出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艮岳,这座园林的意义如冯纪忠先生所言:“有了艮岳以后才谈得上小中见大。大还没有,大中见势还没有,怎么小中见大?小中见大必定是先有大,又下了一番更深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小。”司马光的独乐园是当时众多洛阳私家园林中的一座,规模不大但非常朴素,他认为自己既无力与众为乐,又不能如孔子一样甘于清苦,只好造园以自适,而命之曰独乐。园林的名称含有某种哲理的意蕴,使这座园林所表现的意境已经十分明显了。世人们赏识独乐园,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曼妙水景和筑台借景,更重要的是此园表现了造园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
5)园林的巅峰时期。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时期,在园林空间上,面积一般都较小,但由于采用了自然法则和造园手段,如小中见大、以少胜多、步移景异等,在咫尺的园林中表现出了大千世界的美景,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营造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空间。在意境追求上,园景中融合了园主人的文心和修养,园内景物处处表现出浓浓的文学意境和诗情画意,一树一石,都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运用比兴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穷的意境。概括来讲,这5个时期从形到理再到意,从模仿自然到顺应自然再到师法自然,继而到创造自然,完成了一个从粗到细、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其本质是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追求自然、意境的艺术特色和庄老之道的精神[1]。
2传统园林的局限性
成长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中国园林,非常重视自然的气息、意境的再造,通过园林来表达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把无限的时空观念融入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园林就犹如一幅绵延不断的山水画,在山山水水之中流露着感性的气氛与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在21世纪,园林却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的造园学已不足以涵盖其全部,甚至现代园林的概念与传统造园的概念己相去甚远。一些新的词汇不断涌现出来,景观环境设计、绿地环境规划、绿地生态设计、地域环境生态学等,传统造园一词正逐渐地成为过去,现代中国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使得中国古典园林难以生存下去,它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中国古典园林走向山水的趋势似乎与现代城市文化的主流难以相融,所以其生存发展领域也就难以扩大。
3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大片的森林遭到砍伐、大量的农田耕地被占用,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马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等。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环境质量最差的地方。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高度集中使得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大气污染严重,江河湖海、地下水质变差,饮用水质不断下降,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堆积等现象十分突出;绿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建筑密度不断加大、树木草地面积越来越少,对环境美化、绿化、净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生存环境亟待解决,生态环境改善迫在眉睫。于是,近年来,“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双修”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已经在城市形象的美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园林绿化得以再造,因此园林绿化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逆向的过程。
4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
传统园林要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就必须顺应当今城市的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园林技术的生态转型,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园林。“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就是应用生态园林。生态园林是利用生态学原理,活用传统造园技术,在充分发挥大自然所具有的丰富自然能力的同时创造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园林绿化技术。其实生态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其中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这3个方面。在应对环境污染问题时也应强调用自然的手法来恢复和保护生态,强调顺应和利用,而不是重建和改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
1)绿地系统的打造。打破城郊边界,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分布,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来控制各种城市污染,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同时也要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个小的社区的格局、形态的累加,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3)生态建筑的建设。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采用太阳能、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采用生态化的停车场“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5结束语
人类渴望自然,生态园林建设应作为传统园林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园林、城市、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总之,生态园林是以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