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国家的战略性发展需要,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热烈的开展起来。而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便是乡村的入口,入口是一个乡村的“门脸”,是一个乡村的启始,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论文期望能够通过分析研究乡村中的入口标识、景观构筑物、植物配置等入口景观构成元素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旨在提升乡村的形象与竞争力。使之能够更加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创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入口景观。

关键词:美丽乡村;入口景观;设计美学

一、我国美丽乡村的发展概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十分迅速,城市发展也非常迅猛。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乡村建设的问题被逐渐重视起来,“美丽乡村”也应运而生。许多地区开始大力推行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发展乡村的特色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美丽乡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二、美丽乡村入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研究核心是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外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早,德国区域地理学家于年首次釆用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且根据欧洲区域地理学和植被研究的传统将景观生态学做了定义。我国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通过对国外理论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近年来的发展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现代景观生态学指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基质。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型成为了景观生态学的一种理论表达,也是用景观生态学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非线性景观元素,与周围的基质有着不同的物质组成。斑块的内容很丰富,表现在大小、数目、形状和位置等多方面。廊道是联通各个斑块的通道,也是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或者带状结构,廊道其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容环境、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斑块或者基质的作用关系。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由于人的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内容的增加、活动频率的提高,自然斑块日益减少,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和显著。那么如何在设计中既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又能减少对资源的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2.景观美学理论景观美学理论从属于环境美学,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审美。通俗的讲,其主要的关注点是景观到底美不美,景观美学以审美特征、审美构成以及审美的心理活动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统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等来判断景观的美学性。景观美学不仅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工景观也是景观美学的研究范围。如,各种大自然的景观、人文景观中的雕塑景观、传统建筑等以及人工景观中的各种景观构筑物都可以被研究。

三、美丽乡村入口景观的提升策略

1.突出入口标识在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许多乡村正在贯彻落实党的纲领,但是,很多的投资商只关心建成的项目的经济回报,对于美丽乡村的定位也不是很明确,导致在入口景观的打造上并不明确,和乡村的文化、历史等背景契合度低,大部分的美丽乡村的入口区域景观十分雷同,游客很难在参观时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不太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当地的文化。在设计时应当能够先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能够将当地特色融入到入口标识之中。2.丰富功能性在调研了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几个建成的美丽乡村之后,我们发现,许多美丽乡村的入口区域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不是很明确,入口缺少停车场、集散广场等,使得整个入口空间没有层次感,缺少在入口区域上对功能性的思考;而有的入口广场功能比较完备,区域划分也比较明朗,但却缺少了景观在审美上的追求。美丽乡村的入口景观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审美与功能的统一,深度分析一个美丽乡村的规模大小、预期定位、入口大小、入口地形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使得景观的设计不会太过单调,并且能对入口空间的划分产生作用。3.协调植物配置在大多数美丽乡村的入口区域植物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植物配置虽然丰富,但是生搬硬套的痕迹比较明显,例如南京市桦墅村的入口植物配置很好看,不过如若把这块区域的植物放置到一个小区的绿化上也能成立,放到城市的休闲公园里也能成立,这样的景观配置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对乡土树种的运用,更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考量。其次,在乡村的入口景观这样的特定的大范围下,植物的配置偏向于城市化,没有乡村那种大片生长的自然群落感,让人没有置身乡村之感,更像是来到了一个商业区域。另外,在彩色植物的应用上也有诸多不足,植物在四季的色彩上变化单一,常绿树种较多,不能产生颜色上的层次感。在乡村入口景观的设计上应该考虑其特殊性,多使用特色的乡土树种、丰富植物的层次感,能够强调美丽乡村这一关键。4.增强景观空间感在设计时,需要增强入口区域的空间感,提升景观的观赏价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美丽乡村的入口景观的空间感比较薄弱,没有景观层次,景观比较杂乱,没有观赏价值。例如,南京市杨柳村的入口景观仅由一块牌坊和周围零星的绿植组成,入口区域已经被许多的小商贩占领,绿化也只有低矮的灌木,整体入口景观的质量较差,和整个乡村的氛围格格不入,十分影响入口区域的观赏效果。5.提升构成元素特色特色化的入口区域景观构成元素有助于彰显某一地区的乡村特点,提升其独特性。现有建成的美丽乡村的入口景观在设计上大都比较简单,在风格上也都千篇一律,比较雷同,缺乏自己的文化特色。例如,江浙一带的美丽乡村几乎都是在入口处设置一块牌坊,在牌坊上刻上乡村的名字,再在周围点缀一些花草,便完成了。没有因地制宜的运用各种入口景观的构成元素,更不要说是针对这块区域进行入口的景观设计了。6.协调统一乡村生态环境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情况下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本质还是模棱两可的。在建设时,往往一些投资商只把乡村当成获得经济效益的产品,只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就会被照搬进来,但往往这些照搬进来的景观会显得十分生硬,与村内的生态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没有美丽乡村的代入感。在对入口景观进行建设时,应当能够到充分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使得入口建设有据可循。

四、美丽乡村入口景观设计的应用建议

首先,在入口景观的设计上应当紧紧围绕美丽乡村的主题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设计前深入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历史背景,并将这些东西和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使游客能够在一进到乡村的入口处就感受到浓浓的地域特色与乡村的美好景观;其次,能够因地制宜对空间进行划分,使入口区域的各种功能都能得到均衡的分布,将功能性的景观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第三,景观构成元素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要根据乡村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盲目照搬和套用;最后,植物配置上要做到符合当地特色和乡土文化,不能千篇一律;在颜色和常绿落叶等搭配上也要足够丰富,使景观能够产生层次感,多使用乡土树种,把乡村的精神弘扬出去,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

五、美丽乡村入口景观的案例分析

杨柳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外秦淮河平原,村庄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村庄北面为马场山,南面为杨柳湖,是十分典型的江南乡村村落。杨柳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村庄由众多独立的宅院所构成,取名为“堂”。而宅院之间的巷道都是由青石板所铺设而成,阶梯都是用条石来设置。杨柳村的建筑大都十分庄重古朴,虽也是青砖灰瓦白墙,但是不像是徽派建筑那么高调,更独显出一份低调与内涵。在杨柳村的入口处有一座牌坊,周围零星的点缀一些绿植,而在地面的铺装上采用了大块的石砖与小块的瓦片拼接而成。这样的入口景观首先是缺乏功能性的划分的,其次景观层次薄弱,颜色也比较单一;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和杨柳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进行很好的结合,比较的可惜。

六、结语

美丽乡村的入口是乡村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性区域,它是整个乡村空间的起始,承担着乡村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游览者来说,一个乡村的入口的设计醒不醒目、合不合理决定着游览者对乡村的第一印象,所以,美丽乡村的入口对整个乡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应当在打造美丽乡村时,对乡村入口的景观设计和规划,明确入口的功能划分、人流走向以及位置安排来满足入口的各方面需求。现在,大部分的美丽乡村的入口在景观设计上是值得肯定的,在入口处能够有丰富的景观层次,后期的维护也比较到位,但是往往这些设计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特色,绝大部分设计都在套用一些古色古香的构成元素,使得乡村变得像古迹一样,没有乡村自己原来的半点影子,虽然这样的设计十分精致,但是却缺失了乡村原本该有的样子。所以,在对美丽乡村的入口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应当做好景观功能性的划分,有些植物是用来观赏的,有些植物是用来分隔空间的,而有些是用来吸尘降噪的等等;第二,就是景观构成元素要根据当地的特色来使用,而不是盲目照搬;第三,在植物配置上要因地制宜,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并且能够在空间上产生层次感;最后,在入口的景观设计上应当能够将当地的风俗文化融入进来,使得千村有千样,这样才应该能够算得上是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入口景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马亮.主题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黄滢,张青萍.多元主体保护模式下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0):107-110.

[3]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熊瑶,张秀.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南京星甸案例[J].中国园林,2018(7):110-115.

[5]湛木兰.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44-44.[6]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3.

[7]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