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滨水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并对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 

  一 引言 

  高度工业化和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随着人类环境与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环境建设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与改造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热点。与传统的单一水域治理为目的的水域规划不同,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理论为依据。生态学原理被广泛的应用到滨水绿地的景观规划中去并提出了许多生态规划和设计方法。 

  二 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1 生态 

  荆其敏先生的《世界传统民居》一书前言中提到“‘生态’(ecology)是人的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另外在英文字典中有一个解释,“ecology:the modes of life and rel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可见,生态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含义。我们必须认识到,对生态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朦胧的层面上,不能把“生态抽象化”,不能把“生态当作标签”高高挂起,随处张贴。 

  2 生态补偿设计 

  全球环境热,环保热,生态意识加强。这种意识的改变是一种觉醒,是人类的自身发展影响到本身生存之时才有的姗姗来迟的醒悟。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这也是影响和促进生态学发展的最大因素。这种干扰有正干扰和负干扰之分。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来看。负干扰远大于正干扰。而主要服务于城市发展的设计活动,其负干扰是绝对的,正干扰是相对的。 

  3 生态恢复设计 

  生态恢复是利用生态恢复原理,通过自然或辅助以人工设计和工程措施,使受干扰的生态系统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始状态,也可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三 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为依据,生态补偿与恢复成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在综合考虑景观,植被,休闲娱乐,经济开发的基础上,增加绿地,保护水岸植被与水域环境,形成连续的绿色开放空间成为主要内容。针对城市的不同水域,保持水域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水域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是必须的。水域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首先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水系绿地的联系网络。 

  (一)保持基地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二)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三)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问题。 

  (四)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四 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滨水道路的设计 

  滨水道路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水系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的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 

  (二)城市滨水绿化系统 

  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用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城市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三)城市滨水地区景观的组织设计 

  提供观景点。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 

  五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一)道路系统的处理 

  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和方法:(1)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2)提供舒适、方便、吸引人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场所的设计应遵循舒适、方便、美观的原则;(3)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4)配置美观的道路装饰小品和灯光照明。   (二)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间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 m设置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 

  (三)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置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置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楼)、塔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景观建筑、小品来加以体现的。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现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四)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六 结语 

  设计应尊重场地、尊重生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城市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从生态层面上看,其中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发展;从城市构成来看,该滨江绿地是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看,它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形成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景观设计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绿色建筑特刊).2006(7). 

  [2]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 

  [3]张杰.《从边缘到中心——南京明城墙滨河地区的整治改造》.《建筑学报》,2004(11) 

  [4]斯坦纳(美).《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周年兴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