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到了对生存质量的要求,对优雅、舒适的外部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改造人们的生存环境,打造宜人的环境空间,创造具有美感的环境意境,达到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是景观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 

  景墙作为景观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传统居住建筑中的墙衍化而来的,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可以组织环境空间,还可以营造优美的环境以及渲染特定的场所氛围,表达文化意境,使观赏者产生共鸣,有其独特的景观价值。 

  1景观载体 

  景墙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色彩、质感和肌理、造型等物质手段进行视觉表达,突破墙体本身的单调与呆板,使眼睛所能看到的特性都具有观赏价值,可作为观赏点,加之成功的布局与其他园林要素的结合,是塑造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色彩 

  景墙作为景观环境要素,从色彩方面来看,相对于植物、水体、山石等具有本质区域色彩的要素来说,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很大的灵活性,色彩变化多端。在与环境主体色彩的协调上,可以通过环境来确定景墙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不同的墙体色彩创造不同的环境氛围,色彩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通过景墙色彩可以对环境气氛起到强化和烘托的作用。例如在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环境中,景墙的色彩要采用丰富、欢快、明艳、跳跃的暖色调,通过色彩斑斓的景墙创造一种活跃、生动、充满想象力的环境;而在一些纪念性的公园,例如长沙烈士公园,其景墙则应该用冷色调,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烘托深沉、庄重、单一的环境情愫,达到一种与环境主题相关的严肃氛围[1]。 

  1.2质感与肌理 

  材料是景墙的物质载体,而质感和肌理与材料不可分割,任何材料都具有自身的质感和肌理。不同材料的景墙给人不同的视觉、心理以及触觉感受。在一些以打造自然为主题的景观环境中,可以利用天然的花岗石、大理石、页岩等材料筑成的景墙对环境进行强化,表达浑厚刚劲、粗狂朴实、自然的意境;而在一些以生态为主题的环境中,可以用以植物性材料为主的景墙,如竹子、树皮、板条,表达一种柔韧、亲切的意境;如果环境的主题是为了突显现代气息,景墙材料则可以利用加工后的石料,质地光滑细密、纹理有致、典雅。金属材料的景墙则可以打造一种超现代和艺术的环境氛围。肌理除了通过材料自身特质表现,还有一种很常用的特殊表现方式,即人为地通过工艺手法来改变材料的肌理形式,如常德诗墙是通过篆刻的手法来改变墙面的肌理。 

  1.3造型 

  造型是艺术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景墙是一种线性构置物,在平面布置上具有丰富多变的特质。直线型的墙体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展现刚硬之美;曲线的墙体具有流动性、导向性与聚集性,韵律与节奏的变化展示出一种动态的美,在视觉以及空间上会给观赏者灵动而富有情趣的感觉。在墙上设置漏窗或者改变墙面肌理,也是景墙造型的表现方式。漏窗不仅可以作为墙面的装饰,还可以产生漏景,采取半遮半掩的手法,使景色若隐若现,令人感到含蓄而雅致,这种形式常用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不同的肌理效果,也可以创造丰富的造型形式,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墙就是通过肌理效果创造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 

  2空间属性 

  空间的界定是集生理尺度、心理尺度以及精神尺度相关的不同空间的概念,满足人们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空间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场所,负载着人们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职能。环境中的景观具有创造空间的职责,影响人的运动轨迹、视觉空间以及心理空间[2]。 

  园林空间具有开放性,涉及到自然要素——空气、光、风、植物等。景墙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又是功能构件,具有很多空间属性。从景墙的形态学来看,景墙是由线展开形成的面,有长度、形状、方位、位置的特质,具有塑造空间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空间的边缘。并且可以通过墙体本身形态的变化,以及墙体与其他要素的组合配置,形成不同类型的空间。 

  2.1连接 

  景墙在园林空间中,具有组织外界景色的功能,在园林空间中形成景观的纽带,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具有导向和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作用,能在各个不同角度都构成完美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3]。同时还能把单体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 

  2.2分隔和围合 

  分隔和围合是一种虚实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分隔是为了隐藏,围合是为了突出。景观有主次之分,到处都实实在在,一览无余,会对人们的观赏兴致产生消极影响。分隔和围合也便于在景观空间中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象,且在有限的空间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2.3过渡 

  中国传统园林向来强调含蓄、委婉和内敛,主张欲扬先抑,制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环境空间需要过渡,景墙满足了这一功能,实现相邻空间形式的过渡。 

  2.4方向性 

  景墙作为一个竖向实体构件,通过人们在积极的感受和享受景观的同时而影响人的运动轨迹,影响人的视觉空间,进而影响人的心理空间。人们在体会运动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里享受景墙所带来的灵魂洗礼,以及情绪、光线、景观、视线的转换等。 

  3文化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追求人文价值、多样化的景观环境已形成一种风尚。景墙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体,其用途远远超出了其物质功能。景墙在造“景”的同时,也要注重造“境”,更要体现造“情”。造情则要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人们的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的心理特征、审美能力、审美兴趣、心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使人在观景时具有共鸣感、个性感、文化感。 

  3.1共鸣感 

  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人群在潜意识里有对某一区域或某一场景相同的认知感,包括特定的环境体现特定的政治文化内涵、文化传统或者民俗风情等多方面要素,能使人产生对环境认识的一致性,达到共鸣。 

  3.2个性感 

  人们在心理上总是追求变化、个性鲜明的新事物,追求多元丰富的生活,喜新厌旧成为一种持续的心理驱动力。有内涵、有文化、有意境的景墙景观才有真正的差异性和新颖性,才能脱颖而出,产生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的景墙,可以感染和陶醉每一个观赏者。 

  3.3文化感 

  城市的内涵在于文化的差异,表现为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有意识地把文化注入景墙设计中,赋予景墙一定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表达来感受这些文化。景墙的文化表达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让人们共同享受文化带来的冲击。 

  景墙的文化表达通常是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用特殊手法如涂料、浮雕、篆刻等对人的视觉和触觉产生感官反应,进而达到一种展示、宣传或发展文化的目的,通过思想影响和教育的有力手段,陶冶人们的情操。 

  常德诗墙是以防洪墙为载体,通过篆刻的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体现了常德历史3个辉煌时代的发展过程,浓缩了常德的自然景观、民俗和风情、历史和文化,并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构成一幅独具常德历史文化特色的墙体图画[4]。常德诗墙作为物质载体,具有防洪固堤功能的同时,更成为常德的一种精神财富,成为宣传和弘扬文化的客体,洗涤和净化常德人的精神面貌。 

  4结语 

  在进行相应场所的景墙设计时,要注意各种细节要素设计,包括表达景观效果,达到空间功能,以及尽可能地传达其文化韵味。但是文化韵味的传达在实际应用中也是一个容易出错的方面,文化的传达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为了“有”而表达,而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挖掘、传递和深化的作用,要避免滥用。景墙传承了景观创造的多种功能,是一种非常好的构景要素,有非常广阔的利用发展空间与前景。 

  5参考文献 

  [1] 陈易,陈申源.环境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4-37. 

  [2] 刘蔓,刘宇.景观设计方法和程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8-20. 

  [3] 黄明霞.园林绿地中园林建筑小品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38-1040,1211. 

  [4] 韩隆福.论中国常德诗墙的历史文化价值[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