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经过多种艺术的综合与发展的一门综合艺术。本文从中国绘画艺术入手,从绘画本身、画家、以及画论三方面讨论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画论;意在笔先;经营位置;六法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其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对欧洲的造园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经过多种艺术:绘画、诗词、建筑、工艺美术等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个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其中,绘画对中国造园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造园与绘画是两个在历史上并行的艺术门类。园林与山水画关系最密切,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山水画的出现也就没有中国山水为骨架的园林形式诞生和稳定发展。 

  一、绘画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近四百年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大批文人士大夫不满现实,远离城市,进入大自然隐居。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以老庄为主的玄学,在生活中的艺术创作表现为山水画和山水园。 

  流传至今的山水画论有顾恺之的画评和谢赫的画论。谢赫《古画品录》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它对于园林室内外装饰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园林设计都有指导意义。园林设计是以绘画为基础的,意境创造与气韵,骨法用笔与绘图,随类赋彩与宛自天开,空间经营与要素组合,传移模写与缩天缩地,都是相对应的。 

  隋唐宋山水画发展是自然山水园由写实转向写意的重要因素。由诗情转向画意也与此有关,特别是荆浩《笔法记》和《山水诀》主张的气、韵、思、景、笔、墨和图真。思与境的构思,景与景的典型,笔与构成的有法无式,图真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都是相对应的创作理论。兼学李成、荆浩的范宽,亲自走入大自然“对景造意”和“写真山真骨”就是园林创作中师法自然的典范,他的绘画理山与园林理山是“默然神通”的。园林的图真来源于此。另外,唐王维在自然山水园中作画,宋徽宗从画院到艮丘的构思,元代倪云林与山水画和狮子林,明代南北宗与文人画和文人园,清代李渔与芥子园和《芥子园画谱》,更是从原生态自然走入人工自然的创作与在创作。园林中的骨气和自然气的兴衰与跌涨同当时画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画家参与园林创作 

  中国绘画与园林的结合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唐诗画家王维也是一个造园家,他自己设计的辋川别业20景都入了自己的长卷《辋川图》和《辋川集》。宋徽宗更是集诗人、画家与一身的造园家,他的园林作品寿山艮岳是中国文人园的代表作。因为它的文人气质和诗情画意,博得“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的美名。私家园林的狮子林则是以倪云林为主的八位画家共同酿造的结果,其影响从长春园、避暑山庄、寂静山庄的再现中可窥一斑。明清画家兼造园家计成、米万钟、张然张涟父子、石涛、李渔等的圆论与园作以致影响至今。 

  三、山水画论画论影响中国造园艺术 

  中国纯园林专论较少,一般其他其他书画文学作品可作圆论,而其比较难把握。所以说对中国园林进行指导不只是园林专论,而且有画论。以画论代圆论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一个特点。 

  在古代绘画中有“置陈布势”一说,后六朝谢赫有“经营位置”一说,唐代又有张彦远的“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一说,对后世造园的影响颇大。古人将“经营位置”定位画训之一。经营位置是指绘画技法的的构图问题,而园林中则指景物的布局安排,空间的连贯、衔接、两者之间有共通的道理。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与绘画理论中的经营位置道理同出一脉,是有法,但无定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了达到多样统一和在有限空间中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十分重视对比、渗透与层次的构图手法。布局中有主次、有开合、有屏蔽、有藏露,方方皆景、处处邻虚、变化莫测、意趣无穷。如苏州的园林网师园地仅数亩,又分为住宅、主园和内园三个部分,景观建筑若过于密集,极易造成拥堵沉闷的感觉。于是它的中间主园以水池为中心,水中不设岛屿,不置景观,尽量给人以开阔感。 

  中国绘画与造园关系密切,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作为造园的蓝本,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最有影响的谢赫《古品画录》的六法论,这六点大都与中国的造园艺术有着内在联系。如“气韵生动”,中国的诗、画十分强调意境,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更为明晰。而“骨法用笔”,园林中的叠山垒石,开泉凿池,就如同画家在纸上运笔,讲究高下、虚实、开合、收放。“应物象形”,在园林中体现为景物的造型和尺度问题,“随类赋彩”指色调和色彩的合理安排。 

  中国古典园林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灵魂所在。中国园林是诗情画意的世界,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自然、建筑、绘画和文学的有机统一,达到了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