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港观鱼

      作业:重点分析花港观鱼从很小的面积扩大到一个大型城市公园时所使用的方法,即如何借题发挥,分别以花港、观鱼为主题,延伸发展适合现代生活的公共园林的内容。
      花港观鱼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特点,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形成的“花”“鱼”“港”的景色,以牡丹和红鱼为主题形成总体布局方案。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新花港、大草坪、密林地和红栎山庄七个景区。景区划分明确,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色,其中以观鱼的红鱼池和赏花的牡丹园为公园的主景区。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主要导游线连贯各景区,组成一个整体的,具有变化虚实对比的连续构图。以草地和植物为主体组景,具有开朗、明快的特色。
      2.三潭印月
      作业:选取岛中较好的植物配置成景的实例进行实测,从植物配置方法,成景方式,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潭印月全岛利用不同植物合理进行空间划分,形成大小不同,或开阔或郁闭的空间,从岛外看岛则林木茂密,林缘线丰富,富有韵律感。植物配置多考虑中秋赏月时的效果,水面种有多种睡莲。
      九曲桥尽头是岛的中心绿地。此处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两季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感到如入蓬莱仙境。中心绿地也是南北东西堤桥的交汇处,这里有新复建的卐字亭。由绿地南行,又上一段曲桥,曲桥中部有康熙题名的“三潭印月”御碑亭。曲桥尽头是一座一面为粉墙洞窗、一面是轩廊的敞亭—我心相印亭。亭南湖面上,三座石塔亭亭在目,这就是“三潭印月”石塔。从“我心相印亭”南望,三塔对称地布置在全岛的轴线上,使岛与塔连成一个整体。
      3.太子湾公园
      作业:1、以太子湾公园为例,总结自然山水园中地形与水系的处理手法。
      太子湾公园在地形塑造中,利用丰富的竖向设计手段,组织和创造出池、湾、溪、坡、坪、洲、台等园林空间,同时还根据功能与建设管理的需要,严格控制排水坡度,将所有园路均低于绿地,对园区排水及植物生长更为有利。全园地势南高北低,顺应引水需要,利用地形形成高差,促使水流顺畅的泻入西湖。
      在水系处理方面,首先是从功能出发,在保证满足钱塘江—引水工程需要的同时,从景观和谐出发,以自然朴野为原则,在水系走向、驳岸处理、水位控制、水景营建、植物护岸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与建设,使引水工程与景观创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水系由引水河道接出,以瀑布、溪流、跌水、潭池等多种形式组成,最终分流三处,在全园迂回流淌后泻入西湖。
      2、总结太子湾公园水系驳岸处理的手法(护坡形式、材料及植物等内容)。
      太子湾公园的水系驳岸处理也遵循自然朴野的原则,多采用自然式处理手法,护坡多为自然式土坡或布置少量石块,护坡上种植草坪,或丛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葱,水生鸢尾等。
      4.西泠印社
      作业:以西泠印社为例,总结台地园的造园理法。
      西泠印社是中国传统台地园的范例。西泠印社依山而起,大致可分为山下、山腰、山顶三层台地以及后山四大景区,占地约2公顷。山下南向与外西湖隔路相连,入口园门相对西湖湖体形成框景,将湖中景色纳入园中。景色相互渗透,可纳湖中岛景。园中以柏堂为中心,东西各连廊宇,堂前挖一水池。绕过以柏堂为主体的山下庭院,同时出现三条上山路径,三条上山道路分为东、中、西三个方位,而这其中以石牌坊最为明显,引导游人选择道路的作用更为明显。山路沿等高线上升,每到线路转折或坡度变化的地方,都会有建筑或标志物作为引导,一方面对游人的行走节奏加以控制,另一方面适时的对景、框景的巧妙运用,使园林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建筑体量并不大,均依山而建,建筑形式与山势变化结合紧密,犹如山体中天生而出,彰显“因山构室”的精到处理。
      西泠印社其建筑物巧借自然之势,各抱地势,布局灵活,参差有致地布置于山坡的不同标高之上,融于自然山林之中,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节点形式选择上,使用两种方式,一种以建筑作为节点,另外一种则以不同形式的泉池作为景观映衬,使空间组织更为灵活多样。
      5.曲院风荷
      作业:分析曲院风荷植物造景的分区、特点。
      曲院风荷全园以夏秋景为主的植物景观,使水面、陆地相互映衬,达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有景观效果。以“曲院风荷”这一意境为主题,在植物配置上突出体现“风荷评彩”之意趣,充分利用曲折迂回、开合多变的大小湖面,种植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珍稀名贵品种,并点缀适量的睡莲,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在密林区以水杉为主成片栽植,挺拔的树干森立,形成密林区的主要景观。从苏堤、花港观鱼等处远观密林区的水杉挺拔浓郁,加之水中倒影,与开阔的水面形成横竖对比,深绿色的枝叶也与周围其它植物的色彩有明显的差别。秋冬之际绿叶转红,冬季水杉丛生的枝条也别具风格。
      水际和草坪的植物配置多以低矮的花灌木为主,在岸边视线集中的地带点缀红枫等植物。注重林缘线和林冠线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6.杭州花圃
      作业:1、通过对比花圃改造成果与改造前的现状图,分析花圃改造中如何在尊重现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实现由生产绿地到城市公共绿地的转变。
      杭州花圃的总体布局以莳花广场、四时花馆为中心,采用一主多辅的集锦式布局手法。在花园东西向中轴线方向布置有以莳花展示为主、以满足户外大型活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莳花广场和以温室花卉展示、室内休闲为主、室内外环境密切交融的“四时花馆”。
      “莳花广场”部分位于花圃东部,以简洁大气的空间处理形式,结合“花渠”、“水花台”、“散花台”、“十二花神”雕塑及花卉文化的延伸等素材的综合处理,形成场地东界的大型户外莳花展示广场。“莳花广场”东界以保留的水杉树为背景,西侧散花台部分借远处北高峰之景,形成有障有借的空间界面。
      在中心主轴的外缘、场地的北、西、南三面,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手法,结合现状地形条件、人文资源、花卉主题串联有各具特色的花卉展园。
      2、阐述花圃边界空间处理的特色。
      围绕花圃的外圈地带各具特色的花卉展园逐一展开,在这些园林中,有的是采用庭院式的处理手法,形成园中园,有的采用以自然素材为园林主景,在中心空间主框架的统一协调统一下,形成各具特色的集锦式园林。
 
      1.艺圃
      作业:总结艺圃造园中,在空间要素处理上有何特点,以体现园景的简洁与纯净。
      艺圃的总体布局,非常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总体上以水池为中心形成主景区。池北以延光阁、博雅堂等主体建筑为主景;水池南部以山景为主。园之西南,过了响月廊,又是一组建筑和小庭院,精雅优美,形成辅景区。辅景区既独立于主景区,也与主景区保持呼应与联系。
      造园者根据小园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的因素,通过建筑—水池—山林的序列,尽心倾力营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虚凌的园林艺术景观,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受四时之烂漫”的效果。
      西南角辅景区的两个小庭园非常简洁与古朴。重复运用的圆门加强了层次感。而庭院内水池与石桥的处理别具匠心,为园林中较为少见的处理手法,特别是石桥的处理,不设石栏,以粗糙的石条横卧而成,别具天然情趣。浴鸥池面积很小,与大水池成对比,形状萦回多姿,又被两座精致的小桥分割,显得很有层次。
      2.留园
      作业:分析建筑空间的转折和开合造景手法。
      留园建筑空间的旷奥、明暗、大小处理颇为精湛,不论是从园门入园经古木交柯、曲溪楼、五峰仙馆至东园的空间序列,还是从鹤所入园经五峰仙馆、清风池馆、曲溪楼至中部山池的空间序列,都形成层次多变的建筑空间。其建筑空间的精致是江南其他园林所难以媲美的。它具有以下三个设计特点:
      1)空间对比明确
      其中从大门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一段极好的利用了小天井、开凿在屋顶的明瓦、“之”字曲廊、漏窗等,形成富有光线变化、明暗对比的空间。
      2)院落空间丰富
      石林小院、五峰仙馆庭院、冠云峰庭院等院落,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衬托丰实的景观效果,五峰仙馆庭院的狭长见厅山之高耸;石林小院的“院中有院”则突出了立峰之姿态万千,多而不乱,每个小天井皆有主题;冠云峰庭院则以开敞的空间,彰显冠云峰之空灵,前面五峰仙馆庭院、石林小院的较为封闭的空间,恰恰烘托了冠云峰庭院的开敞,是整个游线中的高潮所在。
      3)框景、对景、漏景手法多变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之”字曲廊、空廊的应用与小天井的结合非常巧妙。利用空廊、小天井、漏窗、隔扇、洞门等形成富有变化的画面,用框景、对景、漏窗等多种手法,来展示奇峰异石、名木佳卉。
      3.环秀山庄
      作业:综述环秀山庄湖石假山的山景类型及创作手法。
      园中湖石假山为构景中心,假山有主次之分,主山位于水池东部,池北小山作为对景,主山分前后两部分,高出水面7米高出地面约6米;南北向的山涧和东西向的山谷,分为三部分。池水回环于两山之间,使主次分明,突出主景。山池布局逶迤曲折,一开一合,一收一放,亦虚亦实,极尽变化,节奏性强,虽山水景色变化多样,却变而不繁,多而不复,而是结构严谨,布局完整,符合起、承、变、结,连续构图原则。主假山,虽只占地半亩,因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有蹊径60-70米,涧谷12米,山景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空间多变。远看,高低交错,具有“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之感。仿照石灰岩的自然溶蚀现象,纹理尺度虽小,而把自然山水中的峰峦洞壑概括提炼,集中变现于小空间,可谓咫尺山水、城市山林。
      4.拙政园
      作业:以实测内容为基础,分析拙政园的造园特点及手法。
      拙政园的造园理法:
      1、理水
      拙政园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近代重建者用大体量水面营造出园林空间的开朗氛围,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建园风格。主要建筑均滨水而建,竹篱、茅亭、草堂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驳岸山石布置,采取上向水面挑出,下向内凹进的处理手法。
      2、建筑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疏朗典雅。到晚清时期,厅堂亭榭、游廊画舫明显增加,但群体组合空间变幻曲折、错落有致;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才能够在不大的空间内,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既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普遍手法。
      3、植物
      1)拙政园的植物配置注重选择植物的“比德”思想
      2)在植物配置上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3)拙政园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植物的季相特征
      4、空间
      拙政园在构景上通过收放、对比、藏露、围透、借景与对景、虚与实对比等手法,营造了一个开合有致,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空间。
      5、色彩
      拙政园以黛瓦为顶,白墙为屏,栗木为柱,绿树为幕,缀以红花翠果,以实物景象的色彩关系营造出浓淡相宜、淡雅明快的气氛和韵味,宛如现实生活中的写意山水园。
      5.沧浪亭
      作业:以实测为基础,总结沧浪亭的造园特点,阐明复廊运用的独到之处。
      沧浪亭不同于其它私家园林,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总体布局向以“崇阜之水”、“杂花修竹”为特色,富有自然情趣。然而,沧浪之水并不是通常所见那样深藏于园内,而是萦回围绕在园林之外,其水源于葑溪,自西而东,环园而南出,流经园的一半。沿水傍岸曲栏回廊逶迤曲折,漏窗隐隐绰绰,古树参差近水,临水岸石嶙峋,形态各异,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仿佛后山余脉绵延远去,体现出该园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沧浪亭整体以主山—真山林为全园的核心,沧浪石亭建于山顶,建筑环山随地形高低布置,绕以走廊,配以亭榭,围合成为园林内部空间,形成水景在园外,山景在园内,以亭台复廊相分隔的山水组合方式。
      在沧浪亭的主景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复廊,是园中独特的建筑。这一形式的廊,是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夹一道墙,又称“里外廊”。因为廊内分成两条走道,所以廊的跨度大些。中间墙上开有各种式样的漏窗,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景色,一般设置两边景物各不相同的园林空间。它妙在借景,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通过复廊互相引借,使山、水、建筑构成整体。
      6.网师园
      作业:以网师园为例,分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理法。
      网师园的园林部分面积不大,约0.47公顷左右,在平面上,采用主景区居中的方法,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物,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效果。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了主辅景区对比的手法,以水池为中心的主景区,周围围绕一些较小的辅景区,产生空间的对比,同时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网师园主景区中,以水面为中心,各景点皆围绕水面布置。为使主景区空间景物前较为开敞疏朗,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皆退离水边,并采取多种手法来淡化、虚掩,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池北的“看松读画轩”均远离水池以减小体量感。一些小体量的建筑皆贴水而建,通过尺度对比,反衬水面之辽阔。辅景区由一些面积较小的辅助空间组成,布置在主景区的周围,成为主景区的补充与延伸,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7.退思园
      作业:以实测与速写为基础,分析退思园的造园特点及手法。
      退思园全园占地九亩八分。它的总体结构,因地形所限,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而变为横里建造即西宅东园,自西至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这在苏州的私家园林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造园理法:
      1、理水
      退思园的花园以处于中央位置的水池为主体,通过文人的想象与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产生了“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园林景观,这一小中见大的象征性造园手法,使得用地不过数亩的退思园拓宽了空间,增加了景深。此外,园中水面形状为力求曲折自然,选用瘦漏玲珑的石料斑驳池岸,达到一种清旷深远的意境,又有深邃的山野风致。
      2、园林建筑景观
      园中精选了亭、台、楼、阁、轩、斋以及曲桥、回廊等典型园林小筑,集中布置于此园,使退思园春、夏、秋、冬,琴、棋、书、画各景俱全。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园林建筑的一个特征是建筑自然化,建筑交织融合在山池、花木的自然环境之中,根据景观的需要,设置亭榭。
      3、巧用题额,言志抒情
      在退思园的园景立意、建筑布局、细部处理中蕴含着园主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园名“退思”,意于“退而思”,“退思”二字包含了深厚的文化韵味,以及园主人的精神境界。
 
      1.豫园
      作业:1、思考现代化城市当中的古代名园的保护与利用应注意哪些方面?
      古代名园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在现代城市当中的古代名园往往涉及到修缮和开放观光等事情,修缮中应该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切忌胡乱修改,不当的增加或减少原始景物都会影响整个园子的立意构思和布局。在利用中要注意加强对园子的保护措施,防治游客损坏园内陈设和古迹。
      2、简述豫园的园林布局特点。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呈现不同特色,构思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3、豫园内有众多的楹联、诗词,举例说明这些涵义是如何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的?
      望江亭有联“凌虚瞻极浦风帆梢头秋色,俯视挹层楼觚影石畔波光”。仰山堂北面有假山,山高约14米,山上有两亭,挹秀亭在东山麓,望江亭在山巅。清代中叶以前,城外均为农田、河滩,当年立于望江亭中,“近可俯瞰全园,远则视黄埔、吴淞皆在足下”。山侧有湖石小假山“螺丝洞”,南有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