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身的游园体验外,往往会留意其他游人的行为。我们注意到在这些绿地中,游人的行为很丰富,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行为还成为其他游人最好的景观。以下六处新绿地是上海最近几年新建的,也是我们曾经造访过的。当回忆这些绿地时,我们对以下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绿地 园林规划设计 游人行为

  自身的游园体验外,往往会留意其他游人的行为。我们注意到在这些绿地中,游人的行为很丰富,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行为还成为其他游人最好的景观。以下六处新绿地是上海最近几年新建的,也是我们曾经造访过的。当回忆这些绿地时,我们对以下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场景一:(初夏某个周末13:00,晴)

  我们在广场公园二期的大湖面旁,走进一座临水景亭。由于有太多的人挤在栏杆旁,以至于我们无法靠近。亭中一个卖鱼食的告诉我们,这些大人和孩子是在喂鱼。我们不得已踩着草坪,在亭子旁的水边给人群和鱼群一起拍了张照。

场景二:(初夏某个周末16:00,多云)

  我们在徐家汇绿地那座观景桥上,俯瞰全园。游人们的活动形形色色,让人由衷地感受到都市的魅力。最吸引人的是很多穿着旱冰鞋的孩子,他们在广场和道路上潇洒地穿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安静地坐着,他的目光跟随着这些孩子游弋在绿地之中。相信有很多游人和我们一样,感到了这些孩子带来的活力。

场景三:(初夏某个周末14:00,晴)

  我们来到华山绿地的一座木亭,看到了一次自发的合唱活动。亭内亭外围了几层,几乎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张歌词。一对长者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带领着男女老少放声高歌,从久远的革命歌曲一直唱到近年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了谁”。我们也跟着唱了一会儿,感觉很放松,看着一起唱歌和听歌的人挺亲切的。

场景四:(初夏某个周末,9:30,多云)

  我们在凯桥绿地的山地广场上小坐,看着周围的人。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也散坐在观演台阶或长廊里。广场旁的台阶中镶嵌了很多弧形花坛,花坛间有很多狭窄的空间。这些空间本来不能算“路”,但好几个孩子在其间又跑又爬。对他们来说,尺度正好,仿佛是为他们设计的路,而且错落得象迷宫一样,更有趣。和我们一样,很多人都在看着这些孩子上上下下。

场景五:(仲夏某个周末10:00,晴)

  我们在古城公园的观景坡道上,往东看是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往西看是豫园的坡顶,新旧对话,有点意思。很远就看见有大人和小孩围在一处不高的城墙旁,等走到他们上方的观景平台上时,才发现是一只小黄猫蜷缩在城墙垛口中,大孩子和被抱着的小孩子都在抚摸着小猫,小猫与人的融洽就这样很生动地留在了我们脑海里。

场景六:(仲夏某个周末13:00,晴)

  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外环线绿带宝山段参观,高温中备感地广人稀,偶尔碰上一两个,还是在绿地中熟门熟路抄近路的人。终于碰到四个结伴玩耍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是来游玩的。他们丝毫不受烈日的影响,在湖边的小树林里发现一只天牛时,兴奋地叫嚷着。让我们想起当年在西湖旁的小溪里捉虾,也想到现在城市里很多远离乡野之趣的儿童……

  应该说,作为游人,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这些绿地中一些游人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绿地本身。这些游人之间“人看人”的乐趣,可以说是“独乐乐,孰如与众乐乐”。如果说这些场景多少出乎设计师的意料之外,或者游人的行为方式和发生数量与设计师的预计相差很远,那么这些鲜活的场景提醒我们每一位设计师,游人是绿地的主人,也是最美好景观的创作者。我们要在设计时充分揣摩、预见、规划游人的行为,这才是完整的“意在笔先”。

分析与建议

  美国学者拉特利奇(Albert J.Rutledge)在他所著的《行为观察与公园设计》(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一书中以公园中游人的行为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每一位设计师要将行为观察纳入到公园的设计程序中,根据游人的行为特点不断改进规划设计。

  我们觉得目前园林设计中对游人行为的琢磨、预见、规划还处在自发状态,只有部分优秀的设计师能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观察,很好地把握和引导游人的行为,并将其融汇在设计作品之中。而很多的设计师思考得比较少,至少是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思考,因此难免在实践中忽视这一方面。园林绿地的价值体现在生态、使用、审美等方面。要提高园林绿地的使用价值,园林设计师必须自觉地、全面地、系统地去思考和规划游人行为,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在编制园林绿地规划中增加“游人行为规划”章节,至少可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成果编制技术标准的引导,将促使每一位设计师全面而系统地考虑游人行为的质与量,并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设计行为。第二,在设计师自己校对设计结果,或者是在评定规划成果时,可以比较清晰地回顾绿地使用功能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是否合理?针对这一意图的设计结果是否与合理的设计意图相匹配?第三,在公园建成后,很容易对照出实际使用中和原先规划预测的差别,有利于积累经验,改进设计方法,满足游人的需求。

  在这一章节中可以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从总到分,第一部分应概括性地列举游人自身特征,行为类型、时间环境、数量和布局等。其中“游人自身特征”是指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家庭结构、文化背景、社会角色、社会阶层的入群。“行为类型”是指观景、坐憩、散步、攀爬、练操、打球、交谈、聚会等,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群体的活动。“时间环境”是指不同的季节、时段以及不同的气候特征。“数量”主要是指游人和游人行为的数量,比如就坐憩这种行为而言,就应预测整个绿地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游人的坐憩数量,其中又分为需避雨的坐憩数量、夏季需遮阳的坐憩数量、冬季需面阳的坐憩数量等。“布局”是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基地条件,对游人行为进行空间布局。

  在确定游人行为的“布局”后,第二部分应按游人行为的分布,依次详细描述各局部中游人自身特征、游人行为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发生行为的时间等。对于重要的节点应在多样性使用方式、使用频率等进行全面介绍。比如安排多种集体活动行为的节点,应描述用于集会时的使用方式和人数,用于练拳操时的使用方式和人数等。

  第三部分,还应考虑“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综合协调游人行为互动和空间视线互看两个方面,预测和规划衍生出来的游人行为。比如观看儿童集中游戏的人数和行为情况。

  有了以此三部分为主体的游人行为规划,可以有的放矢,提高整个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本文是有感而发,但对于思考还停留在很粗浅的状态。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业内对此问题的探讨,特别是那些有大量实践经验和实践机会的同行,以便在上海绿化建设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使用行为上,让城市居民和参观绿地的宾客更加满意,能在其中各取所需,为他们提供展现美好城市生活的舞台,展示他们的真、善、美,也让这些场景感染更多的人,感受城市生活的美好,抒发愉悦的心境。让大家在园林绿地中领悟和享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