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川沙公园改造项目园林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及环境景观设计,重点阐述园林建筑空间布局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用写意的园林表现手法,营造出园林建筑与环境情景交融的意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建筑;植物配置 
  1设计概况 
  川沙镇历史悠久,有400多年历史,川沙公园是川沙镇内唯一一座综合性公园,是一座江南仿古园林,位于川沙镇繁华路段,北接城南路、南临南桥路,西邻川沙路,东与居民区比邻。公园面积52226m2,从上世纪80年代建园以来一直是当地居民休闲活动的中心绿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休憩方式的多元追求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需求的日益增加,川沙公园的改造已显得十分迫切。 
  2园林建筑设计风格 
  2.1 川沙的乡土建筑风格 
  川沙有悠久的文化,有不少庙观,如城西门的城隍庙,严桥乡的天赐仰殿,九团乡的龙王庙,顾路乡的潮音庵、六团的小普陀、高桥的法昌寺等。川沙公园位于川沙城厢镇,是一座江南仿古园林,具有江南园林布局顺其自然,蜿蜒曲折而不拘一格,建筑立面外观轻巧、纤细,玲珑剔透,空间处理上比较开敞、通透的特点,特别是翼角起翘,它对于建筑的形象,特别是建筑外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在色彩处理上以朴素淡雅为主,屋面采用黑色小青瓦,墙垣均为白色,木作都呈栗皮色,极易与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通过整体的改造使它的园林建筑,绿化数量和品质等方面能突出反映川沙的变迁发展,给川沙的历史,给市民一个全新的面貌。 
  2.2建筑设计的内容 
  在本次公园改造中的园林建筑设计内容为茶室、南门厕所、南入口等。根据公园的现状,考虑到建筑所处的位置、建筑风格、庭院空间、绿化现状等,拟在设计中体现川沙的风格及风土人情特点,主张从川沙本土的建筑风格出发,对园内各仿古建筑小品,铺地材料,色彩风格进行提炼并融于其中,使新建建筑与公园原有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和谐相融。  
  3具体园林建筑设计 
  3.1川沙公园茶室位于川沙公园东园,西临通城河,与公园标志性建筑鹤鸣楼遥相呼应,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占地面积320m2(图1)。建筑依水就势,紧贴通城河,由水榭、棋廊、储藏室、茶座、更衣室组成,利用游廊进行分隔设置和布局,借游廊来连接各个单体,从而使茶室蜿蜒曲折,变化无穷,游廊二侧的景物互相渗透,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起翘的翼角,白墙青瓦,使茶室的园林景观与川沙的地方文化特色有机融合(图2),再通过园路,花草树木等园林小品,辅以现代背景的照明系统,使茶室真正体现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 
  3.1.1水榭:为长方形平面,采用歇山卷棚顶,由于位置选择巧妙和体量组合上的丰富变化,无论近观,远眺都具有极好的画面构图,建筑与通城河对面的景物保持巧妙的对景关系。茶室建筑群的位置选择,是和远近其他各风景点保持观赏与被观赏的视觉制约关系,而不是把他看成孤立自在的因素(图3、图4)。 
  3.1.2棋廊:卷棚式屋顶使其更加融入园林环境中,借助于自由转折的曲廊来连接各单体建筑,极大地增加了群体组合的曲折性和变化,从而形成极其多变的空间序列,起到似隔非隔地划分空间的作用。在通行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取景画框,增加了景深层次,频添了园林趣味,使侧向的景物互相渗透,以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起到步移景移的效果。 
  3.1.3茶座与储藏室:建筑单体采用长方形平面,立面处理为四面开放性空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求屋面变化。白墙青瓦,自由轻巧,是整组建筑的视觉焦点,其视线具有内向,内聚的特点,设计追求优美的体形和轮廓线。由于它的体量高大而轮廓线又极富变化使其成为全园的主体景观。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室内地坪采用青砖铺地,内部装修定位古典风格,既符合建筑的整体外观要求,同时也烘托了中国的茶文化,贴合川沙公园的传统风韵(图5)。 
  3.1.4更衣室:采用长方形平面,悬山卷棚顶,虽然为服务功能的内容,但仍赋予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其指导思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茶室的空间序列组织必须兼顾公园整体的空间,其位置和视线通过廊与鹤鸣楼相呼应,互为映衬。鹤鸣楼作为整个川沙的至高点,翼角起翘如鸟之斯飞,通过茶室的空间对比,更突出了其稳重感,展现其气宇轩昂的仰视效果(图6)。 
  3.2公厕是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其形态对公园的景观有重要影响,又因其在功能上的需要不宜过分遮挡,因此在建筑风格上必须与园内建筑相统一,采用白墙青瓦的川沙民居风格形式进行设计,利用游廊与建筑互相穿插交错,从而形成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使园林景观与川沙的地方特色有机融合,与整体的公园环境相协调(图7)。 
  3.3南入口大门作为公园的标志,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同时建筑形式要与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建筑的形式要反映公园的风格,体量也要适宜不能遮档园内太多的自然景观,设计时将古典园林元素云头脊、花格窗、青瓦等运用于大门形式,加以提炼和组合,注重对色彩,材料质感的把握,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使南入口大门融于川沙公园的整体特色中(图8)。 
  4植物配置 
  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4.1茶室植物配置:植物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是风景资源的主要内容,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的边界,丰富艺术的构图,增添建筑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相宜,起到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媒介作用。川沙公园茶室是利用植物来调和建筑与其所在的环境,在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上,变被动、次要地位为主动,园林植物不仅有绿化和陪衬的作用,同时,植物本身也是一种造园要素,应该很好的组织这种造园要素,使茶室由于绿化的围合掩映,而构成自然美的视觉景观,在茶室周围要形成浓阴覆地的效果,就需要把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植物群落中,在乔木榉树、黄山栾树,大灌木桂花、红叶李、红枫、垂丝海棠下均成片,成丛种植了南天竹、杜鹃、狭叶十大功劳等植物,既符合生态学特征,也获得了植物在立面栽植上疏与密的对比,大乔木榉树、黄山栾树以点缀孤植为主,其下木南天竹、杜鹃、狭叶十大功劳等以密植为主,形成整体效果。从而把整个茶室统一在花红柳绿的植物空间中,在更衣室这个空间,由于功能上的封闭,所以建筑的白墙比较多,在墙前种植了桂花、垂丝海棠、南天竹、杜鹃、红枫等乡土植物,与建筑的白墙形色相照,利用阳光来投射婆娑花木的倩影,很有诗意。在棋廊,连廊周围种植了桂花、垂丝海棠、红枫、栀子花等植物,在夏秋季节人们可以在廊内进行棋牌活动时,闻到阵阵清香。川沙公园的茶室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要采用了桂花、南天竹、垂丝海棠等乡土植物与川沙的地方特色有机的融合起来,情景交融,令人美不胜收(图9)。 
  4.2厕所的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可以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 的关系,可以用植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在厕所周围选择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石楠、桃叶珊瑚、八角金盘、花石榴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又掩映在绿树丛中。 
  4.3南入口大门:为了丰富南入口大门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在原有植物榉树、无患子的基础上增加红叶李、麦冬、毛鹃、瓜子球等植物,使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在大门景墙下种植了常春藤等爬藤植物,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林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5结语 
  川沙公园园林建筑景观设计,正是在把握本土特色的基础上,糅合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将川沙公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巧妙地结合,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完美呈现,充分体现了各功能空间不同的园林意境与韵味,使游客充分享受远离喧嚣城市和亲近自然的愉快心情。该工程自2008年施工完毕后以其自然、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的设计,荣获了上海市优秀设计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营造法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