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2) 
1、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的旧约篇中,用于描写圣城的美景,后来用于描写人类留下足迹的地方。17世纪以来,景观又与园艺、地理学等联系起来,使景观一词的含义越来越复杂。当前,景观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拓展,并与人类的生活聚居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用于描写大的生物群落和人类的居住生活环境。 
2、法国几何园 
17世纪趋于成熟的法国园林风格,脱胎于意大利园林,具有贯穿全轴的中轴线,中轴线上集中了最精彩的花园、雕塑,还有一些横轴、次轴和一些小道。水景具有辽阔、平静、深远的特点,水池呈规则的几何形状。植物花坛和丛林都失去个性,修剪成几何形式。整个园林具有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次分明的特点。 
3、城市公园 
产生于17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当时主要为解决环保问题,随着人们对城市景观和绿地的逐步认识,已逐步发展成为为城市配套和居民服务的开放式公共绿地。 
4、斑块 
是景观生态模式中空间格局的构成之一,具有维持自然、涵养水源、保持生态的特性。较理想的形状为有较大的核心区,边缘有触角。 
二、论述(3) 
1、从社会、文化背景条件看英法园林风格的形成 
法国园林风格为几何园,该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欧洲封建社会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增长,资产阶级需要在和平的环境里来统一国内市场,这种愿望正好与国王统一国土的欲望相结合,先后建立了一些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的国家。十七世纪的法国,在解决中央集权国家所提出的任务时,饱含着理性主义的色彩,它力求严格地按照几何原则来布置城市,从而导向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唯理主义美学的反映,它体现了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它崇尚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强调轴线,强调主从关系。法国古典主义是紧跟着文艺复兴而来的,十三世纪末,法军侵略意大利,经过一百多年意大利文化的输入,已经具有文艺复兴面貌,在园林风格上,从仿效意大利的苔地园,而发展成熟形成自己几何园的风格,为枫丹白露园、沃克斯园等,其特点为: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集中了最精彩的花园、雕塑,还有一些横轴、次轴位于其中,另外还有一些小道,形成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次分明的平面图案式庭园模式。 
英国园林则具有风景式风格,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工场手工业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很强大,而且他们当中有许多是从封建贵族转化而来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导致思想领域里没有高亢激越的思潮,没有壁垒分明的流派。英国革命的曲折过程和相应的思想文化特点,都在它的园林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早期的风景园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十七世纪末,中国园林带入英国,影响了英国园林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园林是“千变万化”的。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画家和诗人,绘画与文学这两种艺术中热衷自然的倾向为十八世纪英国自然式造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风景园的开创者——肯特,原本就是一个画家,因此他的造园“就象画家在画布上构成的那样,配置着旖旎无比的自然物和人造物”。他的座右铭为“自然讨厌直线”,他的庭园将直线形苑路、林荫道、喷泉、树蓠等一概拒之门外,只留下具有不规则形池岸的水池及弯曲的河流。而他的学生和合作者布朗则将风景园推向高潮。这些风景园取消了园林和自然的界线,构图上常以湖泊为中心,看不见建筑,造园要素为疏林、草地、湖泊、水景、异国情调。 
另外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自它萌芽之初,就通过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为媒介而得以传播,并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 
2、以“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为主谈谈中国园林的文化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哲厚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有三大派别,现仅就儒家文化谈谈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支脉,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学,其美学思想建筑在仁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乐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与仁的最终一致,他指出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最高层次的美是与善统一的。在孔子看来,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克已),达到恢复周礼的政治目的,就是所谓仁,他特别强调培养仁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已,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对“礼”的态度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仁”的根本标志,关在礼“乐”,仁都爱人顺应了当时奴隶制解放的历史趋势,“孝弟为仁之本”指出了行仁的具体途径。在他看来,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天下归仁”则是社会道德的最高理想。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道出了不同精神品质的人的美感差异性。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出修身的过程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修身当先写于诗,第一步则是学礼,最后修身才能在审美(乐)中得到完成。说明乐山、乐水是表示一种高尚的情感,而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掘自然美,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是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 
美感是中庸,是和谐,讲究群体组合,利用象征的手法来暗喻某种含蓄的情趣。认文载道——象征性。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着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体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而寓情于景以后,景物就倾注了人格灵性,也才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园林中的山水花草一般都寄着某种情感。或以物言情,或以物比兴,或因物喻志,追求的是“因物而比兴”的外延效果,即产物的象征意义,是人的情感感受。 
3、工业文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标着工业革命的开端,工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要求生产集中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的大生产需要繁重的交通来输送原料和成品,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导致城市中出现大规模煤田、井架、电网、石油输送管,工业发展导致出现工人城市,在它们的郊区必须建造新型楼房,如火车站、带屋顶的大市场、巨大的写字楼、大百货商店、商业街等等。面对这一需求,人们遣责用浮华装饰的做法,楼房的功用成为设计的中心考虑,另一方面,一种使骨架独立于墙壁的经济又迅速的新建造技术促进了预制件的出口,技术进步伴随着工业化到处开花,在19世纪最后几年,关税壁垒使工业强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利用万国博览会来展示经济威力及其在殖民地的功绩,工业花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等,因而各种社会改变主义者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种种设想,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种种社会改革方案,傅立叶的理想社会以“法郎基”为单位,布置成分社新村,将生产与生产组织在一起。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规以此来解决生产私有与消费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4、举例说明后现代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后现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①平面感:消解深度,拒绝解释。 
②断烈感:不需要历史,历史意识的消失,断章取义,用完即扔。 
③零散化:主体丧失中心的地位,使要素成为自身解构主义,碎片无序的叠合。 
④复制:距离的消失、大众化、普极化。 
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设计,主要形式有三种: 
1、后现代主义设计,极少主义,少就是多,重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①装饰主义:淡化功能作用,强调符号意义。 
②折衷主义:从历史中吸取思想、手法,片段在现代构架上按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组合一强调既此又彼,多重译码。 
③娱乐性与含糊性;嬉戏与调侃,不严肃,强调人情味,设计风格与细节上具有含糊性,既此又彼。 
从哲学上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中世纪神道主义的否定,把人之外的万事万物都当作实现人类利益的资源和手段。主题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艺术与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艺术界发生的三次运动可以看出工业文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过程。 
1、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于社会主义者和诗人,提出艺术应以手工艺为主,为人民大众服务,其艺术产品多模仿动植物外观,提取相关元素。 
2、新艺术运动,发起于欧美,提出自然不存在直线,表现曲线的有机的形态,曲线美优于一切,它是从植物的缠绕中受到启发抽象而来。 
3、装饰主义运动,则具有当时的时代意义,主张机械美,但利用钢铁、玻璃作建筑材料,对艺术实用性的部题给予了具体回答,使结构、材料和装饰的关系融会贯通。 
总之,这一阶段,一种想要用新语言进行表达的原望使造型艺术出现了革新,这种风格以1889年世界博览会上埃菲尔的铁塔而获全胜。随着革新,实用艺术也出现了同样的形式,导致了新艺术运动。 
2、解构主义设计:是从反对和攻击结构主义开始的,认为结构主义是封闭的,是要素之间的高度统一。要术作品读出不一致性,混乱性,有意避免单化,一元化创造一种出乎意料的空间和视觉效果,在貌似零散的外表下,有自己的秩序。 
3、新现代设计 
是现代主义重新认识和发展,简单的形式加入隐喻和意义的特色。 
后现代文化,思想,美学原则及设计思潮必将对景观园林产生影响,也必将在园林创作中表现出来,以下分别以玛沙、舒而辞的拼合园,拉一维莱特公园以及万圣节广场来分析这种影响。 
1、玛沙舒而辞的拼合园,该园平面以一对角线分开成两种风格,对角线一边记录了法国几何园的特点。对角线另一边则折射出日本枯山水的影子,将枯山水中的构成要素白沙代表的水面改为绿沙,黄石代表的岛屿改为树球,如图,这种拼合园实际上是一种基因重组,受达达主义影响,具有娱乐性、调侃性,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反映。 
2、拉一维莱特公园则是解构主义设计的作品。 
该公园通过三个不相关的层面(即点——红色的疯狂物;线——空间步道;面——室内功能空间)。的叠加和组合打破了传统的事先安排好的空间模式,寻求意外,偶然不期而遇,破除中心,使要素成为自身,创造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空间和视觉效果,可以说这种设计与理性主义是彻底相反地,是后现代文化的直接表白。 
3、万圣节广场则是超现实主义设计的产物。 
建筑立面对角相接,对比强烈、律动不安。 
墙面全是斜线,没有一根水平线,表示遗失方向。 
墙体全是反光材料。 
空间中有两道斜的红色墙体,填充小尺度的植物、喷泉、假山。 
超现实主义的心理分析为基础,通过造成距离组合游戏的效果,以及继一般的象征,首在从人身上解放出各种各样的心灵力量。 
5、比较自然设计模式和景观生态模式 
麦克哈格1971年所定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一种自然设计模式,结合自然的设计形成了人造生态系统,是从对于自然地势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推导出来的。提出自然应是人类生命源泉,强调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的过程,其研究中心是自然优先,所有的系统都追求成功与生存,被称为人类聚居环境背景的区域景观,是一种封闭的景观单元,只强调垂直的单元内的生态过程忽视了水平的单元间的生态流过程,提倡自然决定论,忽视了其它的人工因素,自然设计模式采用因子分层与叠加技术来分析研究。 
6、场地规划中自然要素及意义 
场地规划对一个特定的景观进行评价,以决定其合适的用途,规划的进行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任何景观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系列相关的地质学、水文学、地形学、气候学及文化的特征和体系来分析和研究。最好的环境开发应使对现有场地的干扰达到最小的程度。 
场地规划中的自然要素包括地质、水文、地形、气候、生态等诸多方面,自然要素对场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开发曾经受到干扰的场地,如未利用的城市地块和商业场地,重新开发只会对自然系统产生最小的干扰。 
2、避开河道、泻洪平原、湿地、陡峭的易受侵蚀的斜坡和成熟的植被,可避免高昂的场地准备费用,保存重要的视觉和生态特征。 
3、根据地理纬度、微观气候因素和风向、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特征、土壤构造及其承载力、阳光通道等决定建筑在场地上的位置。 
4、气候分区(湿热、干热、温热和寒冷)有各自具体的特征,分别需要对其进行缓和、加强和利用,提高人在场地中的舒适程度。 
5、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检测土壤对于回填、斜坡结构的适宜性,选择减少水污染的建设方式,确定场地平整的最佳方法。 
6、大量使用现有的本土植物来调节气候条件,并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在绿地布置上注意与场地外生态班块和廊道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