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提出了城市“水域生态”与“生态水域”的概念。水域生态是指城市中水域要素与周围环境中景观、交通、产业、文化、技术、经济等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生态水域是高效、和谐、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等一组属性界定的水域。城市生态型水域建设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五律协同”,首次运用“五律协同”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水域生态化问题,并由“五律协同”引申出“六位一体”的生态水域规划新理念。并从总体要求、建设导则及重点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水域建设与管理行动计划,初步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良性发展的城市生态水域建设与管理模式。
关键字:城市生态水域 五律协同 “六位一体”模式 行动计划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是城市中有着巨大潜力的空间领域,对于解决城市空间优化,提高城市环境品味及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开展了对滨水(滨海、滨江、滨湖)地区的规划和开发活动,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例如纽约Battery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MM21、多伦多港区以及国内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地区、厦门的员当湖周边地区等。目前系统地研究城市生态水域建设和管理的文章还不是很多,主要有Kelly, Brian 和Roger Lewis 提到的巴尔的摩港区的规划、Breen, Ann和Dick Rigby提到的多伦多Harbour front 规划、harlestown海军码头再开发工程和纽约 Battery Park City的规划、吴俊勤和何梅提到的武汉市滨水区的设计尝试、张绍樑提到的上海空间形象的设计等等。本文首次运用五律协同的理论从水域生态和生态水域的视角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水域生态是指城市中水域要素与周围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亦即城市中的水域与景观、交通、产业、文化、技术、经济等的相互关系。水域是主体,其他的都是水域的生态环境。水域的规划和发展一方面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生态水域是高效、和谐、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等一组属性界定的水域。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中国传统上选择城址有“靠山傍水扎大营”的古训。古代建城之所以要靠近水体,主要处于人类生活对水的依赖,但今天对于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却已远远超越了作为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本文将其概括为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健康以及一组相应功能属性指标界定的“六位一体”的模式。

1 生态型水域建设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影响生态水域开发和建设的有五类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要想实现重大的水域规划战略目标,从结构上,必须处理好这五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协同(见图1)。

图1 规律协同示意图

(图中五个圆分别代表五律,数字代表规律协同域的维数,其中“5”代表五律协同域)

  城市中水域外在要素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三种状态:要素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作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简称偏离。要素作用的状态与实现预定目标所选择的途径有关,不同的途径,各类要素作用的状态是不同的。在多种要素联合作用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显然需要找到这样的途径,使得各种相关要素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见图2),从而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五律协同”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统观全局的视野,有助于人们总结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五律协同是分析问题、拟定战略、构建模型、制定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生态水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贵在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遵从规律体现科学性,按照规律来预测未来,体现前瞻性,同时遵循五律规律则体现了综合性。

  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绿色文明觉醒后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生态水域是生态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必然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多方面规律的联合制约。因此,生态水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五类规律在运行过程中的独立作用和联合作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行为,合理构建水域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以取得五类规律协同一致的支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水域理想模式及设计原则

2.1 生态水域理想模式

  生态水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要素共同参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生态水域要从水生态、水安全、水健康、水景观、水文化及水经济六个方面进行生态化建设,简称“六位一体”建设模式。

2.1.1 水生态

  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水生态系统是水体中生存着的所有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具有独特的营养结构、功能特点和基本特征,遵循着自然界的生态规律。

2.1.2 水安全

  自古以来,人类就依水而居,近水而种。保证水的安全,才能发挥水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要加强防洪、抗旱和供水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人与水的和谐相处。防汛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景观美丽和安全的双重效应,要造成生态型的防汛墙、斜坡、草皮、木桩,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城市未来发展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规划提出现实可行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景观用水“分质供水”的战略。

2.1.3 水健康

  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而人们对水环境的质量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健康体现为水生生态的健康和湿地生态的健康,二者又统一于优良的水质。为保证水质达标,可采用“三级控制,两级导流”的战略,即从污染发生源头到污染最终消除的整个控制过程中,加强环境敏感区的污水处理深度,将污水导离敏感区,以保障区域水环境的长治久安。“三级控制,两级导流”的战略具体表现为污染源头控制、居民进小区、工业进园区、污水分区建厂、尾水导流。

2.1.4 水景观

  水是城市众多景观中最具灵气的要素。根据城市自身独特的自然生态概况,因地制宜,构建充分体现当地自然及人文特色的城水交融的景观格局,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体现这样一种格局。

2.1.5 水文化

  自古以来,水就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或动或静,都能让人沉醉其中。将水以一种文化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自然溶入当地传承已久的地方文化,必然能体现依山傍水的优雅意境。用广阔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水,把水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民生活等联系起来看待水的地位和作用,或者是说从人、水、社会三者的联系来认识水,构成“大写的水”。把有关水的故事、传说、建筑、仪式、节庆等有机地融入到设计中,使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和特色得到不断的宣扬。

2.1.6 水经济

  水是流动不息的,水经济也如水一般,是城市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是带动全局的敏感的纽带。规划中可以大力开发航运、水产等产业,更重要是利用人们亲水的本性,大力发展涉水经济,如亲水别墅开发、涉水休闲游乐场所建设等,充分发挥水的作用。

  生态水域建设模式中的六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六个方面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所期望的理想的生态水域建设目标。

2.2 生态水域设计原则

  亲水原则 将水岸美景纳入生活版图,开窗见绿,举目观水。

  系统性原则 将水域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生态城市的子系统进行研究,探讨水与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脉原则 注重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与互动。

  立体原则 将人们逐渐、逐级引入水面之中,使得整个区域在三维空间中变得丰富多彩。

3 厦门市生态水域设计案例

3.1 厦门市生态水域空间格局

  厦门的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型海港风景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外资要进入厦门,市民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品质。厦门已经有了高速公路环线,有了绿化环线,需要第三个环线,就是“水圈”。

  厦门市生态水域整体格局为“一环、两线、三射、六片”,并与“两轴四楔”的绿色廊道、“一环两带八片”的景观格局相互融合贯通,从总体上形成厦门市域的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网络式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态(见图3)。

图3 厦门市生态水域格局示意图

  一环指环厦门岛的蓝色海洋之环;两线指供水生命线和尾水导流线;三射指:一是东西溪及上游的河溪水库、小坪水库、汀溪水库、竹坝水库,二是后溪及上游的坂头、石兜水库,三是深青溪;六片指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员当湖、湖边水库、钟宅湾。

3.2 厦门市生态水域建设行动计划

3.2.1 总体要求

  将整个厦门市的水域作为一个整体,开发和凸现“水功能”,通过水环、绿环、路环、文化环、景观环五环联动,从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健康、水景观、水文化及水经济五位一体的角度,塑造厦门市“山清、水秀、城美、林幽”的生态型海港风景城市新形象。

  防汛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景观美丽和安全的双重效应,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对于未来发展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考虑现实可行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景观用水“分质供水”的战略。

  从污染发生源头到污染最终消除的整个控制过程中,加强环境敏感区的污水处理深度,将污水导离敏感区,以保障区域水环境的长治久安。

  根据厦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构建一种“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城水交融”的景观格局。尊重自然景观面貌,维护海湾曲折多变的岸线。

  将水以一种文化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把有关水的故事、传说、建筑、仪式、节庆等有机地融入设计中,使厦门水文化的历史和特色得到不断的宣扬。

  大力开发航运、水产等产业,同时利用人们亲水的本性,大力发展涉水经济,如亲水别墅开发、涉水休闲游乐场所建设等,充分发挥水的作用。

3.2.2 重点区域建设导则

(1)本岛及周围海域建设导则

  厦门岛在本岛水景观区(带)、休闲度假区或住宅区内,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及周围环境现状,精心设计、开发既富厦门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文化内涵的亲水景观和亲水娱乐活动。

  海域严格控制海水水质污染,充分发挥厦门海域的特色与优势,弘扬厦门的海洋文化,大力发展海洋景观和海上经济。

(2)马銮湾建设导则

  充分挖掘马銮湾优美的水景观之特色,并与闽南传统文化气息相融合,以水的经济水的文化带动整个两湾三区的发展。

  马銮湾内可以考虑分阶段构建若干功能各异的人工岛屿,沿岸形成层次丰富的对景。多岛的形态可以是半岛、独立岛、多岛相连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或作为城市商贸中心区及低密度高档住宅区;或建设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主题的大型主题公园;或构筑无人居住的生物岛,营建“白鹭天堂”。

  规划建议在深青溪河口、过芸溪河口湿地区域筹建湿地公园,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规划建议在新垵设立闽南红砖古民居保护区,保护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闽南文化内涵,与规划的水景观形成浑然一体的大的格局。

(3)同安湾建设导则

  近期以海水养殖为主,兼顾功能是港口、航运、旅游和临海工业。做好主导功能与兼容功能的协调以及主导功能自身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同时,同安湾及周边地区作为2010—2020年新城区建设的重点区域,无论从建设的规模还是水景观、水文化建设的层次上来说都要高于本岛以及正要建设的马銮湾新城。未来的同安湾将成为融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教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元化、多层次的厦门的新亮点。

3.2.3 重点工程

(1)水安全工程

  预防海洋潮汐加强岸边护岸堤建设,预防和减少海洋潮汐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水源地保护工程在坂头石兜水库、湖边水库、汀溪水库、杏林湾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和后备水源地采取措施,严格保护。

  水厂建设工程根据厦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现有水厂的设施,规划近、中、远期的设计规模,并考虑分质供水。

(2)水景观建设工程

  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建议在深青溪河口、过芸溪河口湿地区域筹建湿地公园。

  人工岛建设马銮湾可考虑一岛或多岛建设,形成对景景观。

  沿岸景观设计采用立体设计,使人们充分感受水景观带来的视觉的不同变换效果,可采用亲水平台等的设计让人们充分亲近水面。

(3)水健康控制工程

  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在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污水处理深度,并扩建、新建几个污水处理厂,使所有污水入厂,以免污水直接入海入湖,造成水体污染。

  纳潮导流工程在马銮海堤利用已有闸或新建纳潮闸,并在湾内建导流堤,引导水流流向,净化湾内水体。

  尾水导流工程沿岸建导流渠(管)将初级雨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尾水导离敏感区,深海排放。

  建设梯级滚水坝充分维护水体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Gordon,David.Financing Urban Waterfront Re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7,63(2): 244~265
  2. 沈清基.国外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及规划建设动向.上海城市规划,2003,(3):11~17
  3.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7):41~46
  4. 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城市规划,1999,23(2):50~55
  5. 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城市规划,1998,(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