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生态环境成为当今社会所不容忽视的问题时,公园的生态问题也随之被重视起来,如何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在建设时应着重考虑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公园湿地的保护,同时积极发展公园的文化内涵,使生态与文态相结合。并利用现有的资原条件,建设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型公园,针对现在的资源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为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同时也为广大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关键字:生态型公园 可持续发展 湿地保护 文化内涵

1 绪论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中的绿洲,它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作用。公园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生态公园就是最大限度顺应(或营造)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充分考虑和利用生物之间的空间需求、生存竞争、食物链等。此外,生态型公园还包括一些节能、环保、高效益、低维护等内容。在开发资源或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应当是我们设计者所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目前许多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者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且做的是非生态型的设计,使的城市中公园平衡环境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地球只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即承受一定数目的生物、以一定的生活方式无限期的生存下去,而不会对它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产生无法挽回的破坏,而可持续观念则源于人类对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亦即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居民需求。

2 公园现状

  经调查发现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公园,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态型公园是生态型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演变,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作用。只有有效的解决了解人与自然关系间的矛盾,就可以使生态型公园推动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然而公园的建设使土地的使用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的土地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及性质,在上面建立起了大面积的建筑或游乐设施,从而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平衡。因此在对公园的建筑或游乐等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该设施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植物的配置也是如此,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及景观效益等,然而现在生态型公园的设计应当考虑和注意以下几点:

2.1 合理的利用自然

  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和建设中,就是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其自然条件及人文景观的优势。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遵循自然,显露于自然,将自然中所存在的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显露出来,引导人们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教育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倡导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

  在园内的组景中应当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人工美为辅的园林景观,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将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建筑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塑造出高品质的自然景观之美,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给人一种“患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

  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中,能够享有自然的绿色是一件每个人都欣然向往的事情,在现代的园林中也有很多的地方,都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美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地理及人文条件,设计出美丽的生态型的公园,如:武汉的汉口江滩,利用长江边缘的自然型生态结构,对长江岸边的带状地型合理的进行规划,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憩的场所,充分给社会展现了我们江城人民的文化素养,也对改善长江缘线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又如在公园布局上,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给人一种“患有人作,宛自天天”的感觉。在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的条件下,还根据公园的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如桂林伏波公园面积仅有1.1公顷,远借漓江,并利用山体分隔景点,内容多样,融汇自然。相地合宜在公园功能和造景上,要遵循造景以自然美为特征,功能以平衡城市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宗旨。

2.2 植物的运用

2.2.1 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营造有区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丰富的植物种类,合理的植物搭配,良好的生长势态才能发挥其良好的生态功能,植物造景是“生态式公园”建设的主旋律。合理的配植植物群落要对植物的习性有充分的认识,熟悉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对水分的需求、对肥料的需求、以及对酸、碱、盐的抗性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营造植物景观不仅需要植物的“总量”,更需要植物的“种量”,保持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内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其生态效益。在大范围、大面积绿化配植应尽量使用“乡土”植物,营造有区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2.2.2 发挥植物的造景功能

  公园中的植物具有自然生长的姿、形、色、味,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大面积的植物群落更是景观壮观、清新。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公园内部的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有些植物还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玉堂富贵"等,提高了植物组景的文化内涵。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在植物的生长上我们也应当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系数,如我们在做树种的选种和位置的确定时,不只是考虑到当时的景观效果,而是要把树木成年后五年、十年后的景观效果及树可能会长多大、多高的范围也要考虑进去,做好长远的设计,体现公园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2.2.3 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

  在许多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却很难看到各地丰富的乡土物种的使用。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引进外来种有利于提高当地种类的单一性,有利于构造异地风情,但必须满足外来种植物对生长条件的需求。外来新种的引进必须充分认识与研究其生物学习性,防止外来新种快速生长与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出现“外来种”吞掉“本地种”的负面作用,甚至整个生物链被打破的现象如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等。经常可以在公园里看到这种被外来种类吞掉本地种的现象。所以在公园植物设计的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植物配植既考虑植物对不同层面、不同光照的喜好以达植物间的“相生”又注意某些植物生长的排它性、它感性导致植物间的“相克”。精心挑选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种类和地被植物材料,是实现公园绿化维护低成本的关键。

  现在在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但是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功效。与之相反,在未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

2.3 公园湿地

2.3.1 公园湿地的作用

  公园湿地对环境的净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建立人工湿地来净化水源。深圳市洪湖公园利用湿地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公园湿地对调节局部小气候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湿地碳的循环对整个公园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湿地还是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的热容量大,因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就能使周围的空气湿度加大,有利于周围生物的生长,湿地也是物种的王国,栖息了大量的动物,是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天堂。不论是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需最大限度得到保护和维持。大量鸟类在园内活动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其本身也反映了公园生态程度的高低。

  在满足感知需求的同时了成为了精神文化的源泉,公园湿地丰富的水体空间、水边朴野的浮水和挺水植物,以及鸟类和鱼类,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是人们在节假日里娱乐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地方。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来表达,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同样公园湿地也是良好的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

2.3.2 公园湿地的设计与应用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2.3.3 水资源的利用

  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2.4 享用“绿色”能源

  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同时号召全世界立即行动起来宣传这一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现在的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绿色”应体现节地、节水、节能、治污,尽量减少和高效利用煤、电、水等不可再生资源,还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以及废弃物转换能源如沼气的回收利用。在公园使用太阳能设施能对公众进行广泛地环保宣传,在一些特殊场所和区域如池塘中央、草坪、无电源提供的区域等安装太阳能设施可节省埋设管线的费用及避免挖掘管线对景观造成的破坏。深圳市笔架山公园因地制宜大面积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们武汉市目前还很少能看到比如类似于太阳能的照明系能这样的生态环保产品进入公园。生态型的设计就是要充分的利用现实所存在的原材料和能源能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进行合理的利用,也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定意。

2.5 文态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2.5.1 生态型公园的文态建设计

  公园的建设不能只讲生态而不涉及文态。重视生态环境十分必要,但应与文态建设相结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种树造林。公园如果不讲求美的秩序,平平淡淡或杂乱无章,光有蓝天白云,清洁的空气和土地,生态环境良好,而没有美好的文态环境,毕竟还是缺乏文明是不健全的现代公园。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公园文化的基础,公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延伸。公园不仅因为它能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而且还提供了一处人们可以学到市民价值,并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课堂。我多次注意到人们在公园中的行为表现比他们在街道上的行为表现要好的多。那些漂亮美丽的公园吸引人们到此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愉悦自己,潜移默化中它对人们的行为起了巨大的感染作用。“文态”概念的提出,不仅给园林建设指明方向,也给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公园文态建设。公园文态的含义与公园的生态相对应,公园文态指的是人文关系所创造的公园空间的表达方式,是公园蕴含的文化内涵。公园文态建设的途径是——公园要重视文化内涵。只有包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公园才能享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廊道、结点的组合、斑块的镶嵌都不可忽视或偏重哪一方面。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将千古留传的文化古迹在自然生境中演绎,名楼古亭建立于苍山翠波之中。深化了中国园林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公园的文化品味。公园文态建设,就是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公园中的文化内涵,营造园内的文化气息,使之更具内在的韵味。

2.5.2 文态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我们要将公园的建设与历史遗迹和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突出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从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突破时空界限,将传统的造园理论、造景手法运用于现代园林之中,使游人通过对园林的欣赏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其次,运用雕塑、园林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突出主题,让游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领悟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将人的思想感情寓于园林景观和花草树木中,结合词曲诗赋,产生高于自然景观之外的人生感悟和公园的意境。

  最后,将现代科技和材料融入园林,展现时代的技术水平和特色。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深化园林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公园的文化品味

3  提高公园内整体服务质量。

3.1 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管理体系

  现在社会中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价自身的环境绩效。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绩效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和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在于组织或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环境文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新的绿色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产生。

3.2 减少空气和噪声的污染提高服务质量

  公园提供最重要的服务之一就是公众能享受园内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在公园里面来的主目的就是来放松心工愉悦自己的,有的也是出于休身养性,在拥有清新的空气的同时,当然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公园应当和城市的中喧闹隔离开来,让人处在公园里有一种告别城市喧哗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提高园内空气质量一方面是增加园内的植物量,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这样可以加大公园内部的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及坚向植物造景功能。甚至还讲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树种以吸收空气中不同的有害成分形成良好的“制氧和保健机器”,是给城市居民提供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但实际上,公园里面随处可见私家车、公园管理工作车等等。对公园里的空气和安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规定,如禁止机动车入园、园内禁鸣等措施,也可广泛采用电瓶车辆作为代步工具既满足了游客对空气质量的需求又避免机动车辆行驶造成的噪音污染。

  在市内大型公园开辟烧烤场需谨慎行事,要选择好位置和控制好规模,以免对环境破坏。在武汉市马鞍森林公园就对烧烤场进生的相对比较集中的管理,那样的话就不对园内的生态和园内的空气质量不会造成很大的污染。

4 结 语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遵循城市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虽然城市的产生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但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尽可能在自然的状态中得到发展。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实践中必须不断调整视野和思维。同时,生态公园建设与管理也充分体现了公园管理者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生态公园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融合。然而生态型公园只是生态型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演变,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使生态要素彻底地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而不仅仅是做一种漂亮的修饰和点缀,不要等城市肌体出现了问题再来寻求生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城市生态型公园是未来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而生态城市又被公认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理想形态,所以城市建设应该走一条更绿色、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尊重生态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并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将建设生态型公园做为我们共同期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凡等.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旅游学刊,1996.9(4):51-54

[2]关士续.申仲英等.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3-30

[5]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1996.16(1):12-19

[6]束晨阳.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随感.中国园林.2001(1).

[7]唐军.困惑与思索——关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随感.中国园林.2001(6).

[8]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资源科学.1999.21(2):71-76

[9]岩佐茂.环境的思想.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0]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长春: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1] [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