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小区绿化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建居住小区中绿化率已基本达到百分之三十或以上,但就整体状况而言,在功能认识上, 整体协调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误区,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设计

  1 存在的问题

  1.1 与原有环境脱离

  环境绿化是对住宅建筑自然环境的恢复,是对城市人工环境中自然氛围的补充。然而, 在目前居住区规划建设中,常常忽略原有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如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景观等。不论原基址自然条件如何,一律先填沟堆山,将原有的地形地等自然特征一概抹去,代之以全新的布置,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绿化成为规划建筑师建筑设计的形象点缀。

  1.2 绿化设计重视觉轻功能

  在许多小区的绿化设计中,设计师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观赏上,却忽略了绿化“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很多小区环境陷入绿色的误区。大片绿地不仅占用人们的休憩空间,更降低了树木可以作为绿色屏障,减少环境污染和嘈声,改变小区气候,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

  1.3 绿化模式单一,缺乏地域特征

  主要表现在:不管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大多采用“草地加名贵树木” 的方式,摒弃当地环保效果好、易生长的优良品种,却花资金从外地引入所谓名贵品种,并以此来提高小区的身价,为商品房销售制造“卖点”。 这种规划设计方式导致了居住区的园林绿化缺乏地方特色,无法体现当地园林绿化的历史文化特色,很难区分不同地区,、同地域的绿化风格。

  1.4 设计前后脱节

  不少小区的环境设计,是在规划布局和单体方案完全定稿后,甚至开工或快竣工时景观设计人员才介入。由于两个阶段由不同的人员去设计,往往致使在主题构思,空间效果及整体风格方面严重脱节,造成不和谐,形成不了整体感。

  2 对策和建议

  2.1 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居住区绿化在城市绿化体系中最接近居民,是人们最经常活动的地方。因此在规划建设居住区绿化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绿化设计中应通过不同植物种类的种植和搭配,以及造园手法,结合小区道路及园林小品的建设,构造绿化空间和创造优雅的环境。绿化空间应注意可进入性,即绿化设计应与铺地,小路相结合,使人可以游览,也可随时坐下休息。成片的绿地可以利用不怕踩的草种,如爬根草,结缕草等,能在草地上坐坐躺躺,充分享受与自然的亲近。

  2.2 合理利用周围资源,体现地域文化

  居住区绿化要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色,尽可能将原来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中去,避免为了过分追求美感而千篇一律,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任何城市、任何地区的绿化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和风格,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建设要体现对当地园林历史文化和风格的尊重和继承,只有吸收本园林传统文化的风格和手法,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才能清晰地体现出当地的园林风格,才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3 强调立体绿化模式

  立体绿化就是包括阳台、平台、屋顶、墙面的绿化。立体绿化对与解决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绿地率与容积率的矛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立体绿化在国外中应用的较为普遍。一些小区除了地面绿化、,阳台、走廊、空中平台及屋顶也几乎被绿色所覆盖,甚至还出现了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等绿化环境。

  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深入人心,在建筑业人们不断提倡绿色节能建筑、生态建筑,这些都与立体绿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将立体绿化体现在规划设计中,并付诸实施,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2.4 理顺机制,协调关系

  协调规划,建筑,园林各专业人员的合作关系。由建筑师牵头,在初步规划方案确定时,园林绿化专业人员即介入,做到环境绿化与住宅设计同步进行,以发挥各自专业的特长, 相互渗透,同步协调。根据不同的地段,环境底景,人的行为心理进行不同的造型组合,充分体现绿化的美学功能,生态功能,最终提高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

  3 小结

  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应从规划到景观,从建筑群体到建筑装饰细部整体考虑,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同步进行。一个优美居住区环境的诞生是一个经历整合的过程。景观设计可以最终得以实施,仅靠设计师的经验和周详的设计图纸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发商的正确鉴赏力及必要的经济支持,最终落实到细致的施工过程中。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加剧,对居住区环境品质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但这种需求不应向奢华方向发展昂贵的材料运用或是舞台布景式的景观设计并不能真正提高整个居住区的品质,只有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方式,才可能创造真正高品质的居住区环境,在人与自然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