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莱芜红石公园为例,重点介绍了红石公园的环境状况以及园内出现的各种问题,探讨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的方法。也介绍了中国城市公园的起源,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对城市公园有更好的了解,以方便我们对未来城市园林建设时有所把握,也对出现的问题在解决时有所借鉴。 

关键词:城市公园;起源;红石公园;发展 
  1.我国城市公园的起源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洲,是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自然游憩空间。尽管城市公园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其在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保健和娱乐等活动空间和美化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中,城市综合性公园因其规模大、建园时间长而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既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十分宝贵的绿色资产。 
  我国的城市公园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英法等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开埠城市建造的“租界公园”,其风格主要是英国自然式或法国规则式,以大片草坪、树林和花坛为特征。这些公园在功能、布局和风格上都反映了外来的特征,对我国早期的公园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公园从模仿当时欧洲公园风格到形成以自然山水、植物配置和园林建筑并重的特点,有了自己的风格。城市公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类型与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公园的内容和设施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成为城市居民开展户外游憩、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得到重视。 
  2.公园现状分析及改造思路 
  无论是新建公园还是改造老公园,现场条件的认知与现状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不同的是对待老公园的现状通常需要考虑的方面会复杂很多。这种复杂性来自于场地本身所具有的公园绿地属性:在空间布局、设施内容安排、设计要素与手法的使用等诸多方面均体现了上一轮公园规划设计思想和公园建设方针。这种场地上的遗留物,无论是优秀的还是拙劣的,都是新一轮公园改造设计所要面对的。在改造设计时,既要为公园注入新的血液,更要充分恰当的利用好现状资源。在深入分析上一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公园进行合理的梳理、调整与完善,使老公园真正做到“旧貌换新颜”。 
  2.1 红石公园公园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2.1.1 公园空间结构不够清晰 
  尽管公园按不同的主题进行景观规划,但是从整体空间来看,由于公园各景区的景观营造主题不明确,景点与游览路线缺乏精心组织,从而使得公园空间零散,难以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景观空间结构。例如视线应该通透的地方被一些杂木遮挡住,临水开阔观景的地方却没有很好的亲水空间,一些游戏设施也没有经过合理的组织,总体给人凌乱的感受。 
  2.1.2 公园游览路线安排不尽合理 
  第一,公园道路在空间引导与组织上较弱,也缺乏系统性,例如主次园路过于平直,缺乏必要的迂回,与景点空间的衔接生硬。第二,公园南半部的东西两侧因南湖相隔而连接不畅。第三,园路分布不均匀,等级不分明,公园南部的道路较密而北部过稀。 
  2.1.3 公园缺乏特色空间的营造 
  公园中实际上不乏有些潜质的环境,只是没有挖掘。例如红石谷,从北到南的水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在北方城市中水面时不可多得的造景资源;另一方面红石公园水系的形态本身又很有特点,两岸植被也十分茂盛。一座大型城市公园需要有不同个性或特色的空间才能组成丰富的公园景观。 
  2.1.4 局部植被退化,物种贫乏 
  公园中的部分植被,特别是下层的地被、多年生植物和草坪,都出现了严重退化、物种单一、缺乏趣味等状况。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使用过度,如草坪,没有科学有效地维护,如多年生植物,缺乏规划设计,这主要体现为缺乏地被层、植物景观单调、物种不丰富。 
  2.1.5 硬质景观及小品设施品质低下,缺乏维护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运用到景观建筑之中,公园中原有的亭、水榭、茶室、餐厅、花架、水池、驳岸、坐凳、垃圾箱、雕塑等建筑和景观小品显然都已不再具备相应的适量和艺术品位。景观建筑太多为仿古典园林建筑样式的混凝土结构,家具设施也陈旧破损严重,雕塑的主题、环境、材质、艺术品质等都已不能与公园或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匹配。 
  红石公园现状较为传统,没有现代城市公园的气息。对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公园而言,如果景色杂乱无章或是空间缺乏组织、荒芜零散,则不能与其地位相称,难以提供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整个公园景观缺乏亮点,与现代城市景观面貌不相称。 
  2.2 红石公园改造基本思路 
  2.2.1 理顺公园与周边城市关系 
  城市综合性公园因其规模大、内容多、环境关系复杂,在改造过程中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牵制,需要兼顾到公园与其所在地段城市景观环境的平衡。在充分研究公园及其周边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形成与城市机理相对完整和统一的整体城市空间,使公园能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环境当中。 
  (1) 向外的空间开放性 
  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城市景观的交融渗透、市民的自由使用功能也相对远离。现代城市公园要成为真正的公园,开放与自由接近程度是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红石公园的改造中提出了“有选择”的局部开放策略。 
  (2) 内外的空间渗透性 
  (3) 形成新的空间界面 
  这一开放的城市与公园空间界面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纵横两轴上:第一是纵轴―南北向的入口景观渗透空间;第二为横轴―东西向的亲水渗透空间。 
  2.2.2 优化公园总体空间结构 
  公园优化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总体空间结构的调整在于优化整体空间关系,理顺游览路线与交通在于保证公园游览,景观空间的裁剪与整合在于突出公园最具有特色的景观空间。   2.2.3 充分利用公园现状并适度改造 
  城市公园的改造只是其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既有历史,又有未来。因此,对历史的尊重及对未来的谨慎都是公园改造应遵循的景观延续原则。在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于影响空间布局、游览、使用等一些重要内容或地段的现状,需要采用深度改造的方式。一切遵循“充分利用、适度改造”的总体原则。 
  2.2.4 努力营建公园特色景观 
  公园建设要达到“园以景胜”的目的,创造公园景观特色就十分重要。在综观全园基础之上,辨明各景区的景色潜质或特点,在改造过程中要巧于利用自然环境和善于结合人文背景去强化这些特点,使景区有明确的主题,景点有鲜明的特色。对于红石公园的改造,针对不同地段的特点嬴采取不同的改造策略,有的地方宜改造深入,有的地方却着笔非常少。 
  2.2.5 注重生态设计思想 
  公园改造关注节约型公园建设理念。绿色是公园的主体,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土壤是公园的生命系统。以自然为师,尽可能利用自然过程本身的力量保持公园的自然生态特征。 
  3.红石公园绿化提升 
  3.1 保护好现有长势优良的植物,特别是一些高大的乔木,公园景点建设与环境整治中加以充分利用。 
  3.2 不再增加数量多的树种,尤其是数量多而长势一般或较差的树种,例如刺柏、碧桃等,应增加其他植物种类的数量。 
  3.3 控制华山松、侧柏、刺柏、龙柏等常绿树种的数量,改变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 
  3.4 通过调整获得良好的公园植物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上公园南部植物景观应变化丰富,达到公园植物景观的要求。公园北部土层较薄,树种少,更多体现植被的自然野趣。总体布局有待完善,植物分区有待调整。 
  (2) 东部与南部的植物群落林下层次单一的地段总体上应增加层次,结合植物景观造景要求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 
  (3) 增加一定量的观赏性较强的地被与宿根花卉,尤其在公园南半部游人较多的地段。 
  (4) 合理搭配乔灌木、常绿与落叶树种,提高落叶乔木、灌木数量,形成丰富的四季植物景观。 
  3.5 进一步提高公园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1) 不应将植物作为孤立的造景要素,而应将其与水景、地形、建筑、园路等诸要素相结合,形成整体的植物景观。 
  (2) 除了特定景观空间的要求,种植设计与调整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公园现状中的层次单一的植物景观。 
  (3) 植物组群配置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植株在形式、质感、高矮、色彩上的相互映衬与整体统一的要求。 
  (4) 结合园景空间主题充分展现植物的迹象特征。 
  4.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4.1 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 
  4.2 传统文化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发掘、运用和表达 
  4.3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生态化、人性化、个性化 
  4.4 多元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4.5 建设、管理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 
  结语:综上所述:当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核心公园的景观设计时要时刻关注公园的公共空间属性,关注公园的使用者--人的舒适性,以及公园的细节设计、文化内涵的体现、经济使用等,同时,关注公园建设对周围城市片区的影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现代城市公园的生态功能已逐渐显露出来,而不仅仅局限娱乐和休憩作用,其所展现的生态美已成为当代公园建设的新视野。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