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造园,常常随意借用诗画理论的某些论说,直到明末的计成开始,对园林创作的理论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综观清代和近代一些造园家的研究总结,本文将中国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归纳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结构、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和引伸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绿地造景;基石 

  1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盲目追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 

  2 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园林艺术的最终产品是立体的风景形象,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1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2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像园中的亭台建筑不仅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且其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第2层结构,组织游览,设立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能得到完善。 

  3 有法无式,重在对比 

  3.1 动与静 

  动与静的对比和交织是园林造景的一大特点。园林结构上的动静对比,首先在于动静游览区的划分,如供人攀登的大假山,曲折的山洞,以及某些起居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看成园中的动观处所。而山凹的小筑,临水的亭台,据园一隅的书斋,又是宜于静观的欣赏点。抽象的石峰、古拙的老树等静景又由曲径、小桥、游廊等动观的游览路线串联、交织在一起。动静的对比以园林规模的大小有不同侧重,一般而言,大园以动观为主,以静观为辅,小园则反之。 

  3.2 虚与实 

  在园林结构形式上,虚与实常常表现为陆地(假山)为实,水面为虚;有景处为实,留空处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呈现在主要游览线路上的为实,掩映在树木建筑后的为虚;明实暗虚、物实影虚、庭实院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其中,主要的是山水虚实的对比,山水是园林风景中虚实矛盾不可分割的一对。 

  3.3 曲与直 

  曲与直的对比,亦是中国园林造景设计的一个特点,园林的曲直对比,关键在于曲,园林中多曲水、曲路、曲廊、曲桥。从观赏上说,这些“曲”,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的时间,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在布局时,游廊曲路两旁常安排不同的主题风景,以便游人随廊游去,视线不时进行小角度的变换,丰富了景观。“曲”的另一层含意是使风景曲而藏之,不直接显露出来,这时的曲直对比就成了藏露对比。 

  3.4 大与小 

  园林要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大小对比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可以说园林创作的每一过程都在进行着从小到大的转化,要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使过程都在进行着从小到大的转化,要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使小山、小水呈现天然山水林泉的情趣。 

  3.5 开与合 

  园林风景设计中的开合对比主要是指风景形象在面积、体量、颜色等方面的聚和散、均衡和对照。小园水面应以集聚为主,使之有连续宽阔之感,大中园林之水,可适当分散,看上去弥漫连绵,有不尽之意。 

  4 借景对景,引伸空间 

  借景能扩大园林的空间感,把周围环境具有的自然美借入景内,也通过借景使人工创造的园林空间引伸出去,溶化在自然景色中,增添园林的自然野趣。 

  借景方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根据距离长短,又可分为3种情况。小范围的对借,如从书斋的窗洞口看庭院中的小景,像在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中静坐,观赏北窗外的新竹石笋,或芭蕉古木景,就是这种短距离的借景。距离稍拉开一些,中距离的对借,即这一风景院落同其它观赏空间之间的互对互借,园林借景的距离间隔还与所借景致的尺度成正比。一些精细的小景,距离要短,若是要借赏远山远景的美,则借景距离必然会加大。可以说,中国园林艺术原则中的借景对景,是审美过程中距离效应的良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