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山是园林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是园林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通过假山的布置,可以丰富园林的层次感和园林的表现形式,可以给人带来更多更美的享受。本文阐述了假山的功能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假山;园林工程;应用技术 

  1 假山在园林工程中的功能 

  园林假山是以大自然山水为创作的艺术源泉和依据,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表现出山石的个体美。中华民族对山石有着特殊的喜好,假山虽是一种静物,但能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让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假山在园林艺术造景中有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假山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陪衬建筑物,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建筑物的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曲折,就象花架、回廊转折处的廊间山石小品、漏窗、门洞透景石,云梯等。此外,山石还可作为园林建筑的台基、支墩、护栏和镶嵌门窗,装点建筑物入口。 

  2 假山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2.1 造景假山石材的选用 

  新材料、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园林置石中。利用水泥、灰泥、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和GRC(低碱度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进行“塑石”,正在现代园林中兴起。塑石的优点是造型随意、多变,体量可大可小,色彩可多变,重量轻,节省石材和开支。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承重条件受限制的地方,如屋顶花园。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解决这个缺点,可用少量天然石材与塑石配合进行造型设计,用植物进行修饰,真中含假、假中有真,既节省石材,又减少了塑石的人工味,不失为一种良策。我国南方地区的塑山水平较高,加上气候湿润,石面润泽,而且假山塑后不久,石面便滋生青苔等,经其修饰更加真假难辨。而北方气候干燥,在阳光的曝晒下,石面的水泥感更显强烈,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假山走出传统的旧框提供了契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崭新课题中,我们能够期望得到一个新型的、现代的、民族的假山艺术导向和启示。 

  2.2 造景假山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这种方法主要的原理就是在山顶、山腰或山脚上布置山石,模仿自然山岩裸露之状。从本质上看,这种方法也是对散置理论的的一种应用方式,也就是土山点石。由于自然土山存在的时间较长,因此,土山点石应该采用风化程度较深的岩石。土山山顶大都是浑厚、圆润的,所以,应该选用圆钝、顽劣之石布置山顶,布置的形式可以是立、卧结合,不过通常是以卧为主。置石于山腰,可以进一步丰富山腰坡度和轮廓线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山势嶙峋”的气势,同时,也能够起到护坡挡土的作用。 

  2.3 造景假山与湖水相结合 

  在园林景观工程中,如果要营造自然风光,就需要借助山水。山水是自然景观的基础,“山因水而润,水因山而活”,在实际的园林工程建设中,把握好山水的布局,就可以打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由于山石轮廓线条比较丰富,有曲折变化、凸凹变化,石体不规则。有透、漏、皱、窝等特征,因此,这些石体用在溪流、水池、湖泊等最低水位线以上部分堆叠、点缀,可使水域总体上有很自然、丰富的景观效果,非常富有情趣和诗情画意。江南园林的驳岸及北京颐和园知春亭、后湖、谐趣园等部分都应用了这种假山石驳岸,景观效果非常突出。山石也常用来点缀湖面作小岛或礁石,使水域的水平变化更为丰富。 

  2.4 造景假山与植物相结合 

  在赣州园林中,假山与植物的配置方法主要有下面3种:(1)山石为主、植物为辅。在山石的周边常缀以植物,或作为背景烘托,或作为前置衬托,形成了一处层次分明、静中有动的园林景观,如赣州市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假山景观。(2)植物为主、山石为辅。以山石为配景的植物配置可以充分展示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的景观,设计主要以植物配置为主,石头和叠山都是自然要素中的一种类型,如赣州市公共绿地的假山景观。(3)植物、山石的配置。“位置得宜”就是说必须将一花一石安置得当,使它们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的性灵,体现自然界的生态,从而创造出园林美。如赣州市国土资源局及博德上庄别墅小区的假山景观。 

  2.5 造景假山与园林建筑相结合 

  山石来陪衬建筑是园林假山工程中较为常用的做法。通过在合适的部位放置少量的山石来装点建筑,就能营造出把整个园林工程筑建在自然山岩上一样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所置的山石都是要模拟自然裸露的山岩,以产生一种建筑依岩而建的效果。一般而言,在设计中都会适当运用局部夸张的手法,尽可能减少人工的痕迹,增加自然的气氛。 

  3 结语 

  假山作为现代园林建设的物质要素之一,应把假山与各种园林要素配合起来,通过假山工程与建筑、地形、水景的协调关系,可以很好的突出园林层次美,创造一个既统一,又具有独到之处的空间环境,给人更多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刘卫斌.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