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绿化比例,是公认的平衡都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都市土地寸土寸金,增加地面绿化量的机会不多,即使加上屋顶绿化面积,都市开发与生态间的平衡仍有着极大落差,建筑墙面的绿化便成了弥补这一落差的重要方式。

  墙面绿化的形式有很多种,户外的立体绿墙系统是主要应用形式,即把原地面水平的种植方式转换成垂直立体化的种植方式。绿墙系统一般由几个子系统组成:
  1.植栽选种:植物的选择要依据绿墙设置的地域、面向及设计效果,一般更换周期长的绿墙多选用生长旺盛的植物。
 
  2.栽培介质:需要综合考虑绿墙的整体设计及其搭配的系统结构,通常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使用轻介质材料。
 
  3.栽培容器:因各系统设计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4.灌溉系统:根据各系统结构特点配置不同的灌溉系统,有喷雾、喷灌、滴灌等系统。
 
  5.结构系统:绿墙结构系统的设置需要考虑结构组件取得的难易、花墙设计高度及上述4项子系统墙相加总后的平均单位重量,其造价通常与以上要件成正比。
 
  6.维护保养:绿墙的维护保养是绿墙能否持续的关键。一般来说,好的系统是低度维护保养、简单操作控制、成本相对较低,而越精密的控制越容易出现问题,包括设备、人员素质等,成本也就不容易掌控。
 
  完整的评判一个绿墙的成功与否、适不适用需对上述6项整体评估。
 
  立体墙面(绿墙)按照其容器与介质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依序可分为单体式、区块式与综合式三类。
 
  单体式绿墙是早期的做法,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很少采用。所谓单体就是把每株植物单独栽种在不同的容器中,辅以适当的结构及灌溉系统所形成的立体绿墙。该系统的发展约略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期是先把植物一株一株连根带土(或介质)包覆着一层吸水材料,立体化后在其后面的介质层位置以喷雾或喷水方式提供植物水分,但这样的做法常常弄得满地泥泞,水分也不平均。到了后期则引入了滴灌系统,植栽苗则以容器包覆或者仅包覆吸水材料。此系统更换植栽方便、快速,但是由于介质有限,植株根系无法长期地健康生长,大大地降低了绿墙的观赏价值。另外该系统还存在着极大的灌溉隐患:因介质量少,故蓄水量少,因此需要高度依赖灌溉系统,一旦灌溉系统发生故障,植栽将于短时间内缺水死亡。但是如若采用微滴灌方式灌溉,不仅会因为滴管数量过多带来检修的困扰,而且滴管也常常会因为水质的问题发生堵塞,导致灌注不均,介质过干或过湿;单体间串联的注水通路,也容易因为受介质的冲刷和根系的生长而发生阻塞,水分灌注难达适时适量,常有溢流或顺茎、叶滴出,造成地面污染。
 
  区块式绿墙是欧美日等国家满足一般植物的生长需求,提供大量介质再辅以适当灌溉系统所建构的绿墙,形式多样。该系统栽培介质充足,能给予植物根系足够的发展空间,采用滴灌式灌溉,容易掌控介质的干湿度。但这种系统不易更换植株,且对介质的要求很高,一般需要采用专用介质,成本较高。
 
  最新的综合式绿墙系统(或者可称为第三代绿墙系统),融合了区块式与单体式两种系统的优点,是一种抛弃滴灌系统,可以均匀供水且不溢流的绿墙系统。该系统结构由内外两层组成,外层为单体形式,可配合设计的需要和时令随时更换和调整;内层类似区块形式,以吸水材(如水苔)为底铺,同时吸水材兼具介质功能,提供根系生长和抓附的空间,再以外框包覆、固定。栽培介质以吸水式吸收,水分控制均匀而不溢流,湿度与透气性始终保持最佳状况。其支撑结构简单,施工快速,内外两层每一个单体或区块结构均可单独抽换,在植栽层还加装了防护网装置,以防植栽掉落。灌溉排水(或回收)系统采用非滴灌系统,避免了滴管堵塞的隐患。这种系统结构设计便捷,后续维护和保养较单体式和区块式更容易、快速。
 
  在国内,绿墙近几年才开始起步,建造方法十分简易,一般只是将介质固定在墙上,且没有设置灌溉系统,定期以人工在绿墙的正面进行喷洒,每次浇水都会有少量介质被冲刷下来,因此国内的绿墙高度都很有限,寿命也很短暂,与国外绿墙行业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