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造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折阶段,唐宋时期的成熟阶段以及明清时期的鼎盛阶段。通过对这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与阐释,归纳和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寄情于山水以及诗情画意的造园理念与设计思想,铸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崇高的艺术成就,折射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建筑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3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拥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深厚悠远的文化内涵。期间,中国园林历经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造园思想与理念。

一、中国古代造园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园林发展的雏形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
早在《诗经•大雅•灵台》中就有记载:“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其中所说的灵囿,就是周文王环绕灵台修建的园囿,在今天西安西郊的位置。“囿”,是指中国古代帝王贵族进行狩猎、娱乐的场所。一般是将选定好的地域划分出一定的范围,并在其中挖池筑台,养殖动植物。除了一部分人工建筑外,便是大面积的天然景致,囿内主要的人工建筑是“台”,也称台榭,它可谓是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形式。起初主要是用于摆放祭祀用的贡品,后来逐渐演变成眺望和观赏风景的作用。其中,不同的台榭有着不同的功能,如“灵台”用以观测天象,“时台”用以观测四时,“囿台”用以观赏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灵台嵌于园囿之中,池沼流水穿流不息,草木繁茂,禽兽健壮,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台与囿交相呼应、相互映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于此时整个社会正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期,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认知程度不高,无法理解和抵御自然界中风雨雷电等各种现象的产生,认为这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天神的旨意,于是形成了对天的无比敬畏之情,因此,为了信奉天神,便建起了高高的灵台,用以祭拜神祗,达到通天和保佑自身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园林的产生最早主要是源于人类崇尚自然,乞求神灵的内在需求,并集一定的农耕文化和审美情趣于一体,代表着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继商周时期祈神的灵台之后,封建统治者利用囿的大小来彰显自身的地位和权利,发展到秦汉时期,苑囿的修建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明显增多,但主要还是以皇家园林为主,汉代时开始少量的出现了一些私家园林,但也仅限于王侯、贵族等这些具有一定权威和经济实力的人群。他们在皇家园林兴盛之际,也纷纷模拟其建造形式,为自己筑园,效仿皇家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私家园林毫无自身的风格与特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苑囿当数汉代的上林苑,它是当时最大的皇家苑囿,依山傍水、规模宏大,其中的建筑主要以宫殿为主,其间运用众多的重阁修廊进行连接,贯穿成井然有序的整体。园中天然和人工湖泊多有十几处,池内用石头砌筑假山,这种山水布局是当时较为突出的特色。秦汉皇帝渴望长生不老,信奉方士求仙之术,东海三山即是采药最佳之地,由于路途遥远,“蓬莱、方丈、瀛洲”逐渐成为营造园林时池中置岛的重要内容。[1]求仙是这一时期建造园林的精神内质,太液池中的三岛便是象征着仙山,代表着帝王能够羽化升仙。秦汉时期的苑囿较之前在规模布局、内容形式上均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功能布局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园林构筑模式,为之后园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大一统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与繁荣。国力的昌盛,文化生活的丰富,使得帝王、官僚和贵族们纷纷彰显自己的实力来修建豪宅,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因此,此时的园林建筑规模与形式内容可见一斑,足以再现这一时代的恢弘与强盛。

(二)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衰败,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皇权的落没促使了贵族豪门的兴起,为了炫耀财富和奢靡的生活而纷纷兴建私家园林。由于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迫使文人士大夫逃离政治而寄情和隐逸于自然,在优美静谧的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此时,又恰逢佛教的涌入,为中国古代传统儒学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儒、道、佛、玄并存,人们的思想意识空间的活跃,佛学中的虚无、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和老庄思想中的崇尚自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意识主流。大量的文人士大夫看破名利,归隐于自然,在那里修建自己的世外桃源。私家园林的大量出现成就了这一时期园林的迅速发展,山水主题成为此时园林的主要特征。园林的规模较之前虽然有所缩减,但是在建园的内容上却更加丰富和多样,功能布局上也更加科学与成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北魏都城洛阳的华林园,它主要是以景阳山和天渊池为主要景点,其中建有楼、殿、堂、台等多种建筑形式,园林的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一一俱全,与自然山水的亲近和有机融合更增加了园林浑然天成的自然气质和几分写意的感觉,造园的初衷由祭神求仙转变为观赏游乐。这一时期的园林发展可谓是中国造园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为后期园林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三)中国园林发展的成熟阶段(唐宋时期)
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分裂的情势,分别建立了隋唐两个朝代,中国又恢复了安定统一的局面.隋唐强大的国力、稳定的政局以及丰厚的文化等各种重要因素大力地推动了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在数量、规模上就大大超越了前代,此时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就有大兴苑、西苑、大明宫、兴庆宫、芙蓉园、禁苑、华清宫等之多。不仅建造面积进一步扩大,而且内容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样,亭、台、楼、阁、宫殿、山水、花木等样样齐全,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建筑在大园中又划分出若干个小园,构成了园中园的格局样式。而且功能的划分更加明确与细致,如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个皇家园林就是按照不同的职能分工来归设和区分的。除此之外,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也相当兴盛。经济的繁荣必然会滋长着文化艺术的活跃与兴盛,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绘画和诗文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主流。富强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大量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有机会将自己的闲情逸致倾注于自家的宅院之中以求修身养性。因此,此时的私家园林更具文人优雅与含蓄的气质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与氛围。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和王维的辋川别业。进入宋代,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但是国家整体的经济和政治并不是相当强盛和稳定,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依然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尤其在诗词和绘画方面,主张写意之风,深入研究绘画的立意与构图形式,这些都对园林建造起到了潜移默化和至关重要的作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位于今天开封的金明池,其按照中轴线进行布局,整体结构较为规整,正殿置于水池中央,上架有虹桥,周围花木繁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花异石等有机相融,相辅相承,一派诗情画意,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园林发展到宋代。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气质,并把中国园林山水气质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简而言之,中国园林的文心画镜由此凸显,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最显著的特点。[2]

(四)中国园林发展的鼎盛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在继承前代造园理念与风格的基础上又使园林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精美雅致是这一时期园林建造的风格。园林建造的数量和规模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对于园林的规划与布局更加的严谨、规整和庄重,皇家园林的建筑造型更加华丽、精美和大气。由于此时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生活富足的有钱人更热衷于造园,营造清新雅致的生活环境,私家园林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些都促成了造园思想和理论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造园著作———计成的《园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艺圃等。园林建筑以水为中心而展开,整体布局按照不同的方向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建筑精美,亭台楼阁依水而建,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起伏曲折的回廊贯穿其中,含蓄通幽,山石、花木巧妙地映衬其中,浑然天成。到了清代,园林建造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而快速的发展,促使了园林艺术进入了巅峰时期,此时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已经营造到了极致。功能各异、形制不同的园林建筑、精湛成熟的山水布局、变化多端的造园手法,使皇家园林集外观的宏大气势和内在的精致华丽于一体。[3]同时,吸收了各地名园的造园手法与风格并将其胜景植入并置于一园之中,形成了集锦式的造园特点,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都是典型的代表作。此时,私家园林在原有的数量上大大地增加,造园的技艺精益求精,近乎完美。各种类型的园林,如寺庙园林、公共游娱园林、陵寝园林等应运而生,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历史意义

中国园林在历经了一代代的洗礼与变迁,已经由当初的粗枝大叶蜕变成精巧入微,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独特审美情趣的园林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造园的形式与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完善,并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园林设计思想且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一)造园的初始阶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们的祖先具有早熟的“环境意识”。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认识到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于人的生产、生活有极密切的制约关系。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包括天地、日月、风云、山川都成了人们“祭祀”的崇拜对象。[4]崇拜自然、顺应自然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以及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具有通灵感应的。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后来由汉代的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为完整而系统的哲学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即适应自然、道法自然。如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时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园林建筑艺术。这一时期苑囿的建造则主要以各种“台”式的建筑为主,其用于观测天时以及祭拜神灵等。之后在苑囿中设置假山象征着仙山,寓意着帝王能够长生不老,羽化升仙。

(二)造园的转折阶段———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文化
当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之时,人们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开始寻找自然空灵的世界,隐世遁名,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倾心田园,致使私家园林应运而生,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注入其中,追寻逸气野趣,相互攀比斗艳。[5]由于大量的文人墨客亲自参与到园林设计中,且相对与世隔绝而更加热衷于自己的园林隐逸生活,则此时的园林建造更具文化艺术气息,也是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园林建筑的内容也比较完整与全面,亭台楼阁,山水花鸟等一应俱全。所有的失意之情融汇在这一园之景之中,饮酒、吟诗、畅谈,来排解心中的惆怅之情,不仅提升了此时园林艺术的品味格调,也大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佛学中的虚无、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成为这一时期隐逸文化中的主要内容。正如孔子所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造园的辉煌阶段———诗情画意般的闲情逸致
结束了多年的征战,社会趋于安定,政治、经济、文化随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园林的建设更加的成熟与稳定,建筑形式更加全面而丰富,功能布局也愈加巧妙与和谐。此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将自己的闲情逸致转化为诗歌、绘画艺术有机的融入到了园林设计中。诗画中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露而藏,虚实相生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得淋漓精致,诗情画意成为了这一时期的设计思想。许多描写山川形胜的诗句和书画都是造园艺术家及工匠们绝好的借鉴。不少诗人、书画家甚至直接参与了园林的经营设计,因而在唐代出现了一个诗画园林流派。他们以自然景色为主导思想,利用自然的山水泉石,闲花野草,不求金碧辉煌,不事精雕细琢,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6]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在这一阶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文化内涵造就了园林艺术的意境之美,意境的追求将造园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它指导着中国园林艺术的不断成熟,铸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崇高的艺术成就,折射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思想境界,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义忠,赵全儒.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54.
[2]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4.
[3]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7.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1.
[5]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0.
[6]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