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导致城市地域特征与文化多元性不断弱化甚至丧失,景观趋同现象尤为严重,世界各国的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城市景观变得越来越特色缺失、干景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景观规划忽略了本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本文以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生态核心区景观规划为例,以“自然生态”和“科技创新”为切入点,促使两者有机生长。从基地文化脉络与地域特征两个层面人手,旨在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和方案特点的总结,探讨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创新;文化脉络:地域特征 

  1 引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越来越被忽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距离大大缩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到极大加强。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急于求成的“拿来主义”往往使我们的城市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单一性和趋同性日益成为当前城市景观的通病。 

  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决定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失落了“自我”,他说:“造出来的城是空的,有躯壳在,却没有人气。” 

  由此可见,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公共景观片区已成为人们认知一个城市、体验其空间的主要领域。其表达的城市景观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责任,而且其对地域特征的表达更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延续”与。创新设计”两个切入点,坚持整体性、生态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原则,探讨景观规划如何保持地域特征,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反映时代特征,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实现“人、自然、科技”的和谐共生。   

  2 目标定位――背景解读   

  项目所在地的杭州余杭是杭州“在和谐中创业,以创新创业赢得和谐”的发展积聚地。生态景观核心区作为余杭创新基地“生态引领和谐・科技改变生活的展示窗口,将成为杭州市创新产业的希望所在。规划区所处的生态景观核心区位于创新基地核心区块内,规划范围南起文一西路,北至海曙路,东、西至规划城市支路,总规划面积31.20hm/。 

  在“旅游西进”的战略背景下,本项目是杭州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作为余杭生态・科技岛空间结构“三带”之――南北湿地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地核心区块“一轴一网”之“中央生态绿轴”北片区,可依托其生态基底,作为生态子系统维持地区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作为杭州西大门的景观门户、创新基地风貌展示的启动区块,本项目凝聚着整个创新基地的精华,扮演着新城中心的角色,集中体现了“生态・科技”的规划理念――是创新基地核心区中的“核心”。本项目以观光体验、创意文化、景观展示为主体功能,旨在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塑造多样的空间体验,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集自然、人文和艺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核心和科技绿洲。   

  3 现状特征――基地感知   

  基于对规划背景和基地现状有的放矢的解读,我们形成了对基地特征的基本感知。“虽无弱水三千,不是仙人不来”。水是余杭的灵魂。规划区北侧的余杭塘河是杭州主要的水上旅游通道,东侧的闲林港为主干河道,区内红卫港、姚家港、汪桥港等河流纵横交汇,分布着众多的港汉和鱼鳞状河塘,形成了塘漾棋布、阡陌纵横的水网肌理。区内色碧似染、错如棋盘的农田肌理多呈南北或东西走向;而冷、野、淡、雅的生态湿地则区别于农田呈现有趣的无方向,形成边界柔和的天然肌理。民居建筑以村落为单位布局,基本为沿路和河带型发展方式,虽然经过上千年的变迁过程,却始终表现出择水而居、依水而筑,四合院落、街巷串联的村落肌理。一座座粉墙黛瓦坐落在溪影桑阴中,与山水共同描绘出“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江南水乡景致。农耕文化和水乡湿地构成了规划区相承共生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也是本次景观规划中关注的要点所在。  

  同时,我们充分发掘了基地的优势潜力:项目位于创新基地核心区启动区块,区位特征--显著,周边建设日趋成熟,余杭组团的总体开发带来了项目的建设契机。同时,基地的限制因素也很明显:平坦的地势虽然适宜开发各类项目,但消减了核心区立体形象;纯粹的生态功能易形成较为单一的绿化景观而缺乏引人参与的吸引度,而文一西路又将生态绿轴南北割裂,一分为二;河道防洪及污水处理也对景观塑造形成影响。 

  在对基地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对本次景观规划方向的初步判断:展现创新特色的城市风貌窗口: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生态功能核心区:连续而系统化的城市空间及景观系统。  

  4 景观对策一方案构思    

  本次景观规划,我们对巴窒罗那达尔哥诺-玛公园Diagonal Mar Park,Barcelona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Ia Villette,Paris两个经典案例进行了详细解析。 

  达尔哥诺・玛公园利用延伸到不同地方的树状道路系统把这片14hm/的场地组织起来。水元素遍布公园中,在道路交叉处、与公园的连接点形成一系列小空间。设计者运用蒙太奇软硬对比并置的手法产生戏剧性效果,在一个中心被强化的同时,多个“中心”之间剧烈作用控制全园的整体性,让周边楼群成为背景,公园成为城市主体。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将网格节点上的亭子作为控制点,使公园结构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保持自身协调性,具有伸缩性,使公园的林荫道延伸到城市之中,形成。园在域中、城在园中”的城市公园模式和可塑性空间公园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昼夜公园”的设计理念――借助美丽的夜景吸引公众到公园中来,提高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安。 

  通过案例研究的启示,本次景观规划提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多功能复合的现代公园,不同中心的相互作用,立体化和连续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科技的环境整治手段和充分弹性的园区开发策略六大规划理念。同时,规划形成了本次景观设计的原则:利用现有水系组织景观空间,以现有的生态元素为基础串连基地人文记忆,让人们深深地体验场地所特有魅力的同时,公园作为城市大绿轴的核心以突出其展示和带动功能。 

  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展示本次景观规划的设计脉络,我们将其总结归纳为以下两个公式: 

  设计概念+文化脉络=农耕文化、水乡田园风光、历史传承: 

  设计概念+地域特征=城市化空间、生态系统、湿地景观。 

  并由此提出了我们本次景观规划的设计概

念――网络化有机生长,即通过建立复杂的联系网以产生新的变化,清晰的脉络裂变出多样的功能,如同细胞生长,具体演变为:以水网和路网为依托,连接绿化系统,绿轴延伸进入周边城市,构筑连续的景观空间;以连续的生态节点和独特的交通路径串联建筑和地形,编织层次丰富、活动多样的公园网络;丰富的水源网络如血脉与筋络,构筑与周边充分连接而又各成系统的骨架网络。 

  利用基地多样的现状,通过生态治理与强化,植人多样的功能,加强河岸水系与建筑相联系。 

  通过联系与整合,减轻绿轴割裂因素,通过核心展示与不同的中心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空间。 

  在此基础上,本次规划在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拟定了包括加强绿轴整体联系,塑造连续性南北核心景观系统在内的另外三项措施对策:整合环境、重塑立体景观地形,提高防洪能力:融入创新元素,塑造创新基地形象独特的现代城市空间核心;结合景观引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期通过本次景观规划,体验自然及河流的存在,创造河网城市开放的空间体系,塑造城市门户生态廊道:同时,定义核心公共领域,带动地块未来开发,强化城市空间连接,完善城市功能。   

  5 规划蓝图――设计要素   

  5.1 总平面 

  在尊重原有水网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湿地贯穿基地,延续片区自然生长逻辑,城市景观要素点缀其间,通过交通廊道分割功能版块,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利用河道梳理和开挖的土方,堆置有趣的变化地形,并在不同地形里设置丰富的功能空间,搭建片区丰富的天际轮廓,形成未来城市风貌核心景观区。    

  5.2 景观结构 

  本次景观规划整体形成“一轴二环、四水系、七个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轴――观光轴:以可通行电瓶车的“观光轴”贯通基地,这条轴线在横向交通线割裂处高架连接。三维的主轴起伏变化,形成立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二环――两条交通环行线:文一西路设置主要出入口,南北园区实行就近地下停车,并各设一条环形交通,兼具人行、自行车道、电瓶车道、限时开放车行道功能,通过景观桥伸入城市功能空间,体验“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景观意境。 

  四水系――复制原有水网尺度和肌理特征,四条河道形成“井”字形通航水系。在文一西路北侧扩大水面,东侧组织台阶式硬质景观泊岸带,设置游艇码头,做为核心区重点展示区。 

  七组团――科研办公、星级酒店、城市休闲、高档会所、农耕田园、鱼塘湿地、绿色开放空间七种功能组团。不同的组团中心相互作用,实现自然生态与城市功能的相互渗透。   

  5.3 水系、防洪及场地处理 

  规划河道水面标高为2.00,建筑地面标高为5.00。城市路面标高基本为5.00,通航水面上桥面标高适当增高为6.50,以保证通航。竖向规划保持基地内挖填基本平衡。规划将利用基地原有水网肌理,局部适当开挖增加水面,折线形的硬质泊岸与未来城市高层区结合,以塑造城市新中心。河岸柔和自然,或伸人、或退台,岸线变化丰富,形成码头、郊游、垂钓、晨练等不同功能的景观空间,港巷与滨水空间亲水处理,营造宜人、亲和的城市公园特质。 

  5.4 空间细部设计 

  本次景观规划通过不同的细部景观和处理手法,使其在空间形态上融汇了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时代符号等设计元素,希望通过这些最能体现余杭特色的空间景观标志,形成传承基地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向人们讲述余杭的过去、延展余杭的未来。 

  景观形态一农耕田园和鱼塘公园延续基地原有的农田肌理和湿地肌理;艺术家之村里设置的雕塑小品等反映铜石并用时代的良渚文化特征;科研总部、会所和观光轴等则运用现代景观元素,传递时代信息。 

  铺装示意――以本地生态环保材料为主,如花岗岩、木材、碎石等自然材料,沿用传统做法与局部点缀的青砖青瓦、卵石立铺等铺地材料,共同延续着当地文化。    

  5.5 植物造景 

  植物是景观的构成,又是主题的烘托甚至表现者,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讲求如何让自然得到表达,本项目提出了适应性、延续性、季节性三大植物造景原则:适应性――遵循“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注重因地制宜,灵活配置:延续性――根据土壤湿度、朝向和地形情况,划分沼泽、近水、陆生和丘陵等植物类型区:季节性――景观树突显四季变化。 

  该项目以中间城市道路为分隔,分南北两期开发,一期工程现已开始实施,包含星级酒店和大面积水空间集中展示新城风貌,以带动周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