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及创新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世界园林绿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简单介绍了张掖市的自然条件情况,并且针对张掖市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及发展方案。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发展 

  1 自然条件概况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日照长,冬季长而严寒,夏季高温少雨,降水少而集中,多大风天气。城区周围为农田、戈壁、沙漠所环绕,为典型的绿洲型城市,其生态环境的十分脆弱性,水资源是限制其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子。 

  2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 

  2.1 注重城市绿化的艺术性 

  在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方面更应该注重其艺术性,这也是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进行创新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对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选择经典的园林时空这种处理的方法,把城市园林景观和经典艺术这两者进行巧妙的结合,将经典艺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给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增添光彩。并且,要求设计师必须不断在现代理论中获得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园林设计方面的素养,针对城市园林艺术的特点,适当的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思维,进而设计出具有高水准的园林佳作。 

  2.2 优美舒适 

  园林设计必须要将制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作为前提条件,给人们提供更加完美的生活质量。在以人为本的观点和造园艺术追求之间寻找结合之处,提升园林绿化传承以及创新艺术的标准,让园林景观所具有的自然以及社会和人文美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以及生理舒适度方面提出的要求。 

  2.3 功能方面的创新 

  由于园林绿化功能方面拥有多元属性,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对于创建美好城市,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减少灾难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绿地系统由公共和住宅以及交通还有防护和单位等绿地组成,其所发挥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针对实际的作用进行规划设计,从而使人们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例如,公园属于人们休息的地方,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人们散步通道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并且还要提供能够遮阳以及避雨的地方,应该安置椅子,给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还要设计景观,以供人们游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置一些体育以及娱乐设施。而居民区以及单位在绿化方面应该针对实际地形,以及四周建筑的特色,朝着高水平的园林化方向发展。 

  在选择种植树种方面,可以在张掖市多种植垂柳,这是因为垂柳属于乡土树,并且基于耐寒以及耐水湿等优点,且根系十分发达,拥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这也是张掖市园林绿化中乔木的首选树种。辅助种植国槐和白蜡以及榆树还有云杉这类乔木树种,通过分析主要的灌木值能够发现,紫丁香的重要值最大,榆叶梅重要值其次。这是因为紫丁香耐旱且耐寒,并且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缺点是不耐水涝。繁殖十分容易,采用嫁接和播种以及扦插这些方法都能够进行繁殖。因此张掖市园林绿化中应该首选紫丁香作为灌木树种。 

  3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发展 

  3.1 遵循绿地数量和质量原则 

  想要确保城市健康,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适宜的绿地指标,这也是改善环境的主要因素。其实绿地数量就是绿地植被种类和数量两者的结合,主要是对绿地生态功能指标进行衡量。因此,城市绿化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并且借鉴我国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给予人均绿地面积这类指标建设方面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升绿地建设的质量,将绿地数量以及布局还有稳定性以及植物抗逆性等进行巧妙的结合,使其能够将园林美化城市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起到净化空气降低污染的作用。 

  3.2 生态化 

  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方面要更加生态化,把生态美以及价值由形式转变成功能和内涵的统一,这也是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还要尊重其地域性以及文化特点,使园林景观的作用以及审美方面得到提升。想要让园林景观更加生态化,就要和自然设计相结合,并且对于设计理念要适当的进行创新,进而形成一套生态设计的理念,完全遵循生态原则对整个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尽量选择本土的材料,这样能够让设计成为一个有机体。有效降低人工方面花费的成本,尽量添加自然做工,进而使可持续发展能够得以实现。 

  通过本文对张掖市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以及发展的进一步论述,了解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及创新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世界园林绿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要注重城市绿化的艺术性和遵循优美舒适的原则,在功能方面进行创新,城市园林绿化想要发展必须要注重其生态化,坚持绿地数量和质量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将园林绿化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颜景D.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创新与发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