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形是造园的基础,是园林的骨架。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园林中的地形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因此,园林中的地形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自然的力量、形态和特点,在处理地形高差的问题时,能巧妙的运用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实现园林景观的完美构建。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形高差;处理技巧;完美景观 

  在园林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较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适当塑造绿地微地形起伏,是现代园林没计常用的设计手法。我国的造园名著《林泉高致》中有“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的说法,故适当塑造微地形起伏可达到“山”的感觉,以水“活”山,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景致倍佳。山水相依,祟尚自然,模拟自然,体观了人们注重环保,呼唤生态的心理。 

  1 园林绿地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对不同绿地分析,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充分体现自然风貌。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貌进行地形处理,使人备感亲切;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在高度、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可形成丰富的地表特征,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在较小的区域内,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位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创造更多的层次;地形与建筑、构筑物和谐统一。地形处理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确定微地形设计中关键点的现状坡度,在边缘设定控制点,研究现有的等高线流线和模式,确定基础排水的可能最低高程,把场地的最低点设在人群活动区和车辆行驶区以外。 

  2 考虑因素 

  2.1 考虑原有地形 

  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地组景,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利用原有地形,或只需稍加人工点缀和润色,便能成为风景名胜。这就是“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的道理。考虑利用原有地形时,选址是很重要的。有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借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根据园林分区处理地形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在园林绿地中,不同的活动,对地形有不同的要求。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同时,在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不同分区有不同地形,而地形变化本身也能形成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如游人集中的地方和体育活动场所,要求地形平坦;安静休息和游览赏景则要求有山林溪流等......我们要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 

  2.3 综合考虑等高线 

  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车与人沿等高线行进(坡道和踏步)是最省力;如需平地可用挡土墙做到梯田状的改造;坡地具有动态的景观特性(眺台、挑台);具有排水问题;斜坡具有创造很好地水景(瀑布、溪涧等)的特性。缓坡地形(3~10%):疏林草地,观叶、观花风景林;面积不大的园林水体(长轴等高线)。在人们集散、休息及进行一些活动性的休闲园林区域中,宜处理为平缓的地形。平缓的地形观视效果上流畅舒展,但其缺少私密性和活跃性,其后的树林就要为平地的宽阔基面作垂直形态上的景观。平地内部空间运用低平形体来补充或强烈的垂直形态作对比。如远处以绿树作为背景及鲜花作镶边,平坦的地形里水池自然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弥补了平坦地形的单调性。中坡地形(10~25%):园路做成梯道,要考虑护坡措施;小型建筑一般要顺着高线布置;可做溪流水景;植物设计以风景林为主。在园林中一些需创造出瀑布、跌水、泉、涓流等水景及有特殊景观要求的可处理成起伏的地形,在该地形中可灵活多变地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起伏地形从形态上讲是地形的升与降的结果,在起伏较大的地形上部可布置假山,塑造成上部突出的悬崖式陡崖,并置以泉水或作成跌水形态的景观相结合的做法。陡坡地形(>25%):做成陡坡的梯步道路;利用岩石隙地栽种耐旱的灌木为主;适宜点缀占地少的风景性建筑。在园林中因功能要求,可通过地形的变化来划分不同的区域。一般综合性地域都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块,因功能而地形处理也有变化。娱乐休闲及休息集一体的园林以平坦的地形为人们提供了集散场所,而坡地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所,再通过植物使平地与坡地相结合,使整个空间既相彼此分隔又相互联系。 

  2.4 要有利于园林地面排水 

  地形与环境相协调。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每块地形的处理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因此园林中常用自然地形的坡度进行排水,而这个坡度介于1~5%之间排水效果是较理想的,同时,我们在创造一定起伏的地形时,要合理安排分水和汇水线,保证地形具有较好的自然排水条件。园林中每块绿地应有一定的排水方向,可直接流入水体或是由铺装路面排入水体,排水坡度可允许有起伏,但总的排水方向应该明确。 

  2.5 要考虑坡面的稳定性 

  如果地形起伏过大,或坡度不大但同一坡度的坡面延伸过长时,则会引起地表径流,产生坡面滑坡。因此地形起伏应适度,坡长应适中。一般来说,坡度小于1%的地形易积水,地表面不稳定;坡度介于1~5%的地形排水较理想,适合于大多数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当同一坡面过长时,显得较单调,易形成地表径流;坡度介于5~10%之间的地形具有起伏感,排水效果良好;坡度大于10%的地形只能局部小范围地加以利用。 

  3 园林与地形的关系处理 

  3.1 巧借地形 

  利用环抱的土山或人工土丘挡风,创造向阳盆地和局部的小气候,阻挡当地常年有害风雪侵袭;利用起伏地形,适当加大高差至超过人的视线高度(1700mm),按“俗则屏之”原则进行“障景”;以土代墙,利用地形“围而不障”,以起伏连绵的土山代替景墙以“隔景”。 

  3.2 巧改地形 

  建造平台园地或在坡地上修筑道路或建造房屋时,采用半挖半填式进行改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土方的平衡与园林造景相结合 

  尽可能就地平衡土方,挖池与堆山结合造堤相配合,使土方就近平衡,相得益彰。 

  园林是人为的艺术加工和工程措施而成的。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园林美具有多元性,在园林的地形处理中必须遵循园林美的法则。园林景观对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增进人们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把好关,做好园林地形分析的工作,创造出更好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王薇.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12). 

  [2]陈子明.浅析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方式[J].大观周刊,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