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在许多的居住小区在设计中都遵行了一个设计流程――规划、建筑、景观。在最后才开始建设甚至规划景观,这种和整体规划和建筑脱节的设计流程使许多的小区的景观设计和主体建筑脱节,缺少统一感,出现很多问题。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空间设计 
  有许多的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都趋向西方园林形式靠拢,许多小区打着“法国小镇”、“荷兰小镇”等旗号采用大量的模纹花坛、欧式花架及方尖碑等元素。如果一味追求高品位,洋文化,而忽视居民的文化底蕴,忽视当地的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单纯照搬最终不会得到居民的认同;许多的开发商和设计者没有空间绿化的意识,出现绿化面积不达标,绿化率缩水的情况,为了满足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同时选用的树种也不符合实际的小区的情况;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总之,居住小区景观缺少与人的交流,不仅包括人与景观的交流还包括人与人的交流,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小区景观必须要考虑景观中的交流的部分。 
  一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人性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当然在人性化的设计中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考虑社会的人,群体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和社会整体的结合。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设计的方向,以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人性化的设计包括行为活动的物理空间需求和思维活动的心理层次需求。物理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尺度宜人的空间:2)适度围合或开敞的空间:3)宜人的物理空间的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等:4)安全、方便的活动设施:5)考虑不同情况的人群需要,设计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场、动静分区;等等。 
  人心理层次需求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维变化,引发心理感知。主要的心理层次:视觉形象带来的愉悦感;对场所的认同感;获取更多的信息;社会历史的延续等。 
  (1)小区绿化设计 
  绿化是实现生态住宅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好的小区必须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绿化植物在净化空气、吸收尘埃、调节局部温湿度“小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又能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亲绿情结”。在保证绿化面积和绿化率的同时,应改变绿化种植单一的局面,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综合运用,根据地域特点实现不同植被、不同树种的合理搭配,实现乔木、灌木植被的立体化、交叉化、层次化。使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成为一个流动的生命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居民在小区绿地中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场所要求,很难面面俱到。但居民在绿地内的基本活动有散步、停留、小坐、交谈等。这些基本活动是构成其它活动的基础,如交往活动、游戏活动、休息活动等,都是由基本活动组成。 
  (2)道路及铺装设计 
  居住区内的道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因此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等,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由此道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居住小区的铺装设计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居住区的铺装要根据交通对象的要求和气候特点,为居民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路面,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舒适的通行;铺装要通过铺砌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划分不同的性质的交通区间,增加居住小区空间的可识别性;地面铺装要为居民创造适宜的交往空间,合理的铺装材料可以使枯燥的空间环境“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符合人们心理的理想交往环境。如在居住区的入口的主要作用是小区聚焦和分散,道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铺装要以简洁明快,有聚集感,并且要加强道路的方向性;在居住区园林小路要自然化,要多采用卵石、碎师、木板等铺装,追求和园林环境的协调统一。 
  (3)街道空间设计 
  1)主要界面 
  居住小区的街道的界面由地面、建筑物、绿化、小品、设施等实体组成,它承担了社区街道空间的认知的功能,给人们印象,为人们记忆,形成人们社区生活。侧立面――建筑立面:作为街道侧立面的建筑立面是社区街道空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街道空间轮廓线的组成,也是人们对街道意象感知的主要的对象。良好的街道空间离不开完整连续的建筑组合,产生不同的空间效应,街道两边的住宅和公共设施以及底层空间的开敞或是封闭,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底界面――地面或水面:水面或地面作为街道空间的底界面,是人们融入街道生活的主要的落脚点,是构成街道的肌理组织,通过自身形状、尺度、色彩以及质感的变化来营造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 
  2)节点 
  节点作为街道的核,是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整个街道的高潮,对人们的环境的认知和活动的组织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街道交叉或者转折节点:街道交叉或者转折节点的扩大可以形成广场,不仅可以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铺地、雕塑、小品等设施来加强街道的可识别性和导向性。街道局部的节点:在连续的街道将局部的空间扩大形成小广场,这种广场或者是社区重要的入口的结合设计,或者是考虑人的心理学,为人们提供可以逗留、休憩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3)细部设施 
  细部设施与人的接触更加接近,其色彩、尺度、质感、纹理、形式以及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都会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一般来讲,街道的细部的设施可以分为实用的设施,如路灯、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筒、路障等;审美的设施,如花坛、行道树、喷泉、雕塑等艺术品,地面的铺装设计等;视觉传达系统设施,如路标、路牌、地面标志等。 
  (4)公共活动场地设计 
  广场是居住小区的标志,没有广场的小区是不太健全的小区,缺乏高潮与序列感,从而使居民生活的心理感受平淡,认为生活缺少变化。良好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内容,把居民从电视机旁、麻将桌前吸引到广场上来,电视机里的人物是假模假样,广场上的人真实自然,要比演员洒脱生动。把广场设计成为小区中心、交往中心、娱乐中心、健身中心、游憩中心,是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5)模糊性空间的塑造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公共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模糊性空间是居民心理学的要求。模糊性空间设计是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是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功能主义、国际主义缺乏公共性空间的批判,其自身的空间的形态即可构成人们心中的认知图式,是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空间而存在的,并在住户的参与下向人性化空间的转化。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 
  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 
  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 
  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 
  (6)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 
  二 个性化设计 
  室外居住景观中的个性化设计是为了设计的多元化,现在的个性化设计的室外居住景观受到的社会现状影响比较大,要改观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但是这个问题会解决的,现在的个性化设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逐渐对室外居住景观的个性化需要不断提高,会促进这个门类设计的不断发展。 
  室外居住景观的个性化设计,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加简单的形式。它其实就是居住景观的个性化设计,加一个室外是给一个限定,使它的范围更加的明确,但也可能使人更加迷茫。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一个明确的限定才能更加深人地了解细部的东西,研究的也更加细致。现在首先还是要谈基础的问题:现代的社会文化对风格影响广大,东西方的交流也扩大了,现代景观比以前更加的自由多元化了,形式也渐渐抛弃烦琐开始向简洁靠近,现在是在拼接和分解中体现历史文化和人们越来越活跃的思想,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也是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室外居住景观包含在其中。 
  现在说一下个性设计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要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深人到个性地方性原则(历史地理性),要素,改变革新,内外结合。 
  (1)地方性原则(历史地理性) 
  这个用老话就叫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来具体地规划景观,要相适应,要了解这个规划用地的地理信息,水文风向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历史如何,风俗习惯如何等都是要具体考虑的问题,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有人会问这个和个性设计有什么关系啊了这个是个性设计的根本,好多好的设计都是基于优良的地方特点的,比如我喜欢这个植物,很好看而且有特点和这个搭配有特别的效果,但是要考虑这个在这个地方实用吗?能活吗?等等。 
  (2)要素性 
  要素其实是很多东西,也比较散,这个是基于地方性基础上升华过来的具体选项的应用,这个要素是个性化设计的细节体现,现代设计师是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材质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景观。这个是思想进步的结果,同时现代思想的解放也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分不开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设计师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要素性也要考虑人们的心理的,要尽量符合所有人的空间尺度感,以前林荫道上有很多的椅子,可是很多没有人坐。为什么,因为设计师只考虑到了人们坐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其他关系,如何使椅子干净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还有应该设立不同的高差,毕竟人的身高不都是一米七五吧。 
  (3)改变革新 
  形式立于功能上,简明和合乎目的;要做到景有尽而意无穷;功能与景观的统一再现自然,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人和物达到精神上的共鸣!现代的室外居住景观风格一定要建立在优秀的功能上,这个就是形式立于功能上的道理,一切都是为了功能服务的,没有好的功能在风格又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话是不会让消费者满意的;只有让其体会到设计的好的功能性,人们才会喜欢这个景观,才会体会到精神的气质!这个室外居住景观的设计必须要简单明确,简明并不是不丰富,而是为了更加突出主题的目的,材料等都要力求简洁经济,要尽量避免烦琐的设计,经济上考虑也是如此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室外居住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最贴近生活的组成部分,对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各室外居住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规划处理,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反映出该设计的主题精神,毕竟景是有限的,但是已经可以扩大的,做到景尽而意远。 
  (4)内外结合(本国和外国技术的结合风格形式以及理念的结合,设计师管理单位等和普通百姓的结合) 
  这两方面的理解是内外的含义。本国和外国技术的结合风格形式以及理念的结合,现在的设计讲求思维的开放性,对外面的优秀的东西要吸收,对自己好的东西要继承,这两个方面要结合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了,单一容易多元难是个惯性的问题。 
  总之,现在的人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的室外居住景观受到的社会现状影响比较大,要改观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但是这个问题会解决的,现在的人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逐渐对室外居住景观的人性化、个性化需要不断提高,会促进这两个个门类设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文中.谈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建设[J],山西建筑,2001(4):14―15. 
  [2] 郭敬芳,谈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2(6):1.2. 
  [3]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方树[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