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住宅和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市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生态小区的建设对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住宅;规划;设计;景区绿化 
  1 概述 
  住宅和人居环境是城市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住宅、住区和房地产开发的方式是为了取得可观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给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然而,我们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与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国际上提出了人类住区的生态优化原则。 
  现今一些冠以“生态”、“绿色”的住宅和小区往往仅是停留在小区绿化、美化和改善建筑物内的某些设备等个别层面上,并未真正涉及生态住区的内涵。生态居住小区的本质在居住区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大自然的破坏,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 规划理念 
  生态住区规划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构成因素之间的简单关联,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功能整体,以自然协调为核心、人类参与的系统组织。 
  2.1 规划选址 
  2.1.1 住区总体的规划选址要结合具体自然地貌,这主要表现在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格局和生物物种的尊重和关照,对住区地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视。规划设计要结合自然,尽量保留原有植被,结合水文特征、溪流、河道、湖泊等环境要素,并对开发建设可能引起的自然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并适时地进行同步恢复和补偿,使之趋向新的平衡,最大限度减缓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的压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在选址时,往往会考虑周边环境可能对地块造成的影响,以及分析本地块开发之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为建筑和道路等人工构筑物的布置,提供宏观的环境数据信息,使其处于对环境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最小的位置,创造具有良好生态位的城市住区。 
  2.1.2 在选址时还必须考虑尽量使居住者能利用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师要首先考虑所开发项目的长期使用者如何出行。公交汽车,地铁,使用自行车或者步行是首要选择的交通方式。这样减少私家车出行以及对停车场地的需求,不仅降低了投资,同时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2 总体布局 
  根据绿色设计原则和方法,基于对周围环境热、光、水、视线、建筑风、阴影影响的考虑,选择优化的建筑个体及群体布局,与当地景观模式和生态因素融为一体。 
  2.2.1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自然地表形态是场地设计与建设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地形条件,如河谷地带、低丘山地和水网地区等,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只有充分利用地形进行建设,才能使场地空间更丰富生动,不破坏或少破坏自然景观,形成独特的景观特征。 
  2.2.2 建筑群布局 
  住宅总体布局要满足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要求,尽量使住户能通过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而形成较好的内部物理环境,减少使用空调的次数和时间,从而降低整个社区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标。 
  2.2.3 注重住区的空间形态 
  “生态住区”特别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环境的尊重,而人的健康舒适感还体现在心理上。国外的设计师在规划时非常注重住区的空间形态,讲究多中高层的建筑配比,特别是人在其中的感受。人们在其中感到空间丰富,尺度宜人,环境设计实用精致。在公认的一些优秀的住区中,没有不顾朝向的围合和曲线,人们的家园在花草的掩映下,有高有底,各具表情,空间效果十分生动,但实际上每栋楼仍然整齐的排列,有很好的通风和日照。而国内的设计人员往往更追求气派和图案化平面形态,大面积的广场与草坪,有意的围合和花哨的表现图。 
  2.2.4 充分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 
  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减少建筑占用的地面面积,使腾出的地面面积设计为公共绿地或住区广场等开放空间,从而达到节地和改善室外空间环境的目的。 
  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结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开辟地下、半地下空间,可将地下空间与上部住宅主体统一设计施工,空间上常用作上部住宅主体功能相对应的停车建筑设备等;b、利用住区集中绿地地面以下开发部分地下空间,如建设大型停车场、商场、文化娱乐空间等;c、结合人工山水园林造景而设置地下、半地下空间,结合景观园林的造景,采用半掩土建筑形式,具有简化施工、降低造价的优点。 
  2.3 空间营造 
  作为设计者,我们应关注如何营造适宜的外部空间物质环境,以诱导人们通过交往逐步建立邻里意识,强化一种住区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在住区中设置满足人们需要的文化娱乐设施,安排有趣味的步行空间,增加人们接触与交往的机会,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统一的规划,建立满足特定区域与居住群体需求的社区模式。 
  同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征和不同行为的需要。具有不同年龄、性别、家庭构成、职业、文化背景、经济财富等特征的居民选择进行邻里交往活动的环境存在着差异。一般而言,老年人倾向于在安全、稳定的空间内交往、活动;青年人喜欢在灵活、自由的空间内交往;孩子们喜欢在活泼、欢乐的空间内活动。聊天、攀谈空间应设计得轻松、柔和、富有亲和感;运动空间应设计得平坦、开敞、无障碍物;休闲空间应设计得相对宁静、舒适、私密性强。不同空间的相互叠合、交织,就形成杜区的空间环境结构。 
  2.4 景观绿化 
  建筑和绿化都是住区的重要组成要素。在设计上除了注重平面绿化外,还应加强立体绿化设计,如屋顶绿化、山墙攀悬绿化等,从而形成立体绿化网(图1)。并且在绿化布局、植物搭配、色彩搭配、季相变化等方面精雕细琢,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完善、丰富的绿化体系,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居住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于从美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认识绿化、建设绿化。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则是片面的、不够的。应该充分认识到绿色植物的生态作用,认识到植物是改善微观小气候、获得理想居住环境的重要保障。在绿化规划设计中,应该摒弃以前过分注重人工构筑物、过分重视建筑小品的传统,减少只有观赏价值的大面积不可进人的草坪,而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林地的遮荫作用调控环境温湿度,根据全年及夏天的主导风选择植栽的方式和植被种类,以获得夏季所需的穿堂风或阻挡冬季寒风。注重发挥绿色植物净化大气、防风、防尘、防噪的作用.通过绿色植物而改善局部小环境,为人们创造安静、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2.5 住宅设计 
  绿色住区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以一种柔性的、开放的设计来取代过去那种刚性的、封闭的设计,即为其后的扩建或改建提供条件,既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也考虑到尚未预见到的需要,使设计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住宅应该具有多样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人群对于住宅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只有提供不同的户型才有可能满足不同购房者的需求,有的居住社区中甚至还考虑了租房者的使用要求。这样有助于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结构。 
  住宅还是一种耐用消费品。随着时代的变化,住宅的使用功能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居住建筑的设计应该考虑未来使用功能变化的多种可能性,甚至应当考虑到把住宅改变成大型公寓、小型公寓或办公室的可能性。即使是居住社区中的公共建筑也应考虑未来使用功能变化的需求,如改变成居住建筑或零售店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建筑具有最大的空间包容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创造灵活的空间体系;同时提供易于安装、更新和维护的建筑填充体系以及相应的建筑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大拆大建的现象,减少资源的浪费。 
  日本东京世田谷区深泽环境共生住宅区是一个布局合理、生态节能的可持续居住小区的典范。它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基于原有的生态、人文资源基础,在对其进行保全、再生的基础上,予以更新的环境理念,使小区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同时,又保持其居民旧有生活方式与环境认知的延续性。小区采用分散、组团式有机规划格局,保持旧有地貌,与周边交通流线、区域景观相连续;使用屋顶、墙面绿化,保留移植现有树木,保护利用现有的优良土壤,设置菜园,绿地系统与周边广域绿化系统成为一个整体,与都市内野生物生息环境连续化。 
  2.6 节能技术 
  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降湿等达到节能的目的。 
  2.6.1 风的利用。设计中应当考虑创造利于热压和风压通风的条件,尽量满足住区内建筑的自然通风;风能应用技术主要为小型风能电能转换技术,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 
  2.6.2 合理开发太阳能。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是未来住宅能源的利用方式,其应用包括两大方面:a、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即用太阳辐射热加热水,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采暖及制冷。b、太阳能光电(PV)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的供暖、空调、照明等功能要求提供清洁的能源(图2)。 
  2.6.3 地热资源的利用。地热能不仅适用于单栋建筑,而且特别适用于像居住小区、工业区等成片的建筑。利用地热能一方面既没有污染、对生态和环境有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3 结语 
  生态住区既是一种新理念也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规划人员应回归到更本质层面的思考:关注环境、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将住区的生活环境放到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来考察,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环境概念延伸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统一之中,追求个体意义上的生活品质与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生存价值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强调物质环境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上追寻地域传统的文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