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已被越来越多的重视,进而许多地区开始在规划时借鉴湿地景观的概念,以达到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较好融合。如何将生态设计原则应用在湿地景观设计中是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设计;自然和谐 
  湿地是极重要而又特殊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湿地景观的设计应接近于自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遵循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达到生态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一)保持湿地的完整性。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保持 
  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湿地景观进行整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设计的形式与湿地内部结构的协调关系,保证生态设计的要求。湿地景观设计应力求与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相一致,修改或剔 
  除不相符的部分,使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原有环境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湿地水文特征、水质、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水岸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原有人类活动与湿地的关系等。 
  (二)湿地景观形态设计。自然湿地的形态各异,有凹岸、曲流、 
  河心岛、浅滩、沙洲、深潭等,各形态相互交替形成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这种自然的变化既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减少洪水带来的破坏。设计时,应随形就势,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形态,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统一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圆形、矩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破坏自然的不规则性。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保证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以营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 
  (三)植物的配置。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配置中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选用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使湿地植物系统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这样还可极大的减少养护管理的费用及难度;以外来植物为辅,但应密切关注外来植物的入侵性,避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物种搭配要满足生态的要求,在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动植物搭配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互补功能。例如:进行多种类植物搭配时,首先,植物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必须协调一致,满足视觉上相互衬托,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以达到优美的景观构图;其次,根据地域的水深及水流特点,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第三,湿地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垂柳、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石竹等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与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此外,设计中还需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在靠近湿地景观区域一侧的水体尽量不安排高大的乔木,以便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四)护岸的生态设计。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也是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处理更应精心考虑,确保湿地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工硬化护岸将严重阻碍湿地与周边环境的液、气、固交换,破坏湿地的过滤和渗透功能。为满足景观和生态的需要,应选择自然的方式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可考虑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和亲水护坡,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营造出多元生态环境。理想的湿地生态护岸处理,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土壤沙砾替代人工砌筑的硬质驳岸,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从景观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又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效果,真正营造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五)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设置应该严格控制其体量和布局,将小品及构筑物融于湿地大背景之中,避免其突兀感。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多有栈道、桥、围栏、水榭等,设计这些小品时,除了要符合功能特性与审美需要外,可适当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与设施,选取生态化、乡土化的建材,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以提升空间品质,并鲜明地表现景观的性格与品质。 
  (六)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是以确保湿地动植 
  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主要原则。在湿地植物种植上,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作为湿地缓冲区,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缓冲区的自然演替和恢复过程,以利于湿地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满足湿地缓冲区的自然交替过程,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 
  三、结语 
  设计湿地基本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外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经验,本项目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其主要特点是:污水基本上在湿地床表面下流动,保湿效果、卫生条件好,污水处理能力较强。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污水的处理效果。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二是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在根系周围形成好氧/缺氧/厌氧区;三是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选择人工湿地的植物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适合本地,来源广泛;耐污染能力、净化能力、抗虫害能力强;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生长周期较长;具有经济、观赏价值;合理搭配,易管理。根据项目的环境条件及相关因素所选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风车草、灯心草、美人蕉、香根草、象草、黑麦草、皇竹草。同时,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以使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高效运转,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景观设计过程要贯穿生态理念,从而确保湿地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理论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