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城市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国内外城市湿地建设的现状,展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趋势。建议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从控制生活垃圾污染,加强技术支撑,建立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经济政策、法制体系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加强湿地公园的科研工作等几个方面抓起。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发展;建设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城市的环境调节、资源供应、灾害防治以及人居环境的美化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被改造为城市建设用地,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向城市边缘湿地,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严重破坏城市湿地的生态环境,这给城市湿地的恢复带来了新的挑战[1]。 
  本文从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出发,结合城市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国内外城市湿地建设的现状,展望城市湿地建设的趋势。提出我国城市湿地的建设对策,以期为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内外建设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展了有关退化湿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研究。美国费城的德拉瓦河岸Penn's Landing开发计划[2],曼哈顿哈得逊河畔的滨水游步道设计等[3]。目前,国外的城市湿地空间规划从生态角度出发,将水体、堤岸、滩地、植被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恢复这些自然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湿地生态恢复、洪泛控制、水质自净、生物繁衍和人类休闲娱乐的综合目的。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4]。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也开始认识到湿地“生态体系保护、恢复和创造”,以及“净化环境”的重要性,引进了有关河流整治的一些新理念,霞浦湖湿地恢复计划,获得了良好的效果[5]。 
  我国对城市湿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城市湿地的生态恢复方面[5,6]。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已经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作为我国的长期奋斗目标。虽然我国对退化城市湿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国对东湖、滇池、太湖等[7-9]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许多地区开展城市湿地的建设研究,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的长春、哈尔滨、大庆[10];黄河流域的天津[11]、济南[1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杭州市[13]、上海市的梦清园[14],以及青藏高原的拉萨市拉鲁湿地[15]都实施了城市湿地恢复的重大生态工程。此外南方水乡的保护与更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成都市的府河、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使成都市的活水公园成为我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总结国外和国内关于城市湿地建设的成就,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均突出了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 
  2 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趋势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耦合的复杂系统,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础。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该尊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乡土物种,重点加强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将城市湿地保护与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文明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未来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2.1 整体化 
  总结国外和国内关于城市湿地建设的成果,城市湿地发展方向必为把湖泊和河流等城市湿地的局部恢复扩大到整个流域的恢复,不但达到内环境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和完善,而且在景观和生态系统水平上恢复其美学价值。 
  2.2 自然化 
  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自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自然为主,辅之以若干科学研究观测设施,保护湿地现有的景观、生物,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湿地公园仍是人工湿地公园,湿地景观斑块破碎度较高,斑块小而分散,缺少一定量的较大规模的湿地。具有很高生态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城市自然湿地公园是目前城市湿地保护发展的一个方向。 
  2.3 可持续发展 
  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其管理系统来保障。管理系统要通过调整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保障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城市湿地公园的管理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针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进行监测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引起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的监测与管理。由于调整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可行,因此,完善和加强对人类在湿地活动的管理将成为湿地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3 对策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湿地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城市湿地研究基础薄弱,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正待提高,保护难度较大,因此,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针对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3.1 严格控制生活垃圾污染,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排放污染废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必须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防范和制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因城市分散性生活污水污染而导致功能退化的城市湿地,应在恢复生态学原理指导下选择和采用芦苇移植,泥炭及其制品净化湿地水体、底质和土壤,以及引种具有净化功能与观赏价值的乡土水生植物等措施,使生活垃圾对湿地的不良影响减小到最小。实施典型湿地的恢复与保护示范工程,增设市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的有效途径,然后申请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公园,之后进一步申请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公园的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3.2 加强湿地保护的技术支撑 
  根据城市湿地的特征,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环境生物信息监测,记录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情况,将现代化3S技术用于动态监测,建立城市湿地信息系统,准确掌握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变化,及时上报信息,科学地采取保护措施,为保障当地及其毗邻地区的湿地系统协调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3.3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经济政策和法制体系,加快湿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我国湿地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近年来,许多地区虽然制定了一些与湿地保护相关的地方条例,但总的来讲,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至今国家尚未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因此,加快湿地保护立法进度、制定完善的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同时在妥善解决好城市湿地公园附近居民生计问题的基础上,加大对发展湿地观光旅游的资金投入,改善行、衣、食、住、游、观、购等旅游设施,如提供休闲场地,适度点缀木栈桥、观鸟亭、钓鱼台、设立湿地科普标识牌,湿地科技展览室、湿地民俗文化体验展室、湿地生物标本馆、湿地研究实验室等。通过宣传湿地生态环境和景观效应,大力弘扬湿地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推进保护区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保护区与周边群众的利益矛盾。 
  3.4 建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 
  目前各地区湿地管理主体较多,涉及农、林、水和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管理的结果往往造成管理混乱,缺乏协调性。需要在政府部门间建立能够促进各管理部门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或者设置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使各部门能发挥各自优势的管理机制,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3.5 加强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的科研工作 
   加强对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研究,湿地保护技术,持续利用技术和管理技术研究。以生态学、经济学、湿地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理论为指导,研究湿地公园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扩大合作领域,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小康,李春晖,黄国和,等.流域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08,6(1):87-96. 
  [2] Bacon E N.Design of Cities[M].Thames and Hudson N.Y,1978. 
  [3] Bugess J,Harrison C,Limb M. People,Park and Urban Green:A Study of Popular 
  Meanings and Value for Open Space in City[J].Urban Studies,1988,(25):455-473. 
  [4] 李翔宁.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时代建筑,1999, 
  (3):30-35. 
  [5] 金相灿.湖泊和湿地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与管理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7] 沈晓鲤.武汉东湖的生态环境变迁与恢复问题[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26(4):24-26. 
  [8] 拓元蒙.滇池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防治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2,21(1):35-38. 
  [9] 张洪,倪亦南,张燕.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湖大道生态岸线规划建设评析[J].中国园林,2009,25(2):51-54. 
  [10] 邵强,侯则良,李九斤.大庆湿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1(1):91-94. 
  [11] 吴静.天津市湿地资源开发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2):64-66,80. 
  [12] 修春海,焦盈盈,武道吉.表流人工湿地改善玉清湖入库水水质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3):100-102,105. 
  [13] 王同新.杭州湿地保护与管理模式[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5(1):18-20. 
  [14] 陈漫漫,李小平,李丹.梦清园人工湿地景观构建及运行效果研究[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8,1(2):10-16. 
  [15] 黄薇,陈叙图.拉鲁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退化原由的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08,37(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