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探究

 摘 要: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已经成为园林设计的灵魂,在古今中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已经逐渐的脱离了视觉效应,更大化的成为精神建设。

  关键词:园林景观;主题;文化

  1 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1.1 主题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题最初指的是音乐中的术语,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基本概念是:主题既是主体,也就是主题的解释的根据和目的,主题的解释学的公共领域即为解释学的根据和根基,也就是创造和改变我们的依据和根本,于是成就了我们的主体,我们发挥主题的根据是依据一定世界发现的一定的时间,根据这种依据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主题,我们根据一定的世界措施得到一定的解释,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得到一定实际的结果。

  文化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词汇,其概念也是十分的深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们普 遍的社会习惯。从根本上来讲,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1.2 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视觉的满足而出现的,而是它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承载表达文化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对园林景观的赏析是通过“观、品、悟”来实现的,先是以视觉来进行观赏,然后通过观赏所获得的信息来对景观进行品味,这些都是一般赏析园林景观的正常理解,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品味后,能够领悟和理解园林景观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2 古今中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2.1 国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日本园林:日本的文化具有着明显的岛国特点,日式园林的建造简单而精细,无论是一草一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产生一种亦自然亦人工的感觉,不是自然恰似自然的景观。“栗林园”位于日本四国的香川县,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日本十大著名园林之一,始建于16世纪的室町年代,此园林彰显出了日本的文化内涵。

  美国园林:美国因为没有各种宗教的束缚和约束,产生了一种自然、朴实、纯真的文化特点,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出现了美式自由、开放形式的园林景观,不拘泥于细节和定义,构成一种浪漫的感知。

  法国园林:法国的园林艺术主要是在17世纪的下半叶逐渐的体现出来,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凡尔赛宫园林,这座园林的建造,体现出了法国古典文化,浪漫之都的景象成为一种现实的表现形态,从园林主题与文化之中看到法国的整体韵味。

  2.2 国内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我国作为东方园林的发源地,拥有着的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我国古代园林在其自身的历史背景下逐步的进行衍化,从早期的囿,到秦汉的苑,魏晋时期的山水园林,唐宋年代的文人园林,直至清朝的写意园林,从始至终都是遵循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历程。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一直都是在强调着“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这种手法的寓意在产生情景交融、以物比德。把自然的景物看做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

  3 当今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3.1 忽略了主题与文化的内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园林景观的建设已经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域或者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现代园林景观主要以广场为主,这样确实给地域新增了不少的生气,但是同样阻碍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过于追求园林的档次,忽略了园林主题与文化的内涵。

  3.2 忽略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统一

  不同性质与功能的园林建设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的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统一,盲目的追求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的要求,使得园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

  3.3 主题的缺失

  不同的园林景观的意境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园林过重的去注重文化的传播,导致主题的设计过于复杂,使得人们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感觉,文化信息的混乱影响了人们的心态和感觉,导致最终放弃了对文化的理解与感知。

  3.4 文化的缺失

  园林景观的建设,能够使观赏者的产生不同的感觉,时而感到舒适恬静、时而感到端庄典雅、时而感到寂静冷清,但是现代的园林景观都在趋向于“权利”与“财富”,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

  4 总结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和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通过主题和文化的表达,体现出各国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内涵,并且要不断的进行突破束缚,把传统的观念融入到现代的生活环境中,把园林景观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5)

  2 曹劲.南越王宫苑遗址与日本早期造园共同特色的可能意义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