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设计生态双理念的建构

  【摘要】结合实际案例,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园林设计生态双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拓展运用,阐明设计思想同根同源、互可借鉴、相互变通的观点,将园林设计理念运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便在今后其他领域的设计工作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关键词】园林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运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城市面貌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城市无序扩张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为了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和谐之风,大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绿化模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风景园林这门学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风景园林师从过去的配角“做填空”,到现在进入各个设计领域,甚至主导相关规划设计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很多的园林设计理念,在不同的领域,如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中,得到外延和内涵的延伸拓展,学科的交叉渗透演变日趋明显,理念的互为借鉴、相互变通、灵活运用更是常见。现状、社会、生态、艺术四层面叠合、构件、形成绿色生态休闲空间。提高绿色环境,为游客创造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的群落生态环境。

  2.园林设计生态双理念的基本原理

  园林设计生态双理念,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景观是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的综合体。那么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片沼泽地,一座城市,一座校园,一个机关大院,一家工厂,一个居住区,乃至一户人家的后花园,他们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具有功能和结构的。在一个景观生态系统中,至少存在如下几个层次的生态关系。

  2.1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2.2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2.3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其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4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3.园林的绿化双理念生态设计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威胁,园林生态绿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合理利用绿色植物对环境的生态作用是作为园林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在绿化生态设计之前,首先要对设计区域内的各种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为后面的工作提供细致、可靠的依据。

  3.1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只要有25平方米的草坪或10平方米的森林面积,就可以吸收一个城市居民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这是合理制定城市绿化指标最重要的依据。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氯气、氯化氢、氨、汞铅蒸汽等。我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对某一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和抗性.针对某一地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合理选择配置园林植物。如臭椿吸取二氧化硫的能力特别强,超过一般树木20倍,而女贞的吸氯能力比一般树木高100以上。

  3.2绿色植物吸滞粉尘和烟尘

  城市空气中含有大最的尘埃,油烟.碳粒等。根据测定要化林带阻挡的地段要比无树的空旷地带减少降尘23.4%一51.7%。因此在城市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营造防护林,扩大绿地面积是减轻粉尘污染的有效途径。绿色植物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城市中的绿化区域和无绿化区域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许多研究证明: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感冒病毒;樟树、按树的分泌物能杀死蚊虫,驱走苍蝇,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流感病毒等;l公顷桧柏林一昼夜分泌30公斤杀菌素。因此,在疗养院和医院周围多种植条菌能力强的植物利于防病治病。

  3.3绿色植物净化水体和土壤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植物根系净化土壤的生态功能,在城市垃圾场、污水处理厂周边合理配置的防护绿带。绿色植物改善城市小气候,绿色植物调节湿温度,减少辐射,通风防风等功能。园林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日林绿地和面积,利用行道树引人夏季风,阻挡冬季季节风。

  4.园林设计应体现功能需求

  我们在设计时要重视功能,从人的活动人手,分析功能布局和尺度,但机械的功能主义会导致环境的冷漠与乏味。当然,过分重视艺术,搞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更是不利于工程建设和浪费基建投资。功能与艺术是不相矛的,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使功能得到巧妙的满足,这就是艺术。现代人喜欢在绿色的大自然中度过休闲假日。提供各种休闲、活动、体育运动等不同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的人都能够找到适合多种需要的轻松、愉悦、自然的空间环境。老年人活动场所应多设一些可遮风挡雨的、可坐着休息的场所。

  为城市居民创造绿色空间,还居民以健康。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绿地景风与运动休闲、生态保健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城市空间,而且顺应都市人崇尚自然、关注生命的需求。日本在绿色中创造出个性突出、环境优美的”贴身公园”符合人类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好愿望,值得我们借鉴。由于年轻人白天都在忙于工作,儿童游戏和老年人锻炼的场地是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老年人晨练、散步、冬晒太阳、夏纳凉、驻足观景、休息闲坐、遛鸟、带小孩玩耍等。

  只有掌握了各方面专业知识,才能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赋予创造性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学、道路、市政公用设施,防灾系统规划等等。从城市社会学研究人们真正需要的园林功能。如现今社会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和社区邻里关系中找出多数人的需要。

  5.园林设计要创造意境,达到情景交融

  园林设计做为艺术特征具有创造性,反映生活,鲜明、生动、准确完美地表达思想感情,将建设对象的“形”和想表达的“意”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画中有诗的境界,这就是意境。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得到普遍的肯定。要先对所有设计的内容性、定位准确。然后,融合各种先进文化、学科、创新突出特色,展现自身风格魅力,甚至一种政治、文化态度。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是所有成功设计的关键。

  园林生态设计还应与城市绿化总体规划相结合,从形式上和布局上满足整体规划的要求。从规划角度出发,城市绿地系统的点、线、面相结合,各生态绿地之问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设计不象绘画作品那样,仅供人们的欣赏,而设计家的手稿,必须通过实施才能发挥出效益,否则仅仅起到一个资料的作用。特别是园林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如果想要得到优秀的设计手稿,所需要掌握的各类专业知识和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付出的辛苦也照比别的设计要多得多。

  6结语

  园林生态设计不是单纯考虑绿地具有高生态价值,而是在强调生态价值的同时,追求其功能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它不单纯以实现当代人类的需求为目标,还考虑其他生物以及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追求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经济多种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佳。

  中国的造园艺术,可谓博大精深,非常多的造园重要思想在其他领域都可以拿来应用。在西方国家,就连城市规划这门学科也是在1907年从哈佛的景观建筑学中分离出去的,由此可知,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也必然在城市规划学科中有所继承和发扬。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造园有“法”,而无“成法”,而园林设计理念运用于其他领域,要灵活变通,求新求变,符合实际情况,切不可“拿来主义”。

  参考文献

  [1]刘乾先.园林说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7)

  [2]刘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陈跃中.大景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性框架探索[J].建筑学报,2005,(8):47

  [4]赵警卫,王荣华.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8(7):178

  [5]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东南置业,2007(8):14

  [6]庞治国,王世岩,胡明罡.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OO6,(4):151

  [7]程绪珂.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OO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