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模式与考文垂模式

    [摘要]:二战使得欧洲大量城市中心区遭到严重破坏,关于战后重建方式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进行。本文重点研究了华沙和考文垂中心区的重建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以传承历史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华沙模式以及完全采用现代主义理念建设新城市的考文垂模式,这两种模式对研究其他城市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华沙,考文垂,重建模式

  

  1.二战后欧洲城市重建背景 

   1945年,很多欧洲城市因为战争而成为一片废墟。许多欧洲文明古城延续了数百年的城市格局被严重破坏,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被摧毁,社会经济问题涌现。二战后摆在欧洲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城市重建。

   关于城市中心城重建方式的讨论是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核心。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需要先回顾二战前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理论。

  1).“明日城市”的构想

  工业革命后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密度显著增强,城市快速扩张。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提出了“明日城市”的构想,提倡扫除现有的城市结构,以一种崭新的新理性秩序来建设城市。

  2).雅典宪章

  针对城市中分散布置的工业用地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干扰这一现象,CIAM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明确将城市功能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工作、居住、休憩和交通,提出城市用地应当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相同的城市功能聚集在一起,而不同的城市功能相分离。功能分区的思想对战后欧洲城市的重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有机疏散和卫星城理论

  1918年沙利宁提出了旧城更新的“有机疏散”理论,提倡城市的发展不能全集中在旧城中心区,应当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郊区,构建大城市郊区的“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和卫星城概念的提出,成为二战后西欧城市控制中心城重建发展规模的理论基础。

  2.城市中心区重建——考文垂模式与华沙模式

   城市中心区重建进行重建的核心问题包括:清理战争带来的大量废墟应对毁损的历史建筑采用何种态度,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应当遵循历史传统布局相还是进行彻底颠覆,中心区如何进行土地功能的置换等。1987年举行的贝拉焦(Bellagio)会议,总结了欧洲十几个典型城市战后三十年城市重建的实例。下文以考文垂和华沙的中心区重建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2.1华沙模式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二战时曾遭到德军轰炸,地面80%-90%建筑被毁。1945年解放后华沙开始了城市重建活动,当时华沙城市人口仅16.2万,占战前人口的12.8%。新的重建规划指导思想不仅是重建,更要改善原有城市环境设施,提升人民生活条件。具体内容包括:

  1) 调整土地功能,城市分为居住区和工作区

  2) 按照历史原样重建华沙古城

  3) 开辟一条南北向的绿化走廊带,结合维斯瓦河的绿色走廊,形成楔形绿地,从郊区引入城市。

  4) 降低建筑密度,扩大城市空地面积,改善居住环境。

  5) 在主干道的交汇处建设新的中央火车站和城市中心。

   华沙模式的有两点特别值得借鉴:一是对于历史文脉的充分尊重。旧城的肌理形态在重建过程中得到了很好地延续。如图是华沙在战前和重建后城市肌理形态的对比。在重建的过程中,旧城的街道、广场等被保留,整个旧城街区大小与战前保持一直。重要历史建筑以及旧城广场四周的建筑立面均按原样重建,重建后的旧城十分逼真地还原了二战前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除旧城外,居住社区的院落尺度参考了传统街区的大小(如图),旧城的空间秩序及城市尺度得以延续。同时在旧城中增加了许多公共绿地,缓解了战前中心区建设过于密集的压力。其次是重建规划的预见性,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储备用地。在旧城重建过程中,市政基础设施被整体提升,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楔形绿地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在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楔形绿地降低了城市的建设密度,提升了中心城区的环境品质,同时为中心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2考文垂模式

   考文垂在战前的城市布局延续中世纪的传统风格。二战期间德军发动大规模空袭,彻底摧毁了考文垂城市中心地区。重建方案的定位不再考虑恢复考文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而是激进地摒除一切旧有的桎梏,建设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城市。重建方案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1945年开始在中心区外围建设环线,以明确中心区的范围。在传统的购物街原址上建设一个新的步行商业购物区域,街道宽度被拓展,街道两侧采用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创造环境舒适的步行街区。机动车停靠在中心区地下或外围空间。同时对具有地区标志性的考文垂主教堂进行创新性重建,仅保留老教堂的后殿及塔楼作为纪念性场所,保留的教堂塔楼成为城市的天际线。重建后的主教堂与商业中心相连。教堂的东、南侧规划一组文化建筑,教堂北侧建设一个城市公园。中心区重建规划体现了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 

   考文垂模式也有两处特别值得借鉴。首先是中心区的核心规划思想在多轮规划中一直被贯彻实施。从1940年轰炸开始,考文垂的重建规划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年的城市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协调的过程中规划方案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但是建设一个集商业、文化、休闲等多重功能的现代主义新城市中心的规划理念从未改变,商业步行街的概念也被很好的贯彻实施。其次是对尺度的控制。考文垂重建摒弃了传统的狭窄性的街区形态,采用现代主义的功能布局方式。重建过程对于城市整体尺度的控制是值得称道的(如图),步行区周边建筑混合了商业零售、办公、休闲等功能,高度控制在6层以下,远处的教堂塔尖作为视觉中心,共同围合出尺度适宜的步行空间。

  3.结论

   华沙模式与考文垂模式是欧洲城市中心区重建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恢复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的华沙模式还是完全建设现代主义新城市的考文垂模式,在指导城市快速重建的过程中都是成功的。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是对与城市尺度的控制。华沙模式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而考文垂模式则是摒弃了柯布的大街道、大绿地的“光明城市”理想,通过构筑人性化的步行街道空间来创造人性化的尺度。其次是规划的前瞻性和贯彻实施能力。两个城市的重建通过引入城市公共绿地、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方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城市以后的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持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牵扯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但城市重建的主导思想被很好的贯彻实施,形成了今天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形态。这对其他城市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4) 倪慧.2007.西欧城市更新的发展及其借鉴与启示.东南大学.

  5) 王蒙徽.1991.华沙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述评.世界建筑.No.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