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摘要:为加强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严格保护和科学规划,惠州市组织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在深入剖析其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巧妙构思,精心布局,使整个风景区融于自然,寓于文化,营造出了一个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

  关键词:自然;文化;总体规划;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1989年,该名胜区被批准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又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2.6平方公里,主要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两部分组成。整个风景区风光秀丽,山水相映,岛屿层叠,具有粤东地区素雅幽深的自然景色。

  1优势条件

  1.1水域参差,山川秀邃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秀美的湖山。惠州西湖与杭州、颖州西湖不同,其湖水曲折明灭,与湖西诸山相依相绕,景致幽深,耐人寻味。惠州西湖的空间特征与中国园林的特征十分相识:曲径通幽、含而不露。

  1.2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惠州西湖之所以盛名远播,与其悠久的历史也密不可分。自晋、唐以来,西湖屡经建设,到宋代苏轼谪居惠州时,资助天庆观道士邓守安、栖禅寺僧希固建造东新桥、苏堤、西新桥,题额天庆观、永福寺,筑放生池于鳄湖,并涉足芳华州逍遥堂、孤山栖禅寺、西山罗浮道院、大圣塔、披云岛西村,后又葬朝云于孤山……所到之处,皆成为西湖古迹。苏轼寓惠期间留下了一百九十多篇散文、诗词,对惠州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国内名家纷纷南来聚惠,或兴办书院、讲学丰湖;或为官斯地、卜居湖上;或浚湖修堤、倡建庭馆……除园林建筑外,西湖及其周边的寺观、祠堂、庭院、庐舍、书院、别墅、墓、塔等纪念建筑达到全盛,关于西湖的歌咏诗篇和各家《西湖志》此起彼伏,铸造了西湖乃至惠州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

  1.3依托城市,服务充分

  自古以来,西湖与惠州城区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湖周边的桥西、南坛等地区是惠州主要的商业、商务区之一,使得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后勤供应、内外交通、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均优于一般风景区。同时,由于惠州市地处发达的珠三角,交通便利,距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的距离都在1小时车程内,区域经济的支撑十分发达。

  2存在问题

  2.1风景价值日益显现,湖城关系渐趋紧张

  由于西湖湖山秀美,又紧邻城市中心,成为人们居住、工作、休闲的首选之地。近年来,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西湖周边高层建筑不断新建,使得西湖日益被城市所包围,从最初的“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今天的“湖在城中,湖城纠葛”的局面,西湖面临着被圈景的危机。

  2.2污染治理渐收成效,生态平衡尚未恢复

  惠州西湖在五、六十年代尚有横槎、水帘和新村三支溪水入湖,当时湖水清澈,沿湖居民可直接饮用湖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挤压,西湖水体淤积变浅,并逐步演变成为封闭性湖泊,湖水来源主要由湖泊流域地区的地表径流和集雨面积内的降水补给。西湖目前缺乏生态功能的多样性,生态的自我调节恢复功能已经遭到破坏,随着城市活动加剧、人口密度增加以及区域环境恶化,污染也日益严重。

  2.3城市道路干扰景区,六湖分隔游览不畅

  古西湖以“五湖六桥”而著称,五湖相通,路桥相连。随着城市发展扩张,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原平湖堤修建为下角东路,原横槎堤改建为环城西路一部分等。由于城市主要道路从各湖间穿过,严重影响了西湖整体空间的连贯性,也使主要游览区局限于平湖的现状很难得到改变。

  此外,西湖风景名胜区还存在着部分山体资源利用不当,景区文化内涵不够深入,配套设施较为不足等问题,给进一步提升景区品味,促进旅游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

  3规划构思

  综合考虑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等规划原则,本次规划的主要构思为:

  3.1梳理用地,明确界域

  据《惠州西湖志》的记载,古西湖界域“东西约十公里、南北约八公里,面积约八十方公里”,而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实际管理范围仅约3.2平方公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一版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景区范围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风景区内城市建设较频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如果不能明确风景区界限、收回景区内被占用的土地,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蚕食的状况还将加剧。因此,本次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梳理用地,明确西湖风景名胜区界域、明确土地利用方向,并充分结合风景区建设计划,提出收回土地的时序。

  3.2挖掘历史,重整旧迹

  据统计,从唐朝至民国初期,西湖历代的名胜古迹约有240余项。但随着岁月变迁和战争动乱,现存景点89个,其中还有不少急需进一步修缮。因此,针对西湖景点建设内涵不够深入的问题,本次规划拟将景观规划的重点放在文物保护、史迹恢复和传统文化弘扬上来。

  3.3养山理水,恢复生态

  近十余年来,虽然采取很多措施引清、截污和疏浚,但因西湖水生态系统已遭破坏而难以恢复原有的清水状态。本次规划构思是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西湖水体透明度,逐步恢复昔日“弱藻潜鳞皆可见”的西湖水景。

  山是惠州西湖重要的风景资源之一。目前西湖周边山体被人为开挖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而林地中人工林、残次林占很大面积,且树种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低,亟需进一步增加植物种类,为生物栖息提供适宜环境。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进行以水土涵养木、生态风景林为主的植物景观规划。

  4规划布局

  惠州西湖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其和谐的山水尺度、湖城的亲切关系、秀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源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宜于游览和便于管理,其布局上可划分为六大景区。

  4.1平湖景区

  平湖景区东至环城西路,西抵西山、孤山和准堤阁山,面积约79.6公顷。规划平湖景区形成两个主要景观游赏带、三个重点游赏区。两个主要游赏带包括环城西路游赏带、湖心游赏带;三个重点游览区是指西山—孤山—准提阁山游赏区、丰渚游赏区、元妙观游赏区。游赏区之间分别由苏堤、烟霞堤、桃花溪等景观道相连。此外,通过规划建设孤山东坡文化园,完善孤山苏迹景点群和景区园林绿地,增设小型风景建构筑物等措施来进一步丰富平湖景区景观,提升景区品位。

  4.2丰湖景区

  丰湖景区东至环城西湖,西抵螺山,面积约11.21公顷。规划将丰湖景区分为两个部分:以丰湖及其周边陆域形成的湖区和以螺山为主体的山区。湖区包括两个主要景点,位于丰湖东面、环城西路以西的荔浦风情和原丰湖书院、叶氏泌园所在地黄塘半岛;螺山区也有两个主要景点,螺山与小架榜山之间的桃花源和螺山的山顶景观点。规划拟将景区内的现有建筑逐步拆迁,并在花岛上建设丰湖书院和泌园等两座园林,以恢复昔日丰湖景区的宜人景观。

  4.3南湖景区

  南湖景区西北至鹅岭北路,西南达鹅岭东路,东抵惠州市第一中学,面积约47.5公顷。南湖景区临近南坛商业街和城市主要居住区,且景区本身较小、尺度亲切,游览者主要以市民和周边居民为主。规划扩建飞鹅揽胜、建设今是园和茱萸移舟等景点,以形成以飞鹅岭为核心景群、南苑绿絮和今是园为节点、环湖路为纽带的结构,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风景游赏空间。

  4.4菱湖景区

  菱湖景区东北至太保山,南达丰山、百鹤含书,东抵下角中路、鳄湖路,面积约57.6公顷。规划拟结合红花湖引水,在太保山、百鹤含书之间设一处出水口,挖凿曲折的溪流湖道为菱湖供水,并扩建或建设景区怡园、犹龙剑气、横槎小隐等主要景点,形成以这三个景点为核心,以菱湖二路和丰山前路等两条滨湖路为串联的曲折迤逦、山拥水桓的菱湖景区。

  4.5鳄湖景区

  鳄湖景区东至达烟霞堤、丰山、百鹤含书,东南达凤山,南抵紫薇山、小鳄湖,西至古榕山,面积约127.6公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保护和建设陈炯明墓园,新建古榕碧荫、菩提永福等景点,以进一步完善鳄湖肃穆,群山叠嶂、高榜宛然的景象。

  4.6高榜山—红花湖景区

  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包括高榜山、红花湖和周边山体,面积共约1838.1公顷。规划形成高榜山、红花湖、红花嶂等三个郊野游览区的格局,其中,在高榜山小新村东南侧兴建景点“榜岭春霖”;在红花湖景区规划完善环湖路,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骑行、比赛的场所,远期适当开辟水上游览路线;红花嶂内结合入口设置“绿蕉听雨”景点,以乡村农舍作为主要景观意象,形成一个具有浓郁乡村野趣的景点。

  通过以上规划布局和建设,使得整个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六大景区各具特色,最终培育形成平湖富丽、丰湖雅致、南湖小巧、鳄湖肃穆、菱湖幽深、红花湖纯净的优美景致。

  5结束语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融自然美景、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于一体,山水与人文相依,景区与城市共美,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本次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西湖景区独特的风格特征,既考虑了各个景区、景点的整体格局和风格的协调,又突出了各个景点在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和植物景观等多方面所形成的特色,还强调了景区与城市能形成和谐共美、互依互利的良性共生关系,使得整个风景区融于自然,寓于文化,营造出了一个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