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下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探析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地域特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经济的腾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当建筑的大量兴建经历过高潮以后,城市广场的建设又成了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重点。许多城市除了以其著名建筑作为城市标志以外,更因其拥有供广大市民聚会、交往的城市广场作为城市标志而被人铭记在心,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的外滩广场,大连的星海广场,四川的都江堰广场以及天津的滨海广场等都是其中的典范。然而,由于人们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价值观念的定位和环境的规划上存在诸多不足,且随着城市广场风格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当前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面貌大同小异,缺少地域特色,因此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城市广场及地域特色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等围合或限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把周围的各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结合成整体。是城市中人为设置可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广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地位与功能。按广场的功能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按广场在城市总体结构中的位置和地位又可分为市级、地区级、街区级等广场。此外,还可根据用途、所有权和使用权限的不同等来进行划分。这些划分方法相互之间可以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例如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广场,可能兼具商业、休闲娱乐或纪念等多种功能。所以,对城市广场的划分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地域特色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它包括特定地点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地质、气候条件以及人工环境特征等。其次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背景含有许多不同的内在文化表象,例如:文脉、传统、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符号学等等。
2、目前中国城市广场地域特色设计的误区
城市广场有其独特的身份,它是市民日常生活所的公共场所,因此需要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积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的许多广场在设计时,为了体现文化、强调个性而忽略了广场的使用功能。例如,某些城市为了追求所谓的“城市标志”,在广场上建造巨型雕塑,却没有对广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甚至为了追求视觉上的震憾而减少绿化面积和人性化的设施,从而导致整个广场沦为“标志”的“基座”。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应加强对其内涵的研究,力求抓住广场景观本质性的内容。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对地域性的理解不深入也是当前国内广场实践中比较严重的问题。现今国内的许多广场设计,高举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的旗帜,但是他们用来体现地域特色的却要么是相互抄袭,要么还是那些文化雕塑、历史浮雕墙等。不可否认这些确实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但是仅仅把这些当作已经挖掘出的地域内涵,未免显得有些过于肤浅。深入挖掘地域内涵,更多的是应该尊重场地,寻求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达到场地与环境融合。这样的景观才能真正体现出地域特色。
3、城市广场设计中地域特色的挖掘手法
特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本来就是不同的土地和那方土地上不同的天空和自然过程[1]。正如RudofskyBernard所言,特色本来并不需要设计师创造。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广场特色与风格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没有设计师的时代里,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块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色。由此可见,从探讨形成广场地域特色的因素本质上讲,广场的地域特色是为了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对土地及其自然改造过程的方式,而且是此时此地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方式,而这种方式一定是最经济的。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挖掘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即成为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通过自然条件的挖掘,创造城市广场的地域特性
对地域特色中自然要素的挖掘,应该充分结合当地景观特点。看其是否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特征,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的差异性来挖掘地域特色。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特点,会形成鲜明的植物景观,如广州地区,夏季炎热、持续时间长,在广场设计中,选择高大的亚热带树种,给市民带来足够的绿阴,同时又能形成浓厚的亚热带风光;北方地区如北京、河北等地,四季鲜明,在绿化种类上应充分突出四季美景;哈尔滨地区,冬季寒冷,在广场上举办冰雕、雪雕展等活动,突出北方冰城独特景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然生态环境改造方式的差异性来挖掘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设计师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方式有所不同,间接或直接的造成广场的地域性差别。
(2)从地方特色及其内在精神中挖掘地域特色
首先可以从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入手,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历史遗迹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广场设计之中,这对于继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护传统城市空间与传统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使广场光彩大增,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典型实例如邯郸市的学步桥广场,在构思上以古赵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学步桥为中心,通过挖掘历史来展现古赵文化,成功的把历史典故与情节融入到城市广场空间中,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又如,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西侧的陕西民俗大观园,就是以陕西民间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素材而设计的文化广场。该景区包括:陕西民俗风情雕塑群、陕西八大怪雕塑群、白鹿原雕塑群。广场通过形式各异的雕塑生动展现了具有浓厚陕西地域风情的民风;其次可以从城市文脉及地段分析入手。城市广场设计受城市历史文脉的制约,应该反映城市的历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因此,我们在设计广场时,应放眼于城市整体环境构架,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特定历史文脉下,该时代背景下的广场环境。比如现在常提的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风格。显然,从城市自身的文脉,自身的地方性出发来设计城市广场,可以使广场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有机的融为一体,也更容易体现自身的特色。注重城市文脉的广场设计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上海豫园商城广场,西安钟鼓楼广场等。
(3)从当地经济、技术与材料的应用中挖掘地域特色
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地域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形成广场地域特色的过程中同时起着两个相对矛盾又统一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经济与技术条件的相互制约,提倡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反对一味地追求“技术至上”,而是要根据本地区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造成超越传统城市广场的视觉效果,使重新构筑城市广场新地域特色成为可能。随着城市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使得设计师可以在色彩、质感、光影、仿真效果等等方面进行尝试,从而创造出新的地域特色的广场作品,这也和当地的经济与技术条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所以盛产的材料也是不同的,因而这些材料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地域性特色。同时盛产的材料一般会大量运用于城市的各项建设,这不仅形成了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时也会将这种历史的记忆深印于市民心中,从而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一个方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在城市广场中能够合理运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不仅能够将历史文化因素导入城市的公共生活,而且使城市广场从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与城市整体风格的一致性。例如,在海南亚龙湾中心广场的设计中,因广场面临大海,周围环境仍保持着原始沙滩的风貌。为与环境相协调,广场材质以石材为主,石材古朴的、粗犷的原始气息有力的衬托了海景的广阔和自然的壮丽。同时,广场在周围椰树林的映衬下,椰风海韵,一派南国热带风情。
(4)从广场中的地方民俗活动来挖掘广场地域特色
广场中的各种文化活动是广场文化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尽量组织好广场上的各种活动,做到广场文化活动的综合化,丰富化和层次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活动,使广场上的活动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丰富。同时应努力挖掘和发扬传统和民间的文化活动。发挥民俗文化自发的来自民间,更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更容易获得发展的优势来创造广场上丰富的文化生活。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唱秦腔,吹糖人,剪纸艺术,捏泥人,剪纸,凤翔泥塑等等)就深受市民的喜爱,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活动也充分的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
4、地域特色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挖掘出的地域特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来表现,没有承载和反映地域文化信息的各种载体,这个广场就失去了意义。城市广场设计中常见的载体主要有建筑、植物、水体、小品设施、雕塑、铺地、色彩、灯光与音乐等组成要素。其中建筑是广场空间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性质、体量、形式、轮廓线以及它的外表材料与色彩直接影响地域性广场空间景观的形象和气氛;而广场植物的品种、颜色以及造景方式的差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地域特色;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水元素、小品设施、雕塑、铺地和色彩来表现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辅之以灯光,则可使广场在静谧的夜晚表现出它独有的魅力。
5、结论
广场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化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区域内的地域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和更具个性的,这样的广场景观设计才是鲜活的。
6、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石楠等,城市广场设计II[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俞孔坚,万钧,石颖.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J].新建筑,2004,(4).
[4]汤桦.浅谈现代城市广场[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