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思想在某大学城中心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斑块、基质三种景观元素的研究,了解各元素的内容及它们在一个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在景观规划中如何运用这三种景观元素来创造生态景观,以引导新规划区域内新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促使新系统能够在短期内达到良性平衡与稳定。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景观规划

  1 引言

  1.1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不同专业的学者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差异,各自强调的重点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表示,景观生态学是以普通生态学为基础,研究景观系统间的空间格局、发展状态和生物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以一种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的,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

  1.2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元素

  1939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Carl Troll认为,按照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元素可分为廊道(Corridor)、斑块 (Patch)、基质(Matrix)。在景观规划中通过对这三者的相关研究提出符合规划目标的生态措施。廊道、斑块、基质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其相互间是不断的互动的流变的;在景观规划中通过一定的资源分配促使廊道、斑块、基质间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生态协调的经济价值,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保护规划景观的生态完整,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2 场地现状分析

  2.1规划范围的确定

  大学城中心区总规划面积共约266.1公顷,本次景观规划范围为大学城中心区内绿地,总面积共约80.39公顷。但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景观的边界是由场地自身的水文和地貌范围决定的,所以在研究时其范围牵涉到整个大学城的规划范围,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中心景区的生态景观规划内容。

  2.2生态基质分析

  在本次的景观规划的基质分析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规划区域中生物(植被、野生动物等)地理、地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小气候、植被等大量信息,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场地的坡度、坡向、径流、古树、建筑、景观敏感点、生态敏感点等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各来源的资料充分的解析场地、理解场地,为景观设计提供详实的依据。

  2.3场地问题的确立

  (1)由于前期工程的施工,对大学城生态系统已构成一定的影响。场地内有些山体、植被因工程施工已被严重破坏,急待整治与恢复。要对现状场地及植物进行适当的改造和调整才能构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并具有景观价值。

  (2)场地现状水体大多为池塘、水田等,相互间缺少连续与流动。同时,水体与滨水陆地联系不紧密,不利于中心区与整个大学城以及大学城与外部生态系统间物质、能量、信息等循环流通。

  2.4生态规划的潜力

  (1)场地处于小谷围岛上,四周江水环绕,整个环境空间较为开阔,与周围环境能进行良好的交融与流通。

  (2)场地内原有山水骨架只需稍加处理就能连成一个贯通的水系,可创建一条蓝色的廊道,以利于大学城内部及与外界的各种“流”的贯通。

  (3)景区内山体坡度较缓,土壤深厚,分布着大片林地、农田、湿地、鱼塘给景区生态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规划中体现生态性提供了创作题材。

  (4)中心区周边畅达的道路交通系统正在形成,保证了它与其它大景观区域的有机联系,同时也为大学城内绿色生态廊道的建立创造条件。

  3 景观生态元素的建立

  3.1基质的构成

  在大学城建设前与建设后区域内的基质产生了重大变化。建设前,区域内的基质由大片的农田、水塘、果林、村庄、乡间道路组成,生物在这样的本底上维持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建设后,本底受到建筑群、道路等异质斑块的干扰,引起了本底的变动。本底的变化势必引起区域内廊道、斑块的种类、规模的改变,最终引起生态结构的变异与破碎。景观规划时将破碎的结构加以重新组合同时修补基质中受损部分,在尊重原生态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廊道、斑块的重新规划,重新分配资源,构建一个以新本底为基础的新的生态系统,引导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新的稳定与动态平衡。

  3.2廊道的建立

  在本次规划中设置了蓝色廊道(河流廊道),绿色廊道(带状廊道)。

  (1)蓝色廊道

  河流水道、河流边上的植被带所构成的廊道称为“蓝色廊道”。在规划中突出原始景观自然的本底及乡土特性,以场地的现状水体为基础,结合规划水系构建蓝色廊道。规划时将中心区景观水体全部贯通,并与珠江水域相连,促使整个水系能够良性循环与畅通,为生物的迁徙创造条件。

  (2)绿色廊道

  沿道路建立环状绿色廊道。在景观规划时,将断裂的廊道、相互分散的斑块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网络系统.给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面积,让景观成系统并相互渗透。

  3.3斑块的建设

  (1)生态关键区斑块的恢复

  在前期建设中,原基质上的许多林地、农田、山地、湿地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景观规划时对这些斑块加以恢复,尊重基地、利用原基地的生态系统及其结构与规划的生态系统结构相结合形成新的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对被破坏的斑块进行恢复,同时设置一些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展览空间,部分破坏严重的地块保持原状稍加修整,作为环保教育典型的题材.以提示游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中央大型绿色斑块

  景观生态学认为,大型斑块更有利用物种和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在大学城中心区设立一个以绿色为主体的大型斑块,其作用是保护校园地下蓄水层和相应的地下水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为大多数需要广阔空间的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逃逸掩护,同时它还能够减少各种自然的干扰,让校园更加近似自然,也为校园中的人提供一个体验自然,教化自身的场所。

  (3)湿地斑块

  位于中央水域周围和部分水体中,是陆地与水域的交接地带。在景观上属异质斑块,它不但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域,而且是调节区域地下水,改善整体环境,形成中央公园景观特色的重要元素。湿地斑块的建立有利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为校园里的人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和游憩场所。

  (4)岛屿斑块

  在中央水域间设置了无人干扰生态岛,人不可进入,作为生物的无人为干扰栖息地,保护生物的繁殖、物种交流。岛中保留有几株古树,再加以补植水衫、落羽杉、水石榕、蒲桃、乌桕等耐水湿树种,岸边种植芦苇、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增设引鸟设施及创造水栖物的生存环境。

  (5)林地斑块

  在中央景区内规划有几处林地斑块,有的是现状中保留下来的,有的是结合现状植被状况加以补植。林地斑块的建立为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也有利于水土的保持和水源的涵养,同时又为人创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林地斑块的规划保证规划区内有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形成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整体形象,利用植物造景营造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景观空间.并且结合缓坡地形设置一定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节点,供游人聚集、停留和休憩。设计时保护现有林地草被和地被植物,逐步改良现有林地,增加植物种类,增强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均高的风景林地。

  (6)农田斑块

  在中央区景区内保留了原基地中的部分农田、鱼塘、水池作为大学城内的试验田,形成乡村化农田景观。同时增加了景观斑块的多样性,丰富景观内容。

  (7)文化斑块

  中心区景观设计在南北轴线上组织有体现中西方教育文化发展历程的景观文化轴;在中央公园中有世界名人艺术园。世界名人艺术园是教育发展史上体现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综合展示地点。园中展示中西方对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及其所取得的成就。通过文化长廊、雕刻、景柱等表现手段展示中西方悠久的教育文化历史,寓教于景,使学生从游览中受到启迪,感化。

  4 结语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真正要创造良好生态系统的景观还需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景观生态格局和资源分配方式。另外,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景观规划对“生态”的理解和运用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中已经包含着朦胧的景观生态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设计观。但是,没有明确的提出“生态规划”这个概念。80年代以来随着景观生态学在全球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的恶化,城市人口的剧增,各种污染正在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景观生态的规划思想再次被人们所重视。一时间 “生态”一词被广泛的运用,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广场、生态公园、生态建筑铺天盖地。当然,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行业对景观生态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已经又一次的被众人所强调。作为景观规划师,生态规划的思想应该牢牢的贯串于规划的始终并实施它,这样的规划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亮,丁圣彦 论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2

  [2]刘海燕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地理学报 1995 S1

  [3]赵青 胡玉敏 陈玲 陈志斌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2

  [4]吴正旺 王伯伟 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 建筑学报 2004 02

  [5]王军 傅伯杰 陈利顶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资源科学 1999 02

  [6]葛 冰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评价初探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05

  [7]崔树楠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5 02

  [8]贾宝全 杨洁泉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干旱区研究 1999 03

  [9]王仰麟 渭南地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自然资源学报 199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