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时期,人口膨胀使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不断缩减,但人民大众对景观品味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本文积极探索如何运用适当的手法,营造生态效益高,费用低廉,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趣的绿色景观带,富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景观带;造景手法 

  中图分类号:TQ6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绿色景观带的重要作用 

  以植物景观为主的景观,称为绿色景观,同时绿色也意味着对生态的重视。沿道路而成带状分布的绿色景观则被称为绿色景观带。其造景既是景观设计,更是创造园林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并且直接影响到景观的质量水平和生态效益。 

  (1)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环境湿度,降低环境温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突出城市内涵 

  城市有其历史沿革,特定品种的植物可以突出和烘托历史内涵。 

  (3)丰富城市景观 

  恰当的植物配置设计,常使生硬的建筑物变得柔和。绿树掩映下的城市街道立面生气勃勃,更好地融入自然,形成富于变化,永不重复的优美景观。 

  二、绿色景观带的造景手法 

  (1)突出主景 

  ①突出主景体量 

  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以适当的手法突出水面的宽广绵长,可以营造出“水上森林”的效果。现代道路的高程普遍比周边高若干米,观赏者以俯视的角度观赏景物,这种情况下既定宽度的水面在人的视觉画面上所占比例较大,很有利于展现水面的宽广。具体操作上,通过整合原有水体,并在靠近游人一端开辟新水面,尽量使水面靠近观赏者,都可以用较少的工程量做出水面宏大的效果。同时,在靠近游人的陆地上以低矮地被和灌木为主,少种乔木,可以让游人视线不受束缚,直接感受到水面的尺度,大片的乔木则安排在水面之后的远处,以背景林的形式对观赏者的视线终点作出交代,并暗示距离的远近。需要指出,为了衬托水面的宽广,背景林所选用的乔木应该是树冠宽阔、致密以及不十分高大的品种,可以选用阴香、荔枝、桃花心木、黄槿、麻楝等树种。 

  在周围环境衬托中突出主景 

  绿色景观带用地沿道路呈狭长分布要有适当的形式变化,方能消除单调感。在宽广水面中适当地点缀一两小岛,岛上种植与背景林形态差异明显的树木,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如下图所示,湖中岛的形态应该循简单、清秀的原则,草地之上直接栽植数株单一品种的特色乔木,与周围的水面及浓密的背景林形成鲜明对比。此处选用了小叶榄仁,还可以选择南洋衫、水石榕等形态独特的树种。 

   

  (2)层次布景,水陆渗透 

  “因地制宜”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原则,建设用地的水陆关系丰富多样,一般可用单层水陆渗透、多层水陆渗透等与一般景观截然不同的造景手法。 

  ①单层水陆渗透 

  是指一层水面然后就是陆地,二者都能保证有比较大的体量,陆地可以布置较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水面与陆地相互渗透,岸线蜿蜒,临水处既有空旷陆地,也有茂密树林,水面反射背面景物,形成上下镜像的的场景,同时使景物的层次更加丰富。 

  主景林带沿岸线分局,略为退移,一则使林缘线与水岸曲线参差以富于变化,再则便于在岸边布置灌木或地被植物,为在岸边浅水之处种植水生植物,表现湖畔水景之趣创造条件。相邻和相近的树林大小应主次分明,隔水而植则有相互呼应之感。主景林应以树冠庞大而致密的树种为主,三两个树种作主体,中间间种少量形态颜色反差较大的树种。可以选用香樟、桃花心木、细叶榕、大叶榕、朴树等,其中大叶榕与朴树冬季落叶,季相变化更加明显,大叶榕春季抽出的新叶颜色更翠绿更明亮,可以与少量叶色沉暗的数木间植,如南洋衫、相思类、桉树类等,创造较大的颜色反差,做到一目了然,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果选择在疏林带近岸浅水的地方,适当地点缀种植池杉、水松等水生乔木,树下点缀芦苇、菖蒲、莎草、水蔗等水生植物,则很好地表现出水乡的特点,起画龙点睛之妙。 

  背景林带应以树冠树形表现景观,做到景后有景,同时丰富了纵深方向的景观层次与林带的天际轮廓线。 

  多层水陆渗透 

  从单层次的基础上变化而来,使水面与陆地之间形成多次的间隔,近处为陆地,往外延伸到了开阔的水面,水面并非一望无际,中有陆地或小岛斜穿分隔水面,远有大片的陆地围合,于是形成了陆地――水面――半陆地――水面――陆地的框架,构成整体意义上的“地形”。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水面不再倒影单层的景物,前水面倒影的是前面的树丛和灌木,后水面倒影的则是后面的景物,树丛水面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在岛上或者伸出于水面的半岛上,边缘近水处适宜种植树冠致密成丛的树木,例如小叶榕、香樟、水蒲桃、人面子等,树冠如云隆起,有一种压开水面的气势,并且在水面形成的倒影连绵、面积大,很好的强调出该陆地、该树丛的存在。岛内中部可以适当留空成开场空间,也可以种植少量池杉、水杉、南洋杉、尾叶桉等塔形树冠的品种,打破圆球形树冠的单调,形成变化丰富的林冠线。 

  (3)形态质感对比 

  利用植物的形态质感对比巧妙造景,是提高景观细部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法。 

  常见的细叶榕、香樟、黄葛榕等树种的树冠给人的感觉是致密的,实的,所以与此对比就应该在旁边安排质感稀疏的、虚的品种,如黄金间碧玉竹、琴丝竹等,前者比较高大,上虚下实,后者比较矮小,如果在前排种植琴丝竹,后排再种植黄金间碧玉竹,则竹叶形成的絮状质感会更强一些,与旁边树种的反差就更强。木棉树形高大,树冠成层,绽放硕大的红花,适宜直接栽于水边,后面以黄葛榕作背景衬托。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二者都是落叶的,冬季是同样给人疏透的感觉,不会因前树落叶后树常绿而出现模糊不清的感觉,木棉于三月到四月间盛开红花,而此时黄葛榕刚好抽出嫩叶,亮绿耀眼,与红花相映,一疏一密,非常醒目。前排可用的树木除了木棉外,可以用凤凰木、蓝花楹、无忧树等,后排则可以用台湾相思、香樟、美国榕、海南蒲桃等。 

  (4)季相造景 

  植物的特有魅力在于随环境、季节的改变而丰富多变。根据四季循环,对所用品种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搭配,从而利用植物的形态、颜色、疏密变化来展现景观空间的生命力。 

  应该选择花期相近的品种相对集中地布置于同一画面,以整体突出季节效果。例如以春季为重点观赏季节的景观,可以选择在春季开花的毛杜鹃、美蕊花、肖黄栌等开花或彩叶灌木,碧桃、木棉、紫玉兰、美丽异木棉、串钱柳等开花乔木。注意将可以开红、白、宫粉花的毛杜鹃间隔布置在开红花的美蕊花和春季长出红叶的肖黄栌之间,达到色彩的变化与过渡。 

  三 实践中的思考 

  本文从传统园林的众多造景手法中选择适合现代绿色景观带的要点,并根据实际加以变化和完善,有如下特点: 

  1.传统园林往往是用升高主体的手法来突出主景。现代高等级道路往往比周边地块高,观赏者从上往下俯视,所以根据实际采取了在周围环境衬托中点出主景的手法:利用水面反射的天光衬出主景。 

  2.水面与陆地的间隔层次不同,衍生出以上手法的两个分支:单层次水陆渗透和多层次水陆渗透。前者保证水面与陆地都有足够体量,与传统园林相近;后者强调水面与陆地的多次结合、多重间隔,以及水岸线的丰富多变,其规模,其水陆相间重重倒影的丰富景观层次,都是以山水园为主体的传统园林中鲜见的。 

  3.充分利用绿色景观带以自然物造景的优势,突出生命空间的多变。以形态质感作一条主线,引导植物选择和布置,进行直观的景致对比;以树木生长习性作另一条主线,有重点地把花期相近的品种相对集中于同一画面,以整体突出季节效果,同时将冬季落叶与不落叶的树木组配,以表现树木的枯荣季相。 

  四 结语 

  由于国内针对道路绿色景观带营造的研究与运用结合得还不够,而国外以虽有成功经验,但国情不同,我们也不能机械模仿。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吸收有关园林学科、景观生态理念的思想、原理、观念以及实质内涵,创造出融环保、生态、景观观赏、绿化、净化等多功能的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绿化工程示范模式,努力推进绿色景观带的研究发展。